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湘西人,笔者上大学那会儿,经常会被同学们问一些令人哭笑不得的问题,比如“你们那里真的会赶尸吗?”、“湘西女子都会放苗蛊吗?”、“湘西是不是有很多土匪?”……好吧,湘西土匪确实是有的,但“赶尸”、“放蛊”之类的事情,并没有得到科学验证,所以就算是湘西人,笔者也无法妄下定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既然说到了这个话题,不如今天笔者就带大家一起来说说,传说中的“湘西苗蛊”。

《说文解字》上书:“蛊,从虫。从皿。皿,物之用也。许引皿虫为蛊,乃蛊字正义,而又引晦淫所生者,广一义也。”当年古人将带有剧毒的百虫(如蝎子、蜈蚣等)放置于同一器皿中,让它们互相吞噬,互相残杀,最后消灭所有竞争者活下来的,便是“蛊”,其毒性之猛着实令人胆寒。

《隋书·地理志》上书:其法以五月五曰聚百种虫,大者至蛇,小者至虱,合置器中,令自相啖,余一种存者留之。

之所以制造出这种剧毒之虫,为的就是直接将某人杀死,绝不给活命的机会,而且传说,造蛊者可以通过“法术”来操控这只蛊虫,给施术对象带来各种疾病,折磨他,控制他,等到目的达成后,便杀了对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早距今约3000多年前的殷墟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关于“蛊毒制作”的方法,随着时间的推移,关于“蛊毒”的记载越来越多,并流传于全国各地,最常见的蛊毒有:蛇蛊、犬蛊、蝶蛤蛊、蜘蛛盎、金蚕蛊等。

而苗蛊,便是蛊术的其中之一,在湘西地区,通常称苗蛊为“草鬼”,相传草鬼只寄附于女子身上,所以那些有蛊的湘西女子,被称为“草鬼婆”,她们可以通过操控蛊毒,让患者神智混乱,历史上关于巫蛊事件的记载非常多,最早的是长安汉宫发生的巫蛊事件,接着隋朝、宋朝,直到清朝,都有类似事件的记载。

宋仁宗甚至曾颁行了一本专门介绍治蛊方法的书,名曰《庆历善治方》,而《本草纲目》、《诸病而侯论》、《千金方》等医学书中也有关于各种中蛊症状的细致分析以及治疗办法。由此可知,古代社会养蛊之事确实存在

在湘西地区,流传最广的莫过于一位割草妇杀子的故事,割草妇养的蛊想要吃掉她的儿子,妇人自然不愿害死自己的儿子,但却敌不过蛊王的操纵,于是在儿子的饭菜里下了蛊,所幸这一切被儿媳妇看到了,便告诉丈夫此事,让他千万不要吃母亲做的饭菜。回家后,儿子以热饭菜为由,把食物都扔进了滚烫的开水里,然后死死压住锅盖,只听锅里传来巨大的响动,儿媳妇也帮忙按住锅盖……直到没有动静,夫妻二人才打开锅盖,里面是一条已经被烫死的大蛇。此蛇便是操纵母亲的蛊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放在如今这个讲究科学的时代,这个故事不免有些可笑,但在当时那个相对落后的年代,人们却对其深信不疑,根据苗族学者调查后发现,苗族几乎全民族笃信蛊,只是各地轻重不同而已,笔者小时候确实也听说过一些关于苗蛊的故事,但大多数都和上文中割草妇的故事相似。

那么问题来了,在史书典籍中,并没有将放蛊者限于女性,为何在湘西地区,却坚信只有女子才能养蛊、放蛊呢?其实这与苗族的传统文化有关。

在汉族的巫术信仰中,只有正邪之分,没有性别之分;然而在苗族等少数民族中,占据正统地位的男性巫师被认为是维护社会秩序的正义方,而女巫则成了秩序的破坏者,是黑巫术的传承者,于是乎他们将所有无法解释的天灾人祸,全部怪在女人头上。所以那些生了怪病的,就一定是女巫下蛊。

传说一些“草鬼婆”为了养成毒蛊,会用自己的“心血”或“经血”喂养蛊,数年后,毒蛊养成,放入对方的食物里,或衣服上,只要对方接触到蛊,便会中毒

比如民国时期有位来自湘西的官员,他突然染上了腹部膨胀的怪病,肚子痛起来,就觉得“有东西在腹中游走”,他立马想到了苗蛊,接着便把邻居中所有苗族女子抓起来,施以非刑,让她们“解蛊”,无辜的女子们根本不知什么苗蛊,差点被官员活活打死。

直到后来一位医生得知此事后,上门为他医治,才发现他不过是得了一种鼓胀病,吃了几服药后,就好了,可想而知,当年有多少无辜女子受到诬蔑和迫害。至于那些真的养蛊的“草鬼婆”,多半也是为了在艰苦的环境中,求得保护自己的办法罢了

总结来说,养蛊是真的,蛊毒也是真的,但它和其他剧毒物质一样,不过是“有毒”罢了,至于到底能不能“操控人心”,至今没有任何科学依据,相信随着科学文化的发展,人们对蛊术的误解会越来越少。

参考资料:《苗族蛊术初探》《庆历善治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