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眼里,元宵节等于吃汤圆,也等于一家人团圆,可是,你有木有想过,其实,元宵节的主要任务可能是造人。

感受一下不同风格的《青玉案》:偃师话、中古汉语、老国音、普通话

村花| © 撰文

内奥米| © 版式

另类元宵节

家庭主妇要对着粪堆许愿

在古装剧里,元宵节是一个神奇的日子,男女主人公总会在一片灯火阑珊的地方初遇,然后引发一段爱情故事,所以,美人和花灯,构成了大部分人对元宵节的遐想。

理想很丰满,元宵节观灯没错,但你们可能不知道,历史上,这一天多半要与屎尿打交道。

成书于民国的《中华全国风俗志》中,其中一个条目是“沘(bi)源县之灯节”,沘源县是今天的南阳唐河县,灯节就是元宵节。书是文言的,翻译大致如下:

在唐河,正月十四到十六这三天叫做“灯节”。过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把茅草扎成束,插上几朵纸花,然后放到粪堆旁边。这行为叫“散花”。

灯节不看花灯,跟粪堆较什么劲?唐河这种诡异的风俗叫做“迎厕神”。厕神,是掌管厕所的神仙(别笑),扎成束、戴着花儿的茅草相当于厕神。然后,家里的妇女就要对着厕神许愿: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啊~

只是,这书里写得不完整,并不是每个粪堆都能迎接厕神的。祷祝的地点要设在茅坑边或者猪圈外。据考证,秦汉时期的厕所和猪圈是连在一起的,厕所居上,猪圈处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祭拜厕神和古代的农耕文化密不可分。人和动物的粪能肥田;庄稼长得好,人和动物都有吃的;吃了以后制造更多的粪……这是个良性循环。

站在这个立意上来说,粪土的多少关系到丰收大计。在古人看来,但凡能促进农业生产的,都要为其举办一场仪式。比如说牛是犁地的好帮手,立春时要“鞭春牛”。以此类推,粪也是土地的好朋友,也得在它身上做文章。

厕神出现很早,但形象并不统一。唐朝,一个叫何丽卿的姑娘成了厕神。何姑娘是山西晋中市长(寿阳刺史)的小妾。市长夫人看她不顺眼,把她neng死在厕所里。何姑娘阴魂不散,市长起夜,总能听见她的哭声。这件事传到了洛阳宫,何姑娘被武则天封为厕神。

厕神

一个苦命的姑娘成了厕神,引起了广大妇女的兴趣和同情。如果你穿越的话,或许能看到一些辣眼睛的景象:正月十五的晚上,家家户户的茅坑(或猪圈)外,一群妇女对着一束茅草吐槽婆婆老公和孩子……

最初元宵节

跟团圆没半毛钱关系

同样的情景也出现在信阳,明代嘉靖年间修的《固始县志》上说固始那地儿也有“邀厕姑问吉凶”的风俗。

理论上来说,迎厕神是发源于长江流域的传统民俗。唐河地处沘水的上游,由此得名“沘源”。沘水是白河的支流,白河七拐八拐注入汉水,如此算来,唐河虽是河南的地盘,却隶属于长江流域。

所以,中原人并不知道迎厕神是怎么回事。在大众眼里,元宵节等于赏花灯,等于吃元宵,是个阖家团圆的日子。

其实,元宵节的最初设定,跟团圆没有半毛钱关系。正月十五是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古人管“夜”叫“宵”,“元宵”得名于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元宵花灯

元宵节赏灯的起源,有三个版本。一说汉武帝在这天燃灯祭祀太一神(类似上帝)。一说起源于道教的上元节,据说这天天官赐福,地官赦罪,天官喜欢热闹,故上元节要燃灯。还有一种说法,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的点灯敬佛。

