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日报》2月26日第18版截图

花瑶人是瑶族的古老分支,湖南邵阳隆回县虎形山瑶族乡就有约7000名花瑶人。花瑶工匠独特的技术和设计不仅帮助当地山村脱贫,还为花瑶文化注入新色彩,让传统技艺在当代“活”了起来。

虎形山瑶族乡曾经是湖南最贫困偏远的乡镇之一。过去十年里,湖南大学的帮扶团队一直在推广花瑶文化和创意产品,以此来促进当地旅游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帮助瑶族乡百水洞村脱贫,同时传承挑花工艺,让这个小村庄走上脱贫致富路。

“我们的目标已经从减轻贫困转变成脱贫致富,村民们纷纷干劲十足。这是湖南大学给我们留下的最宝贵的财富。”虎形山瑶族乡乡长杨敏说。

花瑶挑花绣娘制作挑花

生活在偏远山区的花瑶人没有书面语言,因此很难保存其民族文化。花瑶挑花能追溯至上千年前,在传承花瑶文化和记录花瑶人的历史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文化空白。

自古以来,几乎每个花瑶女子都会做挑花,她们缝制出的每个挑花作品都体现了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反思。

然而,新一代的花瑶女性向往都市时尚。因此,部分女子不再穿传统服装,对挑花不感兴趣。制作一套传统的瑶族衣服过程十分繁琐,技术精湛的工匠们要花6到12个月,至少要缝30万针,才能缝制完一条裙子。由于工艺复杂,许多花瑶女子不愿学习挑花,同时,挑花工艺也很难进入市场。

湖南大学的扶贫队自2012开始在白水洞村驻村帮扶。刚到村庄,他们就将花瑶挑花视为村庄潜在的收入来源。

他们组建了一个设计团队,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基础,开发文化创意产品,包括滩头年画和花瑶挑花。除了团队设计的140多种文化创意产品外,他们还为挑花建立了一个缝纫设计工作室,并且为花瑶文化创办了展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花瑶挑花”亮相巴黎博览会,获得巴黎市长安娜·伊达尔戈(右一)点赞

几年前,湖南大学的学生王喜乐一来白水洞村就被独特的花瑶挑花工艺所吸引。在村里待了一段时间后,她决定放弃本科所学的视觉传达专业,转而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这一专业的硕士。

“我们以前只是为本地产品设计特殊包装,但这并不能增加产品本身的价值,包装既不可持续,也不可回收。但现在,我们想要创新,改变花瑶挑花市场现状。我们负责理清客户在数量和大小方面的要求,再让工匠们制定出合适的图案,赋予每件产品独一无二的意义。”王喜乐说。

白水洞村民杨廖华以种植金银花为生,但收入微薄。湖南大学驻村帮扶队向她伸出了援手,请花瑶挑花的继承人免费给她传授技能。很快,她就学会了,现在挑花让她多了上万元的收入。

帮扶队还开发了一款应用软件,向当地学生传授花瑶挑花工艺,传播花瑶文化。

“花瑶女子用五颜六色的线来缝制许多小挑花,以此形成更大的挑花,缝制出独特的作品。但就技能的传承性而言,还存在许多困难,比如语言障碍。因此,我们希望能设计出一款游戏,提高孩子们的兴趣,降低难度,让他们去了解花瑶文化和挑花技能。”王喜乐说,创建该应用程序的灵感来自于她在隆回县的实地调研。

湖南大学设计学院副教授张朵朵称,除了为学龄前儿童开发该应用程序外,他们的团队还在设计有关花瑶文化的棋盘游戏。

“花瑶挑花”文创产品

“人们是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键,我们想开发出旨在吸引年轻用户的数字教育产品。” 张朵朵介绍,她希望以白水洞为起点,将这种将创造性传承方法和艺术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的模式推广到中国所有有留守儿童的贫困地区。

2018年,张朵朵的团队关于中国西南地区花瑶挑花的研究结果在美国拉斯维加斯举行的第20届人机交互国际会议上发表,并在2018互联网岳麓峰会上得到推荐。团队中有来自七个国家和地区的70位设计师,他们以滩头年画和花瑶挑花为基础开发了文创产品。这些产品的收入在2017年就超过了600万元。

虎形山瑶族乡还利用花瑶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业,开辟出了一条脱贫致富之路。2008年,隆回县的花瑶民歌和传统挑花工艺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文化遗产为白水洞村提供了独特的旅游资源,如花瑶人丰富多彩的婚礼习俗。2020年,为扩大湖南省诸多村庄文化遗产的知名度,隆回县还举办了夏季文化旅游节。

当地基础设施,包括道路、房屋和电网,以及教育和医疗设施等当地公共服务也在不断改善。如今,虎形山瑶族乡摇身一变,变成了典型“美丽乡村”,不断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记者:李映雪 冯志伟)

原文见《中国日报》2月22日第十八版

http://www.chinadaily.com.cn/a/202102/22/WS603304aba31024ad0baaa14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