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天津某中学肖老师的一段班级训话广泛流传。感受一下:

“你妈妈挣多少钱哪?你爸爸挣多少钱?”

“别怪我瞧不起你,某同学妈妈一年挣的比你妈妈50年挣的都多!你们的素质能一样吗?就不可能一样!”

“以前送到我班里的学生,全都是,家长都是当官的。要不家里条件特别好,事业单位的。你们能一样吗?你反思一下你们的家长,有多少素质?”

“你们(家长)都是平民百姓,贼不懂事,贼没有家教!”

“你们就是没见过有钱人,没见过层次高的人。”

有两个经常用来形容老师的词叫“为人师表”和“行为世范”,这位肖老师生动诠释了这两个词的反义词是什么意思。

为了对肖老师公平起见,我们要先说明两点:

其一,从音频可知,她失态的背景好像是因为班里同学不服管教,“张嘴就说话”。

其二,她的训话被作为训话对象的学生偷偷录下,发到网上传播。这一行为是不值得鼓励的,如果每个学生都加以模仿,全国的课堂秩序都将无法维持了。

我可以理解肖老师的一点是,她想要在班级里树立自己的权威,但我对她的理解也仅限于此。因为她树立自己权威的方式是大错特错的。

一个老师通过侮辱学生来树立权威,就已经是无能之辈了。一个老师通过侮辱学生的家长来树立权威,只能说是无能之辈中的无能之辈。

这个老师事后还在班级群解释了一下,说“你们不努力,就会不如你们的父母,就会阶层下移”,还让家长们把这段话读给自己的孩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杀人诛心啊。可以评为年度焦虑制造达人了。

换个角度来说,我们不得不“感谢”这位老师的“赤裸裸”“真性情”,她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她代表了一群老师。

这些老师就是会看人下菜碟,就是会给孩子家长分个三六九等,就是会把孩子的不好表现全部归结为家教……只是其他人不会说得这么“坦白”,或者说了也没有被录下来传到网上。

我们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完全有可能遇到这样的老师。我们没有办法对每个老师的品行进行考察。所以有条件、有责任的父母,要亲自向孩子传递健康的财富观念、阶层观念。唯有如此,才能抵御不良的势利观念对孩子的伤害。

大部分家庭都不在最高层,也不在最底层,而是处于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位置。也就是说,大家都是资格向下鄙视,同时也有可能被上面鄙视。

一个良好的社会,不是建立在鄙视链的基础上的。但是阶层、贫富又是客观存在的现象。不给孩子传递健康的观念,那些恶劣的观念就会去趁虚而入。这个老师队伍的害群之马无疑敲响了警钟。

我们要承认,势利是人类社会广泛存在的现象。

1892年的一份英国刊物上刊登了一幅讽刺漫画,两家人在公园漫步,漫画上的对话是:

“妈妈,看,斯派塞·威尔科克斯一家走过来了!”一个女儿对妈妈喊道,“有人告诉我,他们很想和我们攀上关系。我们是不是可以和他们打声招呼?”

“傻丫头,那怎么成?”妈妈回答道,“他们这么想结识我们,这就表明他们根本不值得我们结交。只有那些不想结识我们的人,才值得我们结交。”(据阿兰·德波顿《身份的焦虑》)

这让我想起前几年有人在网上宣扬,自己从不跟比自己混得差的人做朋友。如果所有人都照此交友,没有人能交到朋友了。

就像所有观念一样,势利是会传染的。

人们总会因为地位、房子、收入,产生焦虑。现在的焦虑不是因为生存压力,而是因为比较。你所处的位置,决定了别人用什么眼光看你,而别人的眼光又会影响我们的自我评价。

他人重视自己,我们便重视自己。他人轻视自己,我们便轻视自己。为了守护自己的内核,我们必须赢得他人的认可。这其实也是社会进步的动力。但是竞争与势利是有本质区别的。

就连伟大的司马迁,都不能完全免俗,写了《史记》还要“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终究还是要从这个深深伤害了他的世界中获得认可。

焦虑,你就上当了。但是从不焦虑的人,是基本不存在的。成年人都难以避免比较,成长中的孩子只会更加敏感。所以势利型老师是孩子成长路上最大的反派boss。

一句鼓励,可能温暖孩子的一生。一句打压,可能成为孩子心中永远的刺。

我回想自己的求学经历,从小学、初中到高中,分别是村里、镇上、县城念的书。虽然也遇到过不少坏老师,有喜欢骂人的,有喜欢打人的,有喜欢刻薄人的。但是总体来讲,没有感受到太大的焦虑,原因很简单,周围同学和我一样,大都是穷腿子出身。那个时候,中国社会还没怎么分化。

但是现在情况已经完全不一样了。社会已经分化得很严重,整个社会弥漫着厚厚的焦虑情绪。在这样的环境下,怎么保护我们的孩子,让他们不要被势利伤害也不要自己变成势利眼,变得格外迫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后,我想引用一下英国作家阿兰·德波顿对“势利病”的诊断,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助益:

“深藏在我们内心的害怕其实才是势利产生的唯一根源。对那些对自己的地位非常有把握的人来说,他们没有心思去把成心矮化别人当作某种消遣。傲慢的背后藏着的无非就是恐惧。由于总是感觉自己不如别人,因此才要想方设法让别人觉得他不如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