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曾经总结过一整套打天下的方法,其中最有名的一句就是“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句话中最核心的内容就是“缓称王”。可是为什么,太平天国在打下永安这么一块小地方的时候,就匆匆忙忙称王了呢,不但称王,还称了很多王。除了天王以外,还有东王、西王、南王、北王,甚至还有一个翼王。那么太平天国当时是怎样的操作呢?这种做法对不对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永安封王)

应该说,永安封王其实是太平天国一个不错的操作,但又是一个错误的操作,为什么这么说呢?

朱元璋在打天下的过程中,他采用缓称王的办法,这个办法确实不错。朱元璋当时之所以要“缓称王”,是因为天下称王的实在太多了,从北方的韩山童、刘福通开始,到南方的张士诚、方国珍等等,乃至于还有陈友谅,不仅仅称王,而且已经率先称帝了。可以说称王在当时已经不足为奇,是一个有一些队伍都可以“称王”的时代。

“称王”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可以号令天下。既然你已经是王了,大家都会很拥戴王,因为“王”在古代是一个很不一般的存在,它代表的是天下共主,是大家都要拥戴的。

但是,如果天下已经不是只有一个王,而是有很多王的时候,这种号令天下的作用也就消解不存在了。不但不存在,反而还会产生坏作用。因为你一旦称王,你就变成了别人必须要消灭的对象。如果你的力量比较弱小,那就先把你消灭,如果你的力量比较强大,那早迟也要被消灭。总之,你只要称王,你就会变成别的诸侯天然的敌人,你给自己树了不少敌人。

假如你并没有称王,别人会觉得你是一个可以利用的对象,可以把你收归到他的部下。这样,他就不一定着力打你,当别人不会把你作为针对对象的时候,你就能够发展起来了。

这就叫“闷声发大财”,朱元璋就是想“闷声发大财”。

(太平天国起义)

但是太平天国时期是不一样的。太平天国起义的时候,清政府还是统一的,当时也没有什么农民起义,更没有人称王。

如果太平天国一直不称王,别人只会把你当盗贼。一旦你称王了,那么就让天下人明白,除了清王朝以外,天下又有一个王了。清政府搞得民不聊生,百姓苦不堪言,所以,老百姓就产生了期待,觉得新王一定能够带领他们过和平安宁的生活。一些有野心的人还认为,如果跟着这个新王,还会建功立业,拜将封侯。

总之,称王后,是可以聚集很大的人气的。

而事实上正是如此,当太平天国在永安封王以后,他们在南方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太平天国的力量也迅速发展壮大。

不过我却又认为,“永安封王”是一个错误的选择。为什么又说是一个错误的选择呢?

主要的原因,是“永安封王”使得太平天国没有确立一个明确的领导核心。当时永安除了有天王以外,还封了五个王。“王”是天下共主,王只有有一个,现在出现了五个王,那就不就变成了五个核心吗?一个需要极强纪律的军队,居然出现了五个核心,这仗还怎么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洪秀全)

五个核心倒也罢了,关键是当时洪秀全除了封他为天王以外,还给予了东王杨秀清极大的权力,让杨秀清变成政权、神权、君权的领导核心。让杨秀清几乎与洪秀全平起平坐的。

当时杨秀清被封为九千岁。我们知道,古代只要有一个人被封为九千岁,这个人必定是祸乱朝廷的权臣,比如魏忠贤之类的人。而永安封王的时候,一开始就封了个九千岁,一开始就封了一个权臣,这不是自己给自己过不去么?

后来,洪秀全也明白了这个道理,所以他采用不断封王的办法,以此来稀释封王的分量,让王成为一个不值钱的职位。但是这有什么用呢?杨秀清已经掌控了实际的权力,洪秀全不断封王的结果,让自己这个“天王”也变得不值钱了。

太平天国在永安,为什么会封那么多王?其实这也是一个妥协的结果。

洪秀全虽然是拜上帝教的发起者,但他并不是一个绝对核心,当时有很多人为拜上帝教带来了力量,这些人都是功臣。最为关键的是,作为精神教主,原本只有洪秀全,后来又出现了杨秀清,他也成了精神教主。这样,就更加没有核心了,所以,当时才封了很多的王。

而这也为太平天国留下隐患,直接造成了后来的天京事变的爆发。

(参考资料:《太平天国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