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重读《史记》,心境大有不同,《史记》记载的历史篇幅宏大,内容影响深远,也难怪被 鲁迅 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但现在重读《史记》,让我感触最深的不是里面那些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帝王将相,而是各种小人物的大悲欢。

举个例子,在《魏公子列传》一章中有一个名为侯嬴的小人物, 侯嬴当时七十多岁,年事已高,只是一个城门的看守人,一直无人赏识。魏公子听说请人去拜见他并赠送了厚礼,按理来说,如果自己活到古稀之年,几乎到了生命尽头,如果能够得到他人的欣赏应该高兴都还来不及,可是侯嬴的举措很奇怪,他断然拒绝公子的好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选填) 图片描述

魏公子知道以后亲自去迎接他,侯嬴“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欲以观公子。”侯嬴丝毫不畏惧公子的身份和权力,直接坐了车辆的上座,而且对公子也毫不谦让。

甚至在赶路时,侯嬴“故久立与其客语, 微察 公子。”

读到这些句子的时候,在司马迁的笔墨渲染之下,我常常觉得侯嬴才是魏国的公子,而魏公子像是一名求人赏识的士大夫。

司马迁的词句,看似在刻画魏公子“仁而下士”,但其实也反映出侯嬴不卑不亢,泽良木而牺的气节。即使已经到古稀之年,但他依然坚持洁身自好,不急不躁;同时司马迁的笔墨把侯嬴处事风格的谨慎和大局观描述得生动而具体,侯嬴能够被魏公子赏识,说明他不是等闲之辈;但他一直到古稀之年还当着城门守卫,反应出侯嬴是一个“心气高傲”的人,他不愿为了名利而随意屈就王侯将相之家。

删除

(选填) 图片描述

甚至于魏公子想要把他收归门下,他也处处考察公子是否值得投奔,他很会挑领导,不随便屈身自己,这是多么耐得住寂寞啊!

但侯嬴最让我钦佩的是他在面对邯郸之战中的表现,赵国在长平之战大败后,秦军直击邯郸,赵国虽然发来了求救信号,但魏王拒绝援助,就在魏公子一筹莫展时(赵国平原君的妻子是魏公子姐姐),侯嬴主动献计,提出可以让魏王的爱妾如姬帮忙偷兵符,然后由魏公子带上兵符找到晋鄙的大军私自出战帮助赵国,如果晋鄙将军不答应,那就把他杀了。同时在公子将行的时候,他给魏公子留下人生中最后的话语:“臣宜从,老不能。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老了,不能陪同公子出征,请允许我计算您的形程,等到你到了晋鄙军的那一刻,我便向北自刎,以此辞送公子。

删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选填) 图片描述

司马迁的原文只有短短27个字,但我读起来却有千金之重,在小时候读《史记》,我一直不理解为什么侯嬴不随魏公子出征,却选择自刎,而且为何是在魏公子到达晋鄙军那天才自刎。

我想,侯嬴或许明白他的计谋虽然忠于主人,但却“背叛”了国家。他很明白,虽然魏国出兵帮助赵国,来日必定会遭遇秦国报复;同时魏王并不同意出兵,是他献计成全了魏公子的心愿罢了,虽然成全了主人,但却背叛了国家,同时也迫不得已杀害了晋鄙将军,侯嬴内心有愧,但这个愧只能由他承受,而不能祸及主人,所以才选择了以自刎的方式报了魏公子的知遇之恩,表达自己对国家的罪过、对晋鄙将军的罪过。

删除

(选填) 图片描述

这又是何等大义凛然的抉择啊,侯嬴古稀之年也得到魏公子的赏识,为公子出谋划策的机会寥寥无几,也许他被公子收麾门下后,唯一帮过公子的就是献计邯郸之战,可是他用自己的生命来报答公子的恩情,让我感到他一生的使命仿佛就是协助魏公子这个人。

或许在浩然人烟的历史长河中侯嬴只不过是一个微不足道的个人,但我并不认为他是一个蝼蚁之众,侯嬴这样敢于奉献、视死如归的人,也是就是中华民族气节的最好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