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每天20分钟,带你真正读懂一本书。

「人物传记精华领读」栏目已经陪伴大家2年了,感谢大家这段时间的陪伴与温暖。

新的一年,十点人物志传记栏目将会全面升级,尝试用“每天精读一本书”和“全本有声书”两种形式,继续带你读书、听书。

这一次,我们的主题是“找到儿时的温暖回忆”,我们挑选了描写童年回忆的三本书,带你寻回童年的温暖回忆。

本期你将听到以下3本书:《朝花夕拾》《城南旧事》《呼兰河传》。每本书我们都找了专业作者和专业主播来解读,带你高效掌握每本书的精华内容。

现在领取「十点听书会员免费体验卡」,7天内免费收听超500本精读拆解,365本全本有声书。感兴趣的话可以拉到文末,长按识别二维码,免费收听好书精讲。

今天我们为你准备的书是《呼兰河传》。

最近有一位很火的视频博主叫李子柒,她精通各种技能,在田野间劳作,创造一派令人心旷神怡的田园美景。

众多骨子里怀念家乡自然生活,却不得不在都市生活谋生的现代人,都疯狂追捧她的视频。

我们每个人都是从泥土中出生的,出生于大地,并且被大地滋养。

无论在城市生活多久,灵魂深处都有一种乡愁的眷恋,这种乡愁的幽微情感,也是我们宝贵的思想力量。

从古至今许多文人,也将乡愁化为朴素或者华丽的文字,这些文字书写着人类共同的思想共鸣,我们说不出口的情感,文人们已经用他们的笔墨书写出来了。

比如,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贺知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等等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将乡愁写的淋漓尽致。

今天给大家带来的这部《呼兰河传》,就是描写故乡情感的文学佳作。

这部书写了呼兰河这座小城,里面最普通的人和事,以及萧红自己难忘的童年经历,形象地反映出呼兰这座小城当年的社会风貌、人情百态。

但是故乡带给萧红的不仅有美好的回忆,更有封建社会下,社会残酷的本质。

呼兰河这座小城里充满了愚昧的人和残酷的事情,也从侧面反映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陋习在社会中形成的毒瘤,以及这毒瘤溃烂漫浸所造成的瘟疫般的灾难。

本书的作者萧红,是中国近现代女作家,被誉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

萧红出身于哈尔滨呼兰河区的一个地主家庭,年幼丧母,在祖父的庇佑下才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童年。

萧红长大之后,就开始了自己短暂、贫病、动荡、漂泊的一生。她和萧军无疾而终的爱情,也为后人传说。

值得一提的是,萧红创作《呼兰河传》的时候是上世纪的40年代,那个时候,因为日本的侵略,中国陷入了最危急的时刻,萧红自身也陷入了极端的贫困和病痛之中。

而萧红在这种境况中,却拿起笔回忆起了自己童年的故事,她在极端的绝望中,回忆起了在家乡曾有过的刻骨的情感。

接下来我将为大家解读《呼兰河传》的精华内容。

这本书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是,对于呼兰河这座小城的全面介绍,介绍了城中居民的日常与重大的活动内容;

第二个部分,是聚焦到了个体的人物身上,萧红把她童年记忆中一些印象深刻的人,拿出来重点讲述,我们能看到个性鲜明的有二伯、追求幸福的冯歪嘴子、天真可爱但是下场悲惨的小团圆媳妇;

最后,我们将能看到萧红在祖父庇佑下的无忧无虑的童年,同时这也是全书中最精彩、温馨的部分。

《呼兰河传》并不是一部扣人心弦的作品,更像是一部田园生活的散文诗,沉浸其中,才能读懂萧红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对故乡愚昧生活的反思。

正如著名作家矛盾对这本书的评价:

有讽刺也有幽默,开始读时有轻松之感,然而越读下去,心头就会一点一点沉重起来,可是,仍然有美,即使这美有点病态,也仍然不能不使你眩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们在呼兰河中平凡而愚昧的生活

呼兰河是一座小城,有一条算是比较繁华的十字街。

还有两条街道:东二街道和西二街道,街上有数得过来的几家店铺,也有两家学堂。

这里住着一群普普通通的人,他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平静的生活偶尔也会泛起涟漪,引起不大不小的轰动,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但是很快就会被淡忘。

