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美感《雨春》

好的诗作,尤其是表达乡情乡恋的,最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陶建群先生诗集《缠绵远方》(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中的《雨春》就是一例。

春的风情/在于雨春/弥漫下的小巷/带着淡淡的思绪/漫步在雨中/那雨便如此痴情地/润湿着你/一股醇醇的乡愁/笼罩着你/于是我对故乡的眷恋/如同那雨打芭蕉/声声滚落在/小巷记忆深处/雨中的思绪/湿漉漉地/带着泪光/粘着惆怅/深情地托付给/远方的风/随春雨浸润/久别的古巷

这首诗与其他同类诗有不同之处,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富于美感,别构一种灵奇。诗的开头两句:春的风情/在于雨春,是诗化的理性经验。以理性经验来做诗句之首,颇有新意,也耐人寻味。如果说这是理性经验,是一种结果,那么耐人寻味就是其根原。我们可以从诗句中的意象,去寻找、去探寻这种根原。明显的意象,一是借代故乡的小巷,二是春雨中漫步的你,三是眷恋故乡的我。而这些意象的出现都离不开一个大意象,即引发乡愁的雨春,还有湿漉漉地带着泪光、粘着惆怅的思绪。时间由近而远,空间由大而小,时空转换,但对故乡的眷恋未变。虽然有泪光、有惆怅创设的愁绪,但终归有“春的风情/在于雨春”而呈现理性的亮色、晴朗;终于走出惆怅乡愁而进入清明澄澈的理性意境,跃然于雨春的风情享受。其心路历程由经历风雨而见到彩虹。雨春是引发乡愁的导火索,而诗句的“你”则是诗中的“我”另一种形态存在,在诗中合二而一,是乡恋共性中的我们。李商隐曾有名句: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诗句中的“雨打芭蕉/声声滚落在/小巷记忆深处”,也是借雨打芭蕉来抒发对故乡眷恋的情情切切。诗句中用淡淡的、醇醇的、声声、湿漉漉等词语增加了全诗的乐感和音韵美,体现了魏尔伦式的乐感与中国古典诗的韵律美,达到了增强表达效果的作用。

淡淡思绪弥漫下的小巷,醇醇的乡愁、雨打芭蕉声声滚落、小巷记忆深处远方的风、久别的古巷等等让我们想起了“美在意象”,意象是一个情景交融的世界。雨春就创造了这样的一个美感意境,美感是一种经验,而在《雨春》这首诗中,这种经验就归结于诗句之首:春的风情/在于雨春。画面中呈现理性,是《雨春》别构一种灵奇的突出所在,也是特点所在。美感是一种经验,意象之美就在这现象中呈现了。因此,诗句之首的两句是结果,在以下的诗句中,我们则看到了这种理性经验结果的原因,感悟作者完成了一个通过雨春思恋乡愁的审美过程。从审美活动的角度看,所谓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一方面超越有限的像,另一方面也就从对于某个具体事物场景的感受,上升为对于整个人生的感受。这种带有哲理性的人生感、历史感、宇宙感,就是意境的意蕴。意境是意象中最富有形而上意味的,在《雨春》中我们体会到这种意境。

《雨春》与《雨巷》的对望

《雨春》中描绘的意象和戴望舒《雨巷》中的意象可以形成鲜明的对望。《雨巷》创造了三个意象:彷徨的我、迷茫的姑娘、寂寞的雨巷。这三个视觉意象以空间轮廓的相互衔接,叠合构成了一个统一的空间画面,而这个空间画面直接唤起读者孤寂、凄冷、惆怅的情绪,在这种色调和情绪中,让人体味凄冷、愁怨和“不遇”。《雨巷》终归没有走出暗淡的色彩,《雨春》则从乡愁中走出了亮色,摆脱了戴望舒《雨巷》这首诗的凄清愁怨。这是《雨春》和《雨巷》的差别。这种迥然的差别,体现在《雨春》上升了的理性经验,富有美感。而《雨巷》则没有这种理性的经验,但是其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功绝不可否认。的确,《雨巷》一直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那优美的意境、极富音乐感的诗行节奏,与他所表达个人愁肠所选用的场景:小巷、细雨、姑娘和伞,及其构成的场景都能给读者内心深刻体验。

