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10年前,白蕉镇新马墩村的村民还在珠海市斗门区最北部的六乡,因竹银水库修建,他们举村南迁20公里,落根于珠海大桥西灯笼路口附近的西江边;10年后,他们从西江边一条籍籍无名的小村,蝶变为市级样板村,成功打造了集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和乡村休闲度假功能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山蝶百果园。让人眼前一亮的是,今年春节期间,乡村游再次火爆斗门,2万人次涌入村里的百果园,汽车排起了数公里长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西江边的新村突然“爆红” 

从市区一路往西驱车,过了珠海大桥只需右转弯就可到新马墩村。这是西区乡村游的第一站,占尽了地理优势,从村里无论去横琴、香洲以及珠海西区,都极为便利。

斗门区白蕉镇新马墩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何健平介绍,新马墩村原本是斗门六乡镇马墩村,因2007年珠海市实施竹银水库工程建设,马墩村为了配合竹银水库工程的开展,于2011年底整村迁移至珠海大桥西灯笼路口并改名为新马墩村。作为珠海斗门最新的一条村,整村搬迁的新马墩村,因为有事前的规划布局,村里的环境较为舒适,其规划的旅游片区相当合理。

近年来,该村依托便利的交通区位,整合农业、生态等资源优势,在山蝶百果园内打造了“田园部落”“珠岛露营共享农场”“十亿人火龙果庄园”等集休闲、采摘、亲子等元素为一体的特色旅游项目,大自然田园风光吸引了大量游客。而今年春节期间,国家倡导非必要不返乡,这些滨江田园水貌的旅游景区格外受宠。据统计,该村今年春节期间迎来游客约2万人次,着实火了一把。

田园部落最高峰一天超2000人次

在田园部落看到,记者看到,尽管春节假期已结束,但在园内游玩的游客依旧不少,园内呈现出一片其乐融融的景象。据该公司负责人佐秀礼介绍,自大年初一开业以来,田园部落平均每天入园人数超1500人次,最高峰时超2000人次,成为不少市民游客,尤其是亲子家庭春节假期出游的目的地。

“当时选择在新马墩村投资建园,是因为这里处在珠海的地理中心位置,交通便捷且生态环境优越。”佐秀礼称,田园部落总体占地约150亩,前后共用4年时间进行打造,分为儿童野趣游乐农园区、生态农业观光采摘园两大区域,市民不仅可以体验亲手采摘蔬果的乐趣,还能与羊驼、矮马、黑天鹅等“萌宠”来个亲密接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突出亲子互动元素,让乡间大自然化身亲子课堂,是田园部落最大的亮点,“接下来,我们计划将田园部落打造成集自然科普教育、农耕文化体验、生态农业旅游、休闲娱乐观光为一体的现代化生态庄园,为市民游客提供一处寓教于乐、返璞归真的胜地。”该负责人称。

露营房车几乎预订一空 

珠岛露营共享农场也是新马墩村近期发展的特色旅游项目之一。在占地面积约50亩的珠岛露营共享农场,50多间房车、木屋和集装箱整齐排列,一座座木质拱桥将院落连接起来,构成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生态画卷。

据了解,珠岛露营地拥有多种类型房车、木屋和集装箱,让户外烧烤、快乐垂钓、欢乐派对随时进行。该项目融精品房车、野奢木屋、生态露营等项目为一体,遵循自然生态原则,借势造景。这里不仅仅是家庭休息、好友聚会的好地方,更是会议会展、团建拓展的上佳去处。

据该项目负责人谷立省介绍,珠岛露营共享农场于去年10月起试运营,计划于今年6月正式开业。“区别于传统旅馆,我们借势造景打造特色民宿,可让游客享受到‘昼赏田园,夜观星空’的独特体验。”谷立省告诉记者,珠岛露营共享农场今年春节期间吸引了不少游客,房间几乎预订一空,许多市民游客都是从市区慕名而来。

38元一斤的火龙果大卖

38元一斤的火龙果贵吗?但在珠海十亿人火龙果庄园,却因其严格按照“六零标准”管理,整个种养过程做到零垃圾、零农药、零化肥、零除草剂、零激素、零抗生素,给消费者提供放心、安全健康的生态食材,使得这里的火龙果大卖。

据了解,该庄园从2013年建成以来,目标是将每一个生产基地都建成五星级生态庄园,干净、整齐、舒适,让客户来了还想再来。这些年,珠海十亿人火龙果庄园荣获国家级金牌农家乐、全国信息化示范基地、全国致富带头人培训实训基地、全国妇联巾帼文明岗、全国互联网品牌农业实训基地等7项国家级荣誉,11项省级荣誉,7项市级荣誉及3项区级荣誉。截至2020年,珠海十亿人火龙果庄园接待了来自全球近30个国家及地区的代表团参观交流。培训了全国近万人新型农人和农业致富带头人以及部分地市农业推广中心技术人员。

在珠海十亿人火龙果庄园,不仅有大片火龙果种植果园,还有烧烤、野炊、垂钓、游泳池、会议室等设施场地,提供给游客游玩。此外,庄园还有纸杯传水、吹气球比赛等各种游戏,可根据各团队需要组织。如需难度更高的拓展项目,可以配备专业拓展教练。

新马墩村多个乡村游项目走红,接下来该如何留住更多游客?白蕉镇新马墩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何健平称,面向未来,在做大做强园区内各特色旅游项目的同时,会将其串珠成链,打造乡村旅游网红矩阵,吸引更多市民游客前来采摘游玩,体验农耕文化。

采写:记者 袁平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