这里的人们继续过着不悲不喜的生活,这就是呼兰河,萧红从小长大的地方。

只有凭借认路人的记忆才能知道这是哪里,呼兰河周边村子的人才能赶着车,来到十字街做买卖。

十字街是呼兰河最繁华的街道,集中了全城的店铺所在,什么金银首饰店,绸缎庄,油盐店,茶店,药店,还有西洋人开的拔牙店。

除了十字街之外,还有东二街道和西二街道。东二街道上有两家学堂,西二街道只有一家学堂。

东二街道上有一个大泥坑,不下雨就像是粥一样,下了雨就成了河了。

若是一个月不下雨,这个大坑就会十分粘稠,好像是炼胶的大锅一样,连喜欢啄泥的燕子都差点被黏住。

最精彩的是马陷入到坭坑里,人们就会在旁边围观,给这匹马加油,给马各种喝彩,直到这匹马站不起来,热闹散尽,人们才会在失去兴趣后四散回家。

这个泥坑还给人带来了各种福利,比如谁家的猪掉进去淹死了,人们就会争着去买着刚死的猪肉,因为便宜。

但是这种便宜的猪肉很多,不禁让人起疑,究竟是瘟猪还是刚死的猪,但是人们不愿意去深究,只要能吃到便宜的猪肉就好,他们都愿意去相信这些是淹死的猪。

东二街道上还有一些扎彩铺,这里卖的东西是为死人预备的。

人们活着的时候什么都没有,死了之后,却能得到所有的好东西,房子、衣服、马匹、佣人等等。

制作这些精美的之扎彩的,却是一些极为丑陋的人,他们知道怎么打扮一个丫鬟和车夫,自己却不加修饰,使人不能相信这些活灵活现的扎彩竟然出自他们的手中。

扎彩往往伴随着葬礼,但是无论亲人如何悲痛,哭了一日三日,总要拉到郊外埋了。

假如有人问呼兰河的居民,人活着是为了什么,他们并不会茫然不知,而是会说,人活着就是为了穿衣吃饭。

再问他们,人死了呢?他们会说,人死了就完了。

呼兰河中的人是一日复一日的活着,尽管这里闭塞、偏僻,赶不上潮流,但是小地方的人们也有自娱自乐的活动,比如跳大神、放河灯、野台子戏、拜娘娘庙等等。

每到这时,人们就呼朋引伴、拖家带口的去凑热闹,整个小城就都沸腾起来。

在这些特殊的节日里,人们拥挤在一起谈天说地,打闹笑骂,这一刻的人们是欢乐的,暂时忘却了谋生的辛苦。

先说跳大神,人们请来跳大神多半是为了治病的。

大神穿着奇怪的衣服,从头到脚哆哆嗦嗦,然后又开始打颤,嘴里念叨叽咕不停,大神的旁边还有一个二神,多半是男人,是和大神打掩护互相配合的。

大神会一闹再闹,和主家要东西,比如鸡、比如红布,当然这些东西最后都被大神拿走吃了用了。

到了七月十五,就有放河灯的聚会,河灯有白菜灯、西瓜灯还有莲花灯。

黄昏时候的七月,火烧云刚刚落幕,人们都非常急迫地往河边跑,等到月亮高升,河灯就从水上一起放了下来。

人们传说在鬼节这天,那些不得超生的鬼混,可以托着河灯去获得超生,所以放河灯这件事,被人们看做是一项善举。

秋天的河边还有野台子戏,如果这一年的收成好,人们会唱戏,感谢天地。

如果今年大旱,人们就会光着脚去求雨,让龙王爷可怜他们光着脚踩着炽热的地,因此就会下雨。

话说这野台子戏,也成为了呼兰河社交的重要场合,人们见到戏台子快要搭好了,就会把出嫁的女儿叫回来省亲。

媒婆也会组织适婚年龄的家长们去戏台下面相看。

所以去看戏的女孩们,往往会打扮的十分精致漂亮,人们也会议论谁家的女儿最好看,穿的什么衣服,戴的什么首饰。

但这就是这种旧时代的婚姻,给一些女性带来了灾难,年轻的女子去了婆家,可能就受到百般的羞辱和刁难。

这些女孩不知道为什么自己有这样的命,于是演出许多悲剧来,跳井的跳井,上吊的上吊。

娘娘庙的塑像是男人做的,但是男人会把娘娘的面貌做的十分柔和,而把一些男性神明的塑像做的十分凶恶,大抵是为了让女性看起来更加温顺,更加容易欺负。

所以男人打老婆的时候,都会说:娘娘还怕老爷打呢?何况你一个长舌妇。

可见温顺也不是怎么优良的天性,而是被打的结果,甚至是招打的缘由。

呼兰河的很多盛举都是为鬼神而设的,并非是为人而做的。

呼兰河的人随着他们信仰的鬼神,过着生活中最精彩的庆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呼兰河中平凡而悲惨的人们

《呼兰河传》中有三个性格鲜明,但是身世悲惨的人,这三个人虽然遭遇不同,但都是在那个时代下,那个环境下,典型的受到摧残和压迫的人。

第一个是小团圆媳妇,她是书中祖父邻居胡家买的一个童养媳。

她是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每天乐乐呵呵的,她的头发又黑又长,梳着很大的辫子,脸长得黑乎乎的,和谁也不见外。

