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西游记》作为四大名著之一,国民熟悉度自然不必多说。师徒4人以取得真经为目标,一路西去,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最后修成正果,各自位列仙班。在这部名著中我们可以发现,四个人里面唯有唐玄奘一人是执着于目标,他在追寻着自己的“道”,哪怕再多艰难险阻也改变不了他的决心。“道”,这个字包含了太多太多,一般人都会认为这是宗教含义,但其实,“道”还有真理以及规律等意,天地万物都遵循着自身独有的“道”:有人热血难凉,投笔从戎为天地开太平,也有人愿意为了一个旁人看似荒谬的理由——找到真龙之迹——而为此付出十余年的光阴,这些皆是个人心中所向的“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

中华文化泱泱千年,“龙”的形象也深入国人心中,并渗透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最显著的便是十二生肖里面有龙的存在,很多人也认为龙的确存在于世,只不过是现在的人还没有那个能力发现而已。

曾经,有一位名叫马东营的山东男子,他始终坚信世界上有龙,于是,耗费了十几年的岁月独自在深山里面寻找龙的踪迹。然而,这个世界上真的有龙吗?龙到底是怎样一种生物呢?

当我们翻阅东亚区域的历史时,我们会惊讶地发现,关于龙的成语、诗词、典故、传说比比皆是,在我国尤甚。也许是人性中的慕强心理,古代人民对于自然界充满着畏惧和幻想,将自己想象中的强大生物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图腾或者鬼神形象,“龙”的形象便由此而生。

既然说到了龙,那么,就不得不提及“龙的传人”,这个词的出现也很有意思:五帝之首黄帝将炎帝与蚩尤打败之后,“合符釜山”,从每个部落的图腾上各取其一部分的元素组成起来,这便是龙的最初形象。现在人们普遍认为龙是个“九不像”,即:“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黄帝拼凑而成的龙之形象也在此处对上了号。

正因为黄帝创造了“龙”的形象,统一了各大部落,中华文明也就从此开始,中华子女也就成为了“龙的传人”。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一个被普罗大众公认的结论:“龙”不过是人类历史上基于对强大力量的幻想而产生出来的产物,现实世界里极大可能没有龙这种生物存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2

既然没有龙,那么,马东营为何还愿意耗费数十年去寻找真龙之迹呢?这一切都源于一篇名为《叶公好龙》的课文。上学期间,当他的老师和同学们只把文章当作普通课文来学习的时候,马东营却沉迷其中无法自拔,他仿佛也是课文中的那位叶公,对龙痴迷到了一定境界。

《叶公好龙》的结局相信大家也都听过,真龙感慨叶公对自己的喜爱,于是现身来到他的身边,可叶公亲眼目睹之后却吓到不能自已,这时人们才知晓,叶公喜欢的并不是龙,而是那些虚构、幻想出来的龙。

马东营对龙的喜爱并不如叶公那般只流于表面,而是选择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是真真切切地喜爱龙。随着年龄的增长,他逐渐有了新的想法,不再是能力之内搜集所有和龙有关的资料,他选择进入了深山老林中,寻找着龙的身影。

“这个世界一定有龙的存在”,抱着这个念头的马东营在深山中生活了十五年,这十五年里他也没有闲着,而是将自己对龙的想象借由画笔尽情涂抹开来,兴趣与勤奋相辅而成,他笔下的龙栩栩如生,备受众人好评。

当然,“龙”最终肯定没有被马东营找到,这么多年的时间在旁人眼里看来是浪费,但他本人却觉得十分开心:在自己真正热爱、真正想达到的事情何来的意义之说?跟着心走才是真正的不蹉跎岁月。

结语

人这一生总归有一个目标,或近或远,或大或小,也许还没有得到实现,也许正在实现的路上,都是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畅想。对马东营来说也是这样,唐玄奘一生追求他的真经,他耗费数十年追求真龙,二人都是奔赴在追求自我之道的路途上。当然,追寻道的路途总是崎岖不平,数次奔波劳碌也可能会落得一个徒劳无功的下场,孤独、抱憾、受伤、不被人理解,但那又如何?这个世界上人口众多,众人皆有各自的路途,即使是交心之人也未必与自身追求的目标一致,只要无悔于心,就像马东营那样,在追寻龙的路途上成为了更好的自己——只有走过了那段凌冽的旅程,方能领会到随道而临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