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妈小咪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所有的性格问题,都源于“内在的小孩”

是不是经常觉得很匮乏?

于是,给自己买了许多衣服和包包,对某些物品,有特别的爱好,破了旧了都舍不得丢,堆得家里都放不下,还是觉得不够。

与对象交往,总是忍不住想粘着对方,恨不得每时每刻都和他在一起,即便不能在一起,也想知道,他到底在干什么。

说话做事,总是直通统,不知道转弯,被人当“直男”或“直女”。

特别害怕与人相处,总怕自己做错了事,或者给别人带去麻烦。

特别渴望有人认可和夸奖,做事小心翼翼,畏首畏尾。

为什么自己的内心,怎么也得不到满足;

为什么明明知道两个人相处,需要给彼此空间,可就是忍不住入侵;

明明知道,人人平等,无须畏惧,为什么还是不敢信心满满地与人相处......

这些性格问题,是不是让你感到苦恼?

心理学家施琪嘉在她的书《疗愈你的内在小孩》中,告诉我们:

这一切,都源自我们“内在的小孩”,而且是一个受伤的小孩。

在书的一开始,施琪嘉就颠覆了一个我们早有的认知。

我们常说:人之初,性本善。

其实,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应该是“人之初,性本恶。”

当然,这个“恶”此“恶”,这个“恶”是彼“恶”。

施琪嘉说:孩子从一个胎儿到出生以后变成婴儿,这个过程是非常痛苦的。

而这个“恶”,并不是人性善恶的“恶”,而是内心对这个世界的极度惊恐。

那么,为什么我们的身体里,会存在一个“内在小孩”呢?

这就要从母亲孕育生命说起。

每个孩子在妈妈的子宫里着床、发芽、生根直到成长,这整个过程,十月怀胎,于孩子来说,是一个很安全、很安逸的环境。

在妈妈的子宫里,孩子不需要自己呼吸、不需要与人交流、不需要表达自己的想,让别人理解和帮助,没有任何风风雨雨,便可以安然无恙存活下去。

在子宫里的孩子,他们的内心,这个世界是美好的。

当他们出生后,也会将这样的想法,带到真正的人世间来,可是,在他们出生的过程中,他们才知道,真正的人生,与子宫里的不一样。

也就是孩子的内心世界与客观现实世界,有太多的不同。

由此,人从出生那一刻起,就是“两个自己”。

一个是看见现实世界的自我;一个是内心世界的自我。

一个人“内在小孩”的好坏,取决于他的感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2内在小孩的好坏,最亲近的人起了决定性作用

英国的精神分析师温尼科特曾创造了一个词:被无情使用的工具。

指的是,父母在孩子很小时,要允许自己被他们无情地使用,像工具一样的使用。

这个说法,其实,就是源于我们的“内在小孩”。

孩子刚出生之后,意识依然停留在子宫里安全休闲的环境里,可是,他的身体所经历的现实生活,却与子宫里的生活完全不同,因此,几乎每个孩子都会对生存感到恐惧。

由此而来的,便是各种各样的行为,比如,哭闹等一系列成年人一时承受不了的。

其实,这时候孩子的行为,是在不断确认,自己所处的环境是不是安全的。

也就是说,养育者如果能了解和接纳孩子的想法,愿意让孩子去“运用”自己,来不断提升孩子对生存环境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内在小孩也就会逐渐适应,和子宫里的生存环境达成平衡。

可是,大多数父母都不了解这一点,更重要的,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一边有各种各样的需求与试探,另一方面,他所有的需求都必须假手于人,依赖他人来完成。

所以说,即便父母一早就得知“内在小孩,也很难做到百分百之落实和满足孩子的需求。

由此,孩子的“内在小孩”就会或多或少受到伤害,具体无非以下几类:

缺少爱的孩子,长大后往往会比较贪婪、难以满足;


缺少陪伴的孩子,长大后往往充满了孤独感,通常比较粘人,有时候有些“作”,严重的可能患有皮肤饥渴症。


缺少夸奖的孩子,长大后一般会比较自卑,会想尽办法、无时无刻去求夸奖、求认可。


缺少玩耍的孩子,长大后会表现得比较“直男”或“直男”,感情不够丰富,直来直去,不懂共情。


缺少道歉的孩子,长大后时常觉得委屈,身体不好。


缺少共情的孩子,长大后一般觉得自己活得憋屈,哪怕长大了,也常常用婴儿视角看事情。

讲到这里,不禁想到那句话:

伤我们最深的,往往是最亲近的人

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的,当“内在小孩”没有顺利完成“子宫环境”到“真实环境”的良好过渡,没有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的安全感,他们便受到了创伤。

会在成年之后,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展现出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3疗愈“内在小孩”,始终靠的是自己

纵观我们身边,表现出来的各种性格问题,追究背后的真相,无非三种情况:

“我不行”、“我不配”、“我不好”。

面对这三种自我否定,首先需要我们学会自我释放,不再压抑自己

这时候,很多人可能会说,谁又不想释放自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呢?

其实,这是人们对“释放自我”的一个误区。

“释放自我”的目的,是要让自己感受到轻松、开心和坦然。

比如,当你工作出了问题,被领导批评之后,你心里很不开心,这时候,如果你没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正面和领导起了冲突。

很显然,这不是“释放自我”,这是让自己的痛苦加倍。

那么,怎么样才算“释放自我”呢?

简单来说,就是四个字:感到高兴。

从人内心真实感受的角度来讲,真正“感到高兴”,一般符合三个原则:

一是,能够接受现实中的不同,才有可能变得自由;

二是,保持别人不受伤害;

三是,“释放自我”之后,是否有成就感。

这个过程,也就是一个人在事件中的一种“感受”。

你的感受,能够长期处于舒适状态,基本上就得到了释放,如果发了脾气、吵了架之后,反而觉得更忐忑,那就不是“释放”。

第二,要学会自我认同,不再怀疑自己。

自我认同,准确来说,就是处理好自己和自己的关系。

比如,有些人觉得自己是女人,就应该承担多一点家庭事务。

最明显的,应该是选择做全职太太的女性,但是,做了全职太太之后,又会面临着失去很多东西,像职场能力、生存能力、个人自信等精神层面上的东西。

这时候,一方面,她认同自己的性别定位,另一方面,又对自己的性别定位感到沮丧和无奈。

所以说,这样的性别认同,其实是片面的。

相对好一点的“认同”,在我理解:应该是选择了什么,就去做好什么,并认同自己。

还是拿“全职太太”举例:

选择了做“全职太太”,那么,势必面临着以上提到的困惑,这时候,需要我们时刻告诉自己,选择回归家庭,不是为了某个人,而是自己选择,与此同时,还要意识到,这种选择,有可能出现的后果,自己是否能承受、是否有弥补的措施。

当我们全力去认同一个行为时,哪怕失败,也会渐渐认同自己。

这两年,经常听到这句话: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用一生去治愈。

的确如此。

童年时经历的事,痛也好,伤也罢,只能代表过去。

如果只是一味地将问题归到“原生家庭”,却又不愿意去解决问题,到最后,苦的依然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