小萧红几次都想约她一起去玩,但是小团圆媳妇说,自己的婆家不让。

胡家觉得要给她一个下马威,因此打得特别厉害,把她掉在房梁上用鞭子抽打,还用烙铁烙她的脚心,让她走不了路。

在这种残酷的虐待之下,呼兰河城中,不管多远都能听到小团圆媳妇的惨叫,连祖父都过去劝了几次,让胡家别再打人。

可是胡家却觉得,要治住她就要一直虐待她,一直到冬天惨叫才结束。

虽然惨叫结束了,但是又发出了跳大神的声音,因为小团圆媳妇被虐待致病,胡家怕人财两空,因此跳大神给她治病。

但是跳大神没有用,于是,胡家又听了跳大神的主意,用开水给小团圆媳妇洗澡,在这种轮番残酷的折磨之后,十几岁的小团圆媳妇最终被虐待致死了。

第二个是祖父家里的有二伯。

有二伯在三十多岁的时候来到萧红家,等萧红出生的时候,他也呆了三十年,已经六十多岁了。

他没有工钱,祖父家只管他吃喝,因此他十分贫穷。

有二伯一直单身,无依无靠,是个十分悲惨的人物。

有二伯性格孤僻,不爱和人说话,却喜欢和石头、黄狗、麻雀谈天。

同时,有二伯也是勇敢的,在日俄战争期间,俄国人侵略东北烧杀掳掠,有二伯留下守住了家。

有二伯也是个好面子的人,别人叫他二掌柜、二爷之类的尊称,他就高兴,别人叫他二有子,他就生气。

同时,因为有二伯一辈子没结婚,没有孩子,他最怕别人骂他绝后,只要有人这样骂他,他就会伤心大哭。

第三个是磨官冯歪嘴子。

祖父家有个邻居是拉磨的,大家都叫他冯歪嘴子。

冯歪嘴子也是单身汉,却突然有一天带回来一个女人,女人刚生了孩子,但是冬天太冷,冯歪嘴子就求了萧红的祖父得到一间装草的房子让母子俩住下来。

但是因为两人未婚同居,受到了许多议论,冯歪嘴子的掌柜还差点把他给赶走。

这女人原来是附近拉车那家的女儿,人们叫王大姑娘。

虽然有十分恶毒的议论,人们编排王大姑娘,给她做传,对她进行种种诬陷。

但是两个人扛过了这些继续过着日子,王大姑娘还怀了第二个孩子,怀孕期间,冯歪嘴子十分开心,还买了棉花和花布给媳妇取暖,还买了鸡蛋给她补身子。

但是王大姑娘刚生完孩子,就因为营养不良去世了。

她去世之后,许多人都等着看冯歪嘴子的笑话,盼着他意志消沉,都猜他又得哭着喝酒过日子。

虽然冯歪嘴子,常常含着眼泪,但是他看到大儿子已经会拉驴饮水,小儿子也会拍手笑了,他就不再绝望,在儿子的身上,他看到了新生的希望。

在书中萧红着重介绍了这三个人平凡又悲惨的人生经历,无论是小团圆媳妇、有二伯还是冯歪嘴子,他们都是悲惨的,都是那个时代之下的牺牲品。

萧红介绍他们的时候,没有采用常用的鞭辟入里的讲述方式,只是以一个幼童的角度去进行旁观和回忆。

萧红在祖父庇佑下,天真快乐的童年

呼兰河这座小城承载了萧红的童年生活,萧红的童年生活是在祖父的陪伴中度过的。

萧红出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了,萧红长到四五岁开始记事时,祖父就快七十了。

萧红的祖父是一位温和、慈祥的老人,也是家里面最疼爱萧红的人。

小时候,调皮的萧红每日跟在祖父身后转来转去:祖父在后花园劳作的时候,给祖父添乱;

淘弄到稀奇古怪的玩意,就对着祖父问东问西;似懂非懂地听着祖父富有深情地讲解古诗词;津津有味地吃着祖父准备的各种好吃的。

浓浓的祖孙情在平凡的琐事中越加深厚。

祖父的眼睛是笑盈盈的,祖父经常笑得和孩子一样。

祖父身体健康,个头很高,手里喜欢拿着拐杖,嘴上不住地抽着旱烟,他遇到小孩子总是会开玩笑逗弄对方说:你看天空飞来一个家雀。

书中祖父的家中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有各种昆虫和花朵,这里之前是一个果园,因为羊吃了树皮,果树都死了,就变成了花园。

