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大同市全市经济运行情况

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市上下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聚焦争先进位目标,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全面推进,生产需求持续稳步改善,在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的基础上,全市经济发展成效显著。工业生产逐步加快,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消费品市场明显回暖,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逐月提升,好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全年八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三项位列全省第二,三项位列全省第四。经济发展呈现出企稳回升、稳中向好的积极态势,符合经济发展预期。

一、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369.9亿元,同比增长4.3%,增速全省排名第4;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792.7亿元,同比增长2.8%,增速全省排名第4;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7%,增速全省排名第2;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70.2亿元,同比增长10.4%,增速全省排名第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655.4亿元,同比下降4.7%,增速全省排名第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35.0亿元,同比增长3.8%,增速全省排名第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33945元,同比增长5.2%,增速全省排名第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11610元,同比增长8.2%,增速全省排名第2。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资料图-来源网络 仅供参考

二、经济运行的特征

(一)全市经济回升有力,全年运行好于预期

GDP增速逐季回升,总体经济企稳向好。全市总体经济克服了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GDP增速迅速摆脱年初低位运行轨道,从一季度的下降3.4%开始触底回升,在二季度和三季度形成中盘企稳,增速分别达到2.5%和2.6%,四季度继续加快,全年增速达到4.3%。呈现出增速逐季加快、一季好于一季的稳步回升态势。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全年GDP总量实现1369.9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70.4亿元,增长1.4%;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506.7亿元,增长7.0%;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792.7亿元,增长2.8%。

农业经济稳步发展,粮食生产再创新高。全市农林牧渔业现价总产值完成139.9亿元,同比增长1.6%;累计实现增加值74.2亿元,同比增长1.6%。粮食产量再创新高,实现24.7亿斤,同比增长0.4%。畜牧业稳健发展,全市猪牛羊和家禽出栏分别增长5.1%、8.5%、0.2%和36.0%。

工业增速持续回升,全省排名位居前茅。今年以来,全市工业克服诸多下行压力,攻坚克难,增速逐月回升。一季度工业增速首次实现由负转正,同比增长1.4%。4月以后,工业经济积极因素明显集聚,增长速度逐月提升,上半年达到2.3%,三季度达到5.2%,全年达到7.7%,圆满完成了全年增长6.0%的预期目标,增速排名位列全省第2。全年全市工业现价产值累计增长5.0%,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长7.7%。

固定资产投资稳中有进,大项目投资拉动有力。从全年投资看,年初受疫情和气候双重影响,一季度投资增长缓慢,同比增长3.3%,比去年同期回落9.0个百分点。随着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胜利,投资增速稳步提升,二季度投资增长8.5%,三季度投资增长9.7%,提前完成全年预期目标。全年固定资产投资额完成670.2亿元,同比增长10.4%。其中,5000万元以上项目投资完成424.0亿元,同比增长18.2%,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63.3%,拉动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7个百分点。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184.3亿元,同比增长25.0%。

消费市场有序回暖,限上降幅逐月收窄。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655.4亿元,同比下降4.7%,比1季度回升20.9个百分点,比1-2季度回升10.7个百分点,比1-3季度回升4.5个百分点,呈现有序回暖态势。其中,全市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实现136.6亿元,同比下降3.8%,较1-3月、1-6月、1-9月降幅分别收窄23.1个百分点、9.7个百分点和3.9个百分点。按销售单位所在地分,全市城镇实现零售额503.6亿元,同比下降4.9%。乡村实现零售额151.8亿元,同比下降4.1%。按消费形态分,全市商品零售604.3亿元,同比下降4.6%;餐饮收入51.1亿元,同比下降6.7%。

财政形势好于预期,金融存贷款稳步增长。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35.0亿元,同比增长3.8%。其中,税收收入完成99.9亿元,同比下降3.3%;非税收入完成35.1亿元,同比增长30.8%。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490.6亿元,较年初增加317.4亿元,同比增长为10.0%。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831.5亿元,较年初增加273.4亿元,同比增长17.5%。

(二)产业结构变化积极,转型发展步伐坚实

二产拉动有力,三产持续压舱。全市第二产业增加值实现506.7亿元,增长7.0%,增速比前三季度加快了2.4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2.6个百分点,成为全年拉动GDP增长的主要因素。第三产业增加值实现792.8亿元,增长2.8%,增速比前三季度加快了1.5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1.6个百分点。从产业结构来看,第三产业的压舱石作用持续巩固。三次产业结构为5.1:37.0:57.9,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高于二产占比20.9个百分点。