从审美的角度来看,《雨春》实现了理性的审美感觉的一个回环。与之关联的诗作还有《走过小巷》《雨夜》《雨秋》《雨夜遐思》等。“远方的风”成为一种灵动的美,连接着乡愁思绪和尽头的小巷,在诗中的作用不可小视。《缠绵远方》诗集中的第一首诗是《飘出雨巷》,其中也有“远方的风”。“远方的风”重复出现,可以感知它与诗人情感表达的密切关联。因为意象显现的不是一个孤立的物的实体,而是显现一个生活世界。万物与人的生活和命运是不可分离的,所以意象世界必然是带有情感性质的世界,是一个价值世界。《雨春》展现出一个鲜活思乡情绪的活生生的世界,一个思乡的情感与诗中特定物象组成景象交融的世界。这是一个充满美感的世界,是这首诗别构的一种灵异。

由《雨春》而瞭望

诗脉相连,看《走过小巷》这首诗对小巷的形象描绘:那个小巷/又弯又长/而今已变成/一条弯弯的扁担/东边挑着/村头的石碾/西头挑着/游子的念想。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一脉相承。将小巷比喻为一条弯弯的扁担,是新奇的、耐人寻味的。说小巷没门没窗是诗歌创作中的“错觉”表达,感觉令人眼前一亮。短小的句子蕴含丰富,情意饱满。这样的诗作在《缠绵远方》中还有很多。陶建群在诗歌的选材和内容上,对于戴望舒和徐志摩的诗情有独钟。诗人戴望舒的一生大多在忧郁苦闷中渡过,由于他的时代和他的生活中,有着过多的不幸,他的诗就常常表现出愁苦迷茫、伤感幻灭的情绪,散发出动人心的忧伤,读者在艺术享受的同时,还对其怀有内心深深的同情。陶建群的诗则不同,其诗很有亮色和美感,首先很有画面感,让人读后有一幅甚至几幅画面映入眼帘,进入脑海。其次是乐感鲜明,朗朗上口,节奏明快、旋律感强。再次,思想情感浓厚、艺术张力强,读后回味无穷。而他创作的最根本处是有真情实感,每一首诗都是从心灵深处流淌出来的一脉温情,很能打动人心,很能深入读者的灵魂,尤其是爱情诗、乡情诗更是如此。他的诗情是浓的,恨是真的,爱是深的。他的诗,注重对意境的创造。他的诗歌创作,力求语言朴实、意象鲜明、词句短小、节奏轻快,比喻、象征、通感、拟人、意象组合等多种表现手法和技巧运用娴熟。艺术格调高雅清丽,摒弃了一切纯粹的形式和晦涩的表达;抛弃又承袭了先辈们的诗文典范,没有刻意的雕饰、没有虚伪的辞藻,有着湿漉漉的离骚楚韵的艺术风格。他的诗歌创作,追求典丽、深情、清纯、真切,有浓厚的现代古典派诗风。深受李白的浪漫、杜牧的清绝、苏轼的豪放和李商隐的悱恻等影响,诗歌中总含有古典意蕴和韵味。他还借鉴台湾诗人余光中,在诗歌上表现出思维敏捷、多愁善感,立足于生活,能读到爱的典故、词的韵味。把古典的情味和意蕴隐藏在字里行间,把常情化作了诗魅。

记得原《人民文学》主编、著名诗人韩作荣先生讲:在大诗人止步的地方再向前走一步,就开创了一个新纪元。陶建群先生的诗作,因对乡愁乡恋和爱情本质探讨的书写,获得了国内外读者的高度好评,使诗歌审美达到了一个令人赞叹的高度。他还处在创作的高峰期,我们对他的未来充满期待。

(作者系散文家、文化学者、哲学博士徐亚光)

陶建群,资深媒体评论员,多所高校客座教授。著有报告文学集《生命的辉煌》《神奇的种子》,散文集《穿越心灵的岁月》,诗集《送你一束思念》《缠绵远方》,评论集《谁在制造官场应酬》,长篇对话录《走过仕途》,教育理论专著《真善美的教育》《区域教育发展“房山策略”》等10多部著作;参与编著时政评论集、学术论文集20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