祖父一天都在园子里,小小的萧红就戴着草帽跟着祖父,祖父栽花,她就栽花,祖父拔草,她就拔草。

祖母对萧红是有些严苛的,经常会因为琐事骂萧红和祖父,因此一被骂,小小的萧红就会拉着祖父去后花园。

一到了后院就好像是换了一个天地,绝不再是那房子一样狭窄的空间,而是宽广的,人和天地在一起的,只觉得眼前生机勃勃,鲜绿一片。

小时候的萧红对世界充满了好奇,除了后花园之外,她也经常来到祖母的房间探险。

祖母的屋子里有很多精致的家具和摆设,有刻着精致小人的箱子,有座钟,还有插着孔雀翎的帽筒。

但是祖母不让萧红去碰,总说:可不许用手摸,你的手脏。

祖母死去的那年夏天,花园里种了许多韭菜,因为祖母爱吃,但是韭菜成熟了,祖母也就病重了。

祖母病重和葬礼的时候,家里突然变得十分热闹,亲朋好友都来参加葬礼。

除了念诗之外,童年的萧红还特别喜欢吃。

祖父经常会把那些无意间掉到井里河里,刚淹死的家畜,比如小猪、鸭子,把它们包着黄泥,烧熟了给萧红吃。

祖父会先让萧红选嫩的地方吃,吃剩下了他才吃,在萧红的记忆中,她觉得这是自己吃过最好吃的东西。

萧红的出生给祖父带来了无尽的欢乐,等萧红长大,虽然要面对父亲的冷淡、母亲的恶言相向、祖母的严苛,但是因为有了祖父的爱,萧红便觉得那些都不再重要,什么都不再害怕。

也是因为祖父,让萧红的童年有了最光辉的岁月,而童年的安稳岁月,也成为了她短暂、漂泊而备受苦难的一生,最珍贵的时光。

好了,听到这里,你就已经学会了《呼兰河传》这本书里的精华内容。

本书通过描写呼兰河这座小城中,平凡而愚昧的人和事,以及萧红自己的童年生活,拼凑出了上世纪初的这座东北小城的人情与风貌。

让我们看到了当时中国乡村最真实的生活画卷,以及封建社会下思想毒瘤对人性的荼毒。

今天,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学习,现在我再来为你总结一下:

首先,我们解读了呼兰河小城中的人们平凡而愚昧的生活。

人们在这里生活完全顺从着自然的安排,顺从生老病死,顺从春夏秋冬,日子虽然平淡,却也有几件有趣的事情。

比如东二街道上的大泥坑,就淹死过马,也成为卖瘟猪肉的商贩的托词,人们也可以看火烧云,跳大神,去参加庙会,看大戏,这些事情中也透露着农村生活愚昧的一面。

然后,在这些平凡的人中,也有几个让萧红留下深刻印象的,进行单独讲述。

有在萧红家中做了三十年,没有工钱一无所有的有二伯,他虽然生活一波三折却十分健忘,堪称东北阿Q。

有敢于打破封建传统追求爱情的冯歪嘴子,还有天真可爱却被婆婆迫害,最终生病被凌虐致死的小团圆媳妇。

这些人构成了作者笔下乡村生活最真实具体的一面。

最后,随着萧红富有感情的笔触,我们来到了她的童年生活之中。

萧红的祖父是个慈祥、和蔼可亲、脾气好的人,在祖父的庇佑之下,萧红在童年亲近田园,并且获得了文化启蒙。

萧红虽然以一种极为轻快的笔触去回忆自己的故乡。

但是这种回忆下的故乡,不仅有令人难忘的美好,更呈现了一派乡村生活的残酷图景,正如鲁迅笔下吃人的旧社会,萧红的故乡也是如此。

《呼兰河传》书写的乡村,是上世纪初中国所有乡村的缩影,是一曲国民灵魂改造的挽歌。

里面的人顺应天地和社会变化的生活,逐渐变得麻木并且苟且,生存环境封闭窒闷,死气沉沉,和外界保持着近乎隔绝的状态。

这种偏远闭塞的情况,必然带来了民众生活的愚昧和麻木。

呼兰河的生活是简单的,人们煮一点盐豆下饭,就是一年。

人们只希望吃饱了,穿暖了,此外没有任何追求,精神世界的匮乏,导致了这里精神世界的腐坏,所以一些恶行就成了理所应当的事情。

比如,男人认为打女人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比如,地主家对奴仆的奴役和压迫,还有最让人感觉悲惨的小团圆媳妇在众目睽睽下,被人活活凌虐而死的惨状。

萧红对于童年的回忆就是如此,既有怀念,又有旁观者的冷静与批判,这部书也成为了那个战乱不断、漂泊流浪的年代中,萧红留给后世的一曲关于乡村的悲伤挽歌。

今天的学习就到这里,我们下次再见。

图片来源电影《黄金时代》剧照,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