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封面新闻

封面新闻记者 王攀 王祥龙

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四川省德阳市旌阳区扶贫开发局局长唐克斌,获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我们要经常到最偏远的、最薄弱的村走走。”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唐克斌和村镇扶贫干部一起,通过调研,为乡村量身打造扶贫产业。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先后兴建了24个扶贫产业园,覆盖了全区所有贫困人口。2014年至2020年,贫困人口年均纯收入从2814元增长到10103元。

2020年春节时,旌阳区黄许镇出现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这也曾是旌阳区贫困人口最多的乡镇。严格防控措施下,农产品严重滞销、春耕春播农资储备不足、无法出门务工……致贫返贫风险陡然增高。“去一线!”唐克斌和同事们一去就是40多天,他们和村镇干部日夜轮值,直到疫情得到控制。

24个扶贫产业园 覆盖全部贫困人口

41个市级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5958户13850人,这是旌阳区脱贫攻坚战中的具体数字。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黄许、双东等5个丘陵乡镇。非贫困县“插花式”扶贫,怎么扶?

“我们要经常到最偏远的、最薄弱的村走走。”这是唐克斌对自己和扶贫开发局干部的共同要求。在调研中,一条共识很快形成,“产业扶贫是实现贫困群众稳定脱贫的基石。”扶贫资金更多向产业发展倾斜,目的,就是为扶贫“造血”。

双东镇金锣桥村是市级贫困村。“村集体经济和产业基础薄弱。”唐克斌仍记得金锣桥村曾面临的窘境。“2016年,通过和当地镇村干部实地调研、协商,我们发现从投入和技术,以及气候等方面的因素考虑,群众都可以接受,就选择了青花椒产业。”

但是,兴建青花椒扶贫产业园却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老百姓心中有一个‘怕’字。”唐克斌说,一方面是担心前一两年没有肉眼可见的效益,一方面也害怕种出来的青花椒卖不出去。

怎样增强老百姓的信心,当地扶持了一部分有胆量、有想法的农户进行示范带动。看到身边人吃到“螃蟹”后,越来越多的村民很快加入进来。

“到2020年,青花椒的种植规模已经达到了2000亩左右,300余户贫困户参与其中。相比以往种粮食,每亩地年产出可以提高1000元以上。贫困户也有了租金、薪金、股金‘三金’收入。”唐克斌说。

近8年间,在唐克斌和各级扶贫干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包括金锣桥村青花椒产业园、黄许镇枇杷产业园等以种植业为主的24个扶贫产业园相继建成,并覆盖了全部贫困人口。在此基础上,旌阳区培育省级扶贫企业1家,成功认定“四川扶贫”公益品牌产品37个、扶贫产品12个,贫困户持续增收得到保障。

疫情突袭贫困人口最多乡镇 他选择“去一线”

2020年春节前,新冠肺炎疫情突袭德阳。旌阳区黄许镇宏山村接连出现2例确证病例,一时间成为当地疫情防控任务最重的乡镇。

“去一线。”唐克斌主动要求前往黄许镇。他在接受封面新闻记者采访时道出了缘由:“黄许镇是旌阳区贫困人口最多的乡镇,宏山村是贫困人口最多的村。去,是职责所系。”

封闭式管控,导致农副产品滞销,“就业也出不了门。”唐克斌说,当时,致贫返贫风险极高。“所有的驻村单位都第一时间到达了镇上、村上,在防控疫情的同时,干部们也在为群众想办法。”

在黄许镇驻村后,唐克斌等扶贫人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帮助贫困户销售农副产品,解决燃眉之急。1000多亩蔬菜要在短时间内卖完,在当时的情况下,殊非易事。唐克斌等各级扶贫干部,多方联系农业龙头企业收购,为群众挽回了损失。此外,还帮助群众销售家养肉鸡2万多只、水果5吨左右。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节后,又面临村民备耕备播的农资储备需求。紧接着,唐克斌又参与到当地组织生产备耕、解决防疫物资、组织防疫队伍等工作中。他同其他干部一道,为黄许镇春耕春播的重启贡献着力量。

从正月初二开始,唐克斌便带队驻扎在黄许镇。“那时候,就没分节假日、上下班和白天黑夜,基本上是24小时轮值。”唐克斌说,他和一通前往的扶贫干部在黄许镇待了40多天,直到疫情逐步得到控制。干部群众、志愿者的共同努力,让疫情对贫困群众生产生活的影响降到了最低。期间,没有出现致贫、返贫情况。

回想起来,疫情虽然可怕,但唐克斌认为,支撑他和镇村各级扶贫干部的是同一个信念:“作为扶贫人,不能放弃每一个贫困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