你看,无论哪儿种说法,都有很强的祭祀意味,跟“团圆”扯不上关系。更别说什么吃汤圆了。唐代,元宵节才成了一个法定的节假日,从都市到穷乡僻壤,随着参与者越来越多,祭祀的味儿淡了,反而有了狂欢精神。

不能随便出门的女性也要到街上赏花灯、游街。即便是专门侍奉皇室的宫女,也可以在这一天出宫玩耍。

据说司马光退居洛阳“独乐园”,有一年元宵节,妻子张氏想出去赏灯,司马光是个不开窍的直男,说:“咱家没灯吗?为啥非得出去看?”张夫人答:“顺便看看外面的人呀。”司马光非常不满:“出去看人,难道我是鬼?”

灯会人山人海

这一天,街上能有多少女子呢?南宋的周密在《武林旧事》中写了几句话:“元宵节的灯会结束之后,二半夜的,会有人拿着小手电出来‘扫街’,能捡到很多耳环首饰啥的。”而且,他又在后面加了一句:“这是东京汴梁的旧风俗”。

好嘛,耳坠子和头花儿都能给挤掉了,用现代人的话说,那还不得挤怀孕了?在人山人海里,适合一见钟情,适合相见恨晚,更适合去桥底下做点不可描述的事情。

喜欢捣鼓的宋人,用绿豆粉做出了“蝌蚪羹”(我猜跟面鱼儿差不多),起了个名字叫“圆子”,这应当是汤圆的雏形了。尤其是到了南宋,山河破碎的现实让人们把团圆的愿望投射到了元宵节上。吃着“圆子”,遥想自身并不圆满。

入元后,汉人的境遇极其不好,渐渐地,“团圆”才成了元宵节的主题。

羞羞元宵节

争取晚上造个人

在农耕文明的影响下,古人对生孩子这件事有着“迷之好感”。元宵节也被赋予了生殖色彩。

元宵节赏灯的起源虽然都是为了“愉神”,但是,在中国人看来,灯火象征着生命;而且,在古汉语里,“灯”和“丁”是一个读音。

我国不同地方用灯祈子的方式不同,比如在四川成都,新嫁了女儿的人家,在元宵节这天,必买一盏漂亮的台灯和面粉制的小老鼠,送到女儿家,叫做“送灯”。

送灯

广州则有请灯的习俗,元宵节时,当地庙里会张挂许多花灯,都编了吉祥的名目,又分了几等的价钱。有想请的,就告诉庙里的司祝,喜欢哪一盏,便用红柬写上“某宅敬请”4个字,叫做“请灯”。

或送、或偷、或请、或抢,但都表达着同一种念想:生孩子。

在江南地区,妇女们在元宵之夜“走三桥”——要成群结队地经过三座桥,去祛病求子,还有的人在桥边拾得砖头回家,认为这样可以得子。这样的走桥仪式在韩国也有保留,叫“踏桥”。

古人认为,月圆之夜阴气最盛,适合女性来敬拜祈福。桥的拱形和对桥的踩踏,可以比拟为男女的OOXX,是赤裸裸地生育崇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连迎厕神,其实也包含了“求子”的意思。上文说迎厕神的地点一般都在厕所和猪圈旁边,一方面是因为厕所和猪圈二合一,更重要的是,猪有强大的繁殖力,一胎生十几个小猪娃。这本事足以让渴望发展人口的先民嫉妒了。

可惜的是,这些习俗已经断了,在河南难觅踪影。不过,河南也留下了一些独特的习俗。

光山、新县的部分地区也有“送灯”的习惯,不过对象是故去的先人。送灯就是去坟前点蜡烛,蜡烛外面用个简易的灯罩罩好防风,送灯时候会放炮,放礼花,烧香灯。灯罩一般是自已做的,用各种颜色的彩纸做成。

襄城县的元宵节要吃馄饨汤,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团圆。偃师人、长葛人流行元宵节结伴出游,叫做“走百病”。兰考的女孩要登高,还要“炙石人”,以此预防疾病。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