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施直东

1955年夏,我从扬中县中学附设师范班毕业后,被推荐到镇江师范学校继续学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这一届共有五个班,绝大部分同学都是来自苏南农村。例如我们(2)班,就有镇江,常州,武进,丹阳,扬中,句容,丹徒,宜兴,溧阳,高淳等各县市的同学,也有少数同学是来自苏北宝应、靖江和泰兴的。

在镇师学习的三年中,我们完全没有考大学的压力,我们全部的思想动力,就是将来做一个合格的小学教师。

那时镇师的校长是夏佩白先生。夏校长知识宏博,治学严谨,廉洁奉公,严于律己,是一位“思想进步而兼博学君子的教育界老前辈。”(吴调公先生语)那时学校教师实行聘任制。夏校长对教师的选择和聘任非常严格。因此,镇师的教师,都学有专攻。例如蒋逸雪,吴调公,吴卓修,曹培良,王骧,杨致平等老师,还有美术家张介侯,音乐家汪秋逸,地理学家江武子等先生,他们都以其真才实学,兢兢业业为我们这些求知若渴的学子们传道授业解惑。

当时镇江师范,是在镇江著名的“三山五岭八大寺”之一的寿邱山上。

据传,元、明、清历代都曾在此开办书院。清代曾为丹徒县学,故寿邱山亦名县学山。以后又曾在此设立过县民众教育馆。1937年冬,镇江师范在鼓楼岗的原校址遭日寇炸毁。以后几经周折,到1946年2月,江苏省立镇江师范学校在这“人道寄奴曾住”的地方复校。

镇师门前的马路对面,曾是范仲淹修建的范公桥的遗址所在。镇师东操场东侧就是梦溪,清澈的溪水,自南向北,缓缓流过。紧挨梦溪的东侧,就是宋代科学巨匠沈括故居和创作《梦溪笔谈》的梦溪园。紧靠镇师西侧,当时是镇江市精神病医院,即今之镇江市第四人民医院。

那时候,镇师出大门就是正东路。大门前一排四株古银杏,傲然挺立。而大门则是一排坚固的铁栅栏。大门上方,是一块很有气派的横式木雕校牌,上书“江苏省镇江师范学校”几个深绿色的隶字。

镇师的校舍,留下印象最深的有三处。一是宫殿式古建筑“大成殿”,朱栋画梁,颇有气势,当时兼作礼堂和学生食堂。一是西操场西南角的 “西花园”。这是一座古代建筑风格的小庭院,作为部分教师的宿舍。其门前的小院里,花木葱茏,静谧幽雅。园中的金鱼池,牡丹花,春桃秋菊,都还留在我们的记忆之中。一是寿邱山顶新建不久的两幢两层楼房,教室就全集中在这里。此外,那些办学必备的图书室,音乐室,风琴室,医务室,体育室,操场,浴室,厨房,男生、女生宿舍以及教师办公用房等等,也都是齐备的。当时的办学条件,虽远不及如今,但那古今建筑的有机组合,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还是使我们这些来自农村的莘莘学子,深感温馨和满足。

1958年春,全省兴起了农业中学的办学热潮。我们这一届的同学于当年5月提前毕业,分配到苏南各县市担任农中教师,也有部分同学被安排到江苏教育学院继续深造。

我们告别镇师之后,1977年底,镇师奉命停办。原在镇江火车站对面的镇江师范专科学校,于1962年秋解散后,1978年,在镇师原校址复校,并对镇师原貌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改建,成了一所较具规模的省属院校(后改为江苏大学京江学院)。而镇江师范,亦于停办七年后,在镇江市桃花坞花山湾新址建校,复校。约至2002年,镇江师范再次撤销,改为今镇江市实验高中。

2005年5月29日,我们这些1955年进入镇师的几十名同班同学,各自从南京,江宁,溧阳,溧水,高淳,丹阳,扬中,句容,丹徒等地如约准时赶到镇江来,前往母校旧址聚会。“人间正道是沧桑”,那时的京江学院,已难觅当年镇师的踪影。好在我们的教室还保留着。

事后,我在这次聚会的《纪念册》中,勉强凑成一首《金缕曲·心头喜》:“五十年前事,寿邱山、寒门学子。有缘来此。求上进如渴如饥。至圣殿前仰视。沫儒风、怀凌云志。三长载情深谊重,又各自赴南北东西。一朝展,鸿鹄翅。此地非是寻常地。总留恋、当年旧貌,都凭记忆。何处小楼何处院,你我相互指示。点点滴滴全记起。莫嗟叹时光易逝。已无忧无虑称心意。年年聚,心头喜!”虽然并无诗味,却是真情的抒发。

时光如流水,“弹指一挥间”,屈指算来,如今告别母校已经六十多个年头了。在这几十年的岁月中,作为母校的一个学生,虽然东奔西颠,品尝过生活中种种的苦辣酸甜,但母校镇江师范的三年求学生活,是我人生旅途中的一个重要节点。我不会忘记,我是沐浴着镇师的雨露阳光逐渐成长起来的。

我感谢镇师,感谢镇师的领导和老师们对我的教育和培养。每忆及此,历历在目,终生难忘。故有此篇《难忘镇师》以记之。

来源:京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