工业五大行业“四增一降”,煤炭与非煤均衡发展。从分行业来看,全市五大行业“四增一降”。其中,能源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长6.3%;材料与化学工业增加值增长17.9%;装备制造业增加值累计增长12.6%;其他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长10.9%;消费品工业增加值累计下降2.4%。全市煤炭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9%,占全市规上工业比重为50.4%,拉动全市工业增长4.1个百分点。非煤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6%,占全市规上工业比重为49.6%,拉动全市工业增长3.6个百分点。

二产投资引领明显,民间投资比重提升。全市第一产业投资完成30.5亿元,同比增长1.2%;第二产业投资完成242.7亿元,同比增长14.9%;第三产业投资完成396.9亿元,同比增长8.6%。二产投资增速分别快于一产和三产投资13.7个和6.3个百分点,占全市投资比重为36.2%,拉动全市投资增长5.2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投资完成242.7亿元,同比增长14.3%。全市民间投资累计完成406.5亿元,同比增长33.4%,比去年同期提高28.3个百分点,占全市投资的比重为60.7%,比去年同期提高10.5个百分点。

(三)新兴产业稳步发展,质量效益继续提升

高技术和战新产业增速持续提升。全市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累计增长3.4%,增速与去年同期持平,占全市规上工业比重为6.1%。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增加值累增长8.8%,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0.4个百分点,占全市规上工业比重为16.9%。

工业产品产量增势良好。全市重点监测的16类工业产品有12类保持增长。主要非煤产品增长较快,特别是代表工业新增长点的产品增势良好。原煤产量增长6.7%,洗煤增长28.9%,发电量增长4.0%,风电增长13.7%,太阳能发电增长5.6%,改装汽车增长48.0%,合成橡胶增长22.1%,化学原料药增长34.8%,粗钢增长22.0%,烧碱增长27.6%,精甲醇增长19.4%,活性炭增长16.0%,矿山专用设备增长0.6%,水泥下降10.4%,石墨及碳素制品下降4.0%,机车下降38.9%,变压器下降34.9%。

企业效益明显改善。从财务指标看,规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3.7亿元,同比下降69.6%,比上半年回升60.5个百分点,比三季度回升3.2个百分点;实现利税68.5亿元,同比下降14.5%,比上半年回升42.0个百分点,比三季度回升14.0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119.3亿元,同比下降0.7%,比上半年下降34.4个百分点,比三季度下降5.8个百分点。

高技术产业投资快速增长,产业投资占比超四成。高技术产业投资完成82.8亿元,同比增长23.6%,占全市投资的比重为12.4%,拉动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6个百分点。全市产业投资完成306.6亿元,同比增长22.7%,占全市投资的比重为45.8%,拉动全市投资增长9.3个百分点。

(四)消费价格温和上涨,居民收入增长明显

八大类商品及服务价格“四涨四降”。全市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7%,涨幅比去年扩大0.2个百分点。其中,食品烟酒类、医疗保健类、衣着类、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价格同比分别上涨7.5%、6.2%、2.3%、1.6%;交通和通信类、生活用品及服务类、教育文化和娱乐类、居住类价格分别比去年同期下降3.1%、1.1%、0.8%、0.1%。

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快于城镇居民收入。全市全体住户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24988元,同比增长6.2%。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945元,同比增长5.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11610元,同比增长8.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比城镇快3.0个百分点,城乡收入比为2.92,比去年同期缩小0.1。

总的来看,全市总体经济继续保持在合理增长区间,较好的完成了经济发展预期目标,“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因素依然较大,国内疫情形势的变化及产能过剩和需求结构升级的矛盾依然突出,对我市经济发展带来不小的压力,经济向好的基础仍需进一步巩固。全市经济总量规模不大、产业发展不平衡。工业结构调整有待继续深化,对煤炭的依存仍会维系,煤与非煤的结构转型分化与阵痛也将阶段性共存,工业下行压力有待化解。新兴产业增长尚在培育之中,新旧动能增长转换不快,县域经济薄弱的问题仍需加快改变。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全市上下要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四为四高两同步”总体思路和要求,紧盯“雏型”和“同步”两大目标,聚焦“十四五”转型出雏型的“十个基本形成”,锚定二○三五年远景目标“质量”和“速度”的两大任务,突出省域副中心城市战略定位,深入推进“136”发展战略,全面实施“1+4+6”产业振兴工程,努力实现高质量高速度发展,确保“十四五”转型出雏型开好局、起好步,奋力谱写美丽富裕幸福大同新篇章,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来源:大同市统计局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