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李高中毕业后,就去了国外留学。
本科学的是商科,四年之后顺势也把硕士读了出来。
小李之前原本是打算留在国外工作,但未能如愿,花了几个月都没能找到合适的工作。
去年各种形势严峻,由于诸多原因,家里人也为他担心受怕,纷纷劝他回国找工作。
“回来吧,还是国内安全!学历方面这么亮眼,你这么年轻,又是留过学的硕士,找工作也不用担心啥。”
小李觉得也对,虽然不是什么名校,但好歹也是国外的研究生学位呀。
可是,回来之后,小李却发现事情和爸妈的期望完全不一样。
三个月过去了,他仍然呆在家里,每个星期连面试的机会也难得有一次。
别说月薪过万了,连找个月薪五千的工作都费劲。
心里的落差实在是太大,小李想不通。
从留学时的光鲜日子,一下子变成了连工作都找不到的“家里蹲”。
“上那么多年学,都算什么啊!”
一个大男孩就天天在家喝闷酒,动不动就痛哭流泪,这下子连父母也不知道该怎么安慰,只能摇头叹气。
到底出了什么事,事情才会变成那样?
身为光鲜亮丽的“海归”,难道小李就那么差吗?
其实,真正影响他的,是以下几个原因:
1.留学生内卷。
换做二十年前,留学海归的人几乎每个都是香饽饽。
毕竟除了公派,靠自费能负担留学费用的家庭非常少。
但现在已经2021年,早已不同往日。
由于收入水平提高,人民普遍家境好转,日子宽裕起来。
哪怕是一般的工薪阶层,节约点也能供养一个孩子出国留学。
出国留学的人数,从2007年的14.4万,猛增到了2018年度的66.2万,将近五倍的水平。
再加上随着国内经济的繁盛发展,对留学生来说,回国发展显然成为了更有前途的选择,而不是留在国外。
于是回国率从2007年的不到三成,猛增到2018年的八成左右。
能够吸引人才回来当然是好事,但几家欢喜几家愁。
人才和东西都讲究个“以稀为贵”,在这种情况下去国外“镀金”的含金量,自然远远不如从前。
2.留学市场的无序增长
二十年前想要出国,要么是被重点培养的优秀人才。
要么就是家境殷实,下定决心出国深造,学习本领。
不管动机怎么样,大家基本都奔着名校去上学。
只要毕业了,结合第一条所提到的“物以稀为贵”,好工作自然是手到擒来。
但现在呢?
为了赚钱,外国大学纷纷降低门槛,用各种优惠条件,外加降低入学门槛(比如考试分数和语言能力),不停地对着留学生们示好。
这样下去学生水平自然良莠不齐,相对的教育层次也是一样。
为了达到目的,有些国外大学拿一些冷门专业诱惑留学生,这些专业在国内外根本没有就业潜力可言。
不仅如此,甚至还出现了本地人一问三不知,专门用来招引留学生的“野鸡大学”。
只要交足钞票就能入学,毕业更是轻轻松松。
请想象一下,如果你是用人单位,对于这样毕业的留学生,该怎么想?
小编需要提一句:既然大学开设了某个专业,肯定有它的意义。
这里并不是在进行专业歧视,只是单纯就找工作难易度来分“冷门”和“热门”而已。
假如你留学的目的,是真心打算钻研一门学问的话,那就不要在意什么热门冷门——毕竟理想和知识是无价的。
如果不是,就一定要慎重选择专业!
3.陌生的就业环境,和求职时间的错位
国内大学生对就业比较上心的话,在大四就会有针对性的找公司去实习。
除此之外,也会有些软性的优势。
比如:
为了提高就业率,国内院校会比较关注毕业生的状况,老师和就业指导机构会给与相应的支援,包括但不限于直接介绍,和提供就业单位的相关信息等等。
可别小看了这些,就业“市场”和其他交易市场没什么区别,真实有效的情报是无价的。
另外,有些学校和老师不但能提出指导建议,甚至有定向推荐的名额。
如果能幸运的得到这种机会,那么就赢在起跑线上了。
反过来,一直在国外的留学生很难与国内就业市场挂钩,几乎是两眼一抹黑,只能茫然的四处投简历,却不知自己渴求的岗位早就被定好了。
在时间方面,由于国外院校的毕业时间,经常与国内不一致,导致留学生归国后经常错过就业旺季,这就加重了留学生短时间就业难的局面。
总结:
在现阶段的复杂形势下,留学生就业遇到困难,也是完全符合现实状况的。
小李之所以产生了消极情绪,是因为对局势和自己的实力认识不清楚,产生过高的期望所导致的。
留学生需要一个清晰的规划,想清楚自己到底是为了什么选择去国外求学:
是为了学术?还是为了将来有一份称心如意的好工作?
万万不可贪图新鲜,本着游玩的心态,为了留学而留学。
否则几年之后,很大几率会变成另一个“小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