这世间,有聚便会有散。但是有一群人,承受了他们这个年纪不该承受的离散之苦。这群人的名字叫:留守儿童。

每年春节,是孩子们最开心的时候,因为他们一年未见的父母终于回来了,但开心是如此短暂,在他们刚开始由生疏变熟悉,由抗拒开始接受的时候,他们的父母却马上又要离开了。

下一次重聚,大概又得等一年,等他们自己又长高一个个头,等他们父母的音容笑貌在他们的脑海里逐渐模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都不太忍心看到孩子父母离别那个场景,实在太让人难受了。

有的小孩看着父母上车大哭大闹,爷爷奶奶抓都抓不住,有的则直追着车跑。还有的被抱在奶奶怀里,委屈得偷偷掉眼泪。也有自己生气跑开的,他们以为只要自己生气了,父母就能改变决定,回来哄哄他们,也就不会离开那么快了。

即使明白,父母外出,是为了赚钱,让他们上学,给他们买好吃的,是为了养家糊口,自己不该任性,但小孩子无法像大人一样控制自己的难过。

无法在父母身边长大,是童年不可弥补的伤痛,还可能会影响一生。

首先是学习上,只能完全靠自己,留守儿童没有父母在身边教他们做课后作业,在农村很多爷爷奶奶辈的人是不识字的。

其次更严重的是心理健康上,没有父母在身边,可能会自卑,孤僻。另外没有安全感,没有得到足够的爱,可能会形成逃避型依恋人格。

我身边有的一位朋友,她说自己小时候就是留守儿童,长大后成了逃避型依恋类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逃避型依恋人格的明显的特征是过于独立。原本独立没什么不好,但过于独立就很难和他人建立真正的亲密关系。

这份过于独立的背后,其实是不信任,不信任自己可以依赖别人,毕竟小时候在他们的认知里,就连父母也无法真正依赖,在这个世界上还能依赖谁呢?

得不到的爱,就干脆不要了,他们以自己不需要来逃避自己的需要,从而保护自己。

就像有些学习不好的孩子,干脆放弃学习,以懒来逃避别人说他们笨,从而保护自己的自尊。可是这种心理并非健康的心理。

当然也并不是父母在身边,孩子就能健康成长。比如情绪不稳定的父母,对孩子时好时坏的父母,经常吵架的父母,也可能会让孩子形成焦虑型依恋人格。这样的孩子极度没有安全感,非常依赖别人,同时又特别敏感,经常患得患失。

陪在孩子身边,给予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和坚定不移的爱,让孩子有了自己的安全基地,他们才能勇敢安心地去探索、去创造、去爱,去走属于他们的人生。

我相信大部分父母,都想自己留在孩子身边,陪他们好好长大。只是鉴于现实原因,他们不得不远行去打工。

正如那句话,如果抱起砖就注定无法抱起你,如果抱起你就注定无法养家糊口。这是一种无奈,一种生活的无奈。

当然也有一小部分父母,是为了赚更多的钱而牺牲了孩子的童年,他们以为只要自己赚足够多的钱,就能给孩子一个更好的未来。

但他们忘了幸福的童年可以治愈一生,而不幸的童年可能需要一生去治愈。

每每想起留守儿童,我便理解了为何现在的年轻人,很多都不愿意生孩子了。因为明白,孩子不是生下来就会自己身心健康地长大,不是有吃有喝就行了。他们自知没有足够的时间、精力、金钱,还有爱,以给自己的孩子一个相对快乐健康的人生。

他们能过好自己这一生,就已经耗尽全力了,不敢贸然对另一个人的人生负责。

他们曾经可能就是留守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