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球迷,已经多久没看过中超的比赛,我都已经记不清了。总之,很久很久没有写过关于足球的文章是真的。

就在2月28日,这个一年中最短的月份的最后一天,去年的中超冠军宣布停止运营。简单的说,解散了。在最近十数年来的世界足坛,主流联赛中,这种情况都几乎闻所未闻。江苏队的解散距离其夺得联赛冠军才108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去年12月,在苏宁30周年公益庆生仪式上,苏宁集团董事长张近东表示,一个企业的业务布局,不在于摊子铺得多大,而是要聚焦,要做精做深。“审视各项业务,只要不在零售赛道、脱离商品和用户,都要大胆调整,该砍的砍,该转的转。”

如果这算坏消息,那么,前不久山东鲁能也被取消了亚冠资格,也一样是坏消息。华夏幸福此前谋求转让,唐山方面表示出了浓厚兴趣,遴选适合企业准备接手,苏宁却是被传出0元转让的尴尬,依然无人接盘。

因为疫情的影响,很多产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体育也是其中之一。奥运会不能正常进行,足球比赛更是经常暂停。中国足球超级联赛也变成了赛会制,观众寥寥。

其实,对比乒乓球、羽毛球甚至围棋这样的本来现场观众就不多的比赛,平时的训练运转体制就类似专业队模式,疫情的影响还有限。但对于足球来说,每场观众数万的比赛失去了现场感,无论是商业价值还是体育价值,都消耗的太多。

我们不能理解欧洲球队在如此疫情严峻中依然举办联赛,也无法理解美国人在疫情中也不愿意停下NBA,但我们应该能理解中国的很多企业在疫情的冲击下已经无力做“慈善”。

在中国,搞足球不赚钱,这是肯定的。虽然足球明星们挣钱还可以,但俱乐部一般都是靠烧钱过日子。

有媒体报道,2018年日本J1联赛俱乐部平均收入3.1亿元人民币,平均支出3.16亿元;韩国K1联赛俱乐部同年平均收入1.23亿元,平均支出1.09亿元;而中超俱乐部2018年平均收入为6.86亿元,平均支出11.26亿元,平均亏损4.4亿元。

当足球俱乐部自身无法造血,只能通过股东投资时,它就只是股东企业的附属品,终有一天受伤的还是俱乐部,球员和球迷。2020赛季,已经有多达16支职业足球俱乐部退出中国足坛,涉及三级联赛,天津天海、辽宁宏运、上海申鑫等多家知名俱乐部包含其中。

2021年的冬季转会期,中超相当寒冷,因为众多投资人的情绪都不高,大家都不愿意再加大俱乐部的投入,市场冰封。

也不要骂足球运动员们,挣钱多,是因为观众多,球迷多。一个拥有足够粉丝和曝光度的足球明星,其价值本来就很大,挣钱多一些很正常。这个与踢球水平有关系,但并非绝对关联。贝克汉姆水平肯定没罗纳尔多强,但丝毫不影响其吸金能力。

目前的经营形势,很多企业都很艰难,像苏宁这样的强民营实体经济企业都需要融资才能渡过难关,再去耗费巨资举着一个球队,勉为其难。即使是中超冠军,也不行。

再加上,现在推行中性名字,不许带上企业字号。就连这么一点点企业利益都没有了,如果不是财大气粗的,肯定更没有了意愿。

屋漏偏逢连阴雨。如果我们放开一点视野,看中国体育,就会发现,最近几年的体育界那可能是奇葩不断。

最强的乒乓球界闹出过刘国梁风波,直接让日本人打的满地找牙,最后是老胖子重出江湖才稳住局势。羽毛球,至今在呵呵。

篮球,在自家门口举行的世界杯,小组赛都没有出线,中国男篮自1974年来首次缺席奥运会的赛场,不是梦!当然,奥运也没开。

游泳呢?50米/100米游泳为主项的运动员必须通过3000米跑?但是,3000米跑要求的是有氧心肺耐力,而冲刺类项目要求的是无氧爆发力,这两者在训练中是矛盾的,不可调和。

一批企业放弃了投资足球,是因为看不到希望,也拿不回价值。但足球这样的世界第一运动显然不愿意放弃中国市场,于是,我们还是很有人缘的。国际足联会想尽办法帮助我们。

但是,中国足球什么时候能真正的强起来呢?只有钱,被证明是不行的,但没有钱肯定更是万万不行的。在种种折腾中,中国足球是要回归体工大队模式吗?那显然,不会有任何的出路。

如果泰达、苏宁都退出了,按照递补规则,沧州雄狮(石家庄永昌)、浙江绿城占据着递补前两位,将升入顶级联赛。河北省要成为足球强省了吗?

我们只想知道,是什么人在让苟延残喘的中国足球正在失去最后一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