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虹太 福 华/文

九老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中山路入口,旁有花坛,一块朴质金山石上,大书“公花园”三字,背书“城市山林”四字。一条甬道通九老阁。这里在建园时原有一只茅亭,地处西北僻处,杉林夹道,岁寒不凋,有“杉亭咏雪”之景。1934年,无锡地方上九位耆老杨筱荔、杨荫北、杨味云、杨幼梅、杨心栽、杨遹声、江焕卿、蒋遇春、丁鉴如合资建造“九老阁”,屋顶琉璃瓦则为邹同一资助。阁方形,二层重檐,琉璃顶,四面开窗,下设回廊靠座。

杨筱荔(志濂),清光绪元年(1875)乙亥庆榜举人,他八十二岁时,岁在癸酉(1933),为正科周甲之年。在这一年的3月19日,按旧例假公园嘉会堂重宴鹿鸣,举乡饮之礼,到会嘉宾名流200余人,与杨筱荔同桌宴饮者有八位老人,共计670岁。1933年,以杨筱荔为首的九位老人,在公园建“九老阁”,花费大洋2500元。

1978年后,九老阁进行重新翻建,1980年苏州费新我左笔重书“九老阁”匾。

水景广场

九老阁南,由大型石壁、飞瀑、水车、蘑菇亭构成水景广场一景,石壁高6.7米,宽21米,由90立方80块金山石块垒砌而成。人造瀑布从壁顶石隙直泻而下,石壁中刻“有锡兵,天下争;无锡宁,天下清”十二个大字。右方镌明代海瑞所书的擘窠大“寿”字,书法雄浑、奇特。如对这个寿字细细揣摩,可以从字中找出十个吉祥词语:“生母七十寿,百年春不老。”左方镌“仙鹤展翅”,其上篆书“延年”二字,与右方“寿”字相呼应。图案左下方镌“万寿无疆,子子孙孙永用之宝”。此石壁构思出人民祈求太平、延年益寿的良好愿望。还有三只蘑菇形的仿松树的亭子。

九老阁与水景广场之间,有巨型湖石,形酷似麒麟,因名“麒麟峰”,湖石高210厘米,金山石基座高88厘米,来自安徽灵璧。

归云坞和艺术广场

在公园西区南侧,这里原属崇安寺,后设鹤轩茶室。旁有土阜隆起,阜上建方亭。柱、顶都饰以老松枝干,别具古拙。阜北成坞,名“归云坞”。旧有丁云轩书额。据孙伯亮的《公园小史》载:“坞之下,旧有石砌小池。崇安寺为晋王羲之故宅,池乃洗墨之所。因吴稚晖等附和建筑师之意,竟被填塞。后来出现的王羲之洗砚池,已非旧池矣。”坞四周林木葱花。1997年,将坞西鹤轩茶室改建成屋顶花园,四周仿制巨石叠成的高大假山石屋。屋顶400平方米,东侧留一孔,是为了保护一棵古榆树。屋顶中央建一座仿松树为形的曲廊,呈三折。屋顶周围设花坛,植慈竹、雪松、棕榈、枫、珊瑚、桂、梅、四季海棠,以与归云坞连成一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央艺术广场,位于公园西部中心,长圆形,周边建有百米花架廊,攀紫藤、葡萄。广场设四个拱形入口,花架下设花岗岩坐凳。广场中用绿色花岗岩铺地,中间保留二棵古朴树,树干基布置四块大小不等的圆弧石,石上刻红色“福”字。广场北设半月形舞台,台前端设雀舌黄杨和夏鹃梯形花坛。舞台后为弧形大屏风,“世纪之春”四个金字,气势恢宏。

舞台屏风背面,嵌有十四位名人诗词碑刻:有东晋顾恺之、唐李绅、北宋李纲、南宋尤袤、元倪瓒、明王绂、邵宝、秦金、王问、华察、顾宪成、高攀龙、徐霞客、清顾贞观等诗作,艺术广场东有松树皮造型的书报电话亭,南有曲廊,设阅报廊。

绣衣峰

在公园中门内,那里有三块湖石兀立,左边一块,高二米余。玲珑剔透,形如天女散花,别具风姿。顶上有白花紫藤,如璎珞,如披发。石身满布铁线纹,如水似云。石罅有“绣衣峰”三字,书体如黄山谷,系明朝俞宪手迹。俞宪,字汝成,无锡人,嘉靖十七年(1538)进士,官至湖广提刑按察使。辞官归里后,在城内岸桥弄建“读书”“独行”二园。绣衣峰就是独行园中故物。1906年移入城中公园。1982年春,绣衣峰旁植一株罗汉松,刚劲挺拔,与湖石相互辉映。

多寿楼

多寿楼位于公园中心点,始建于1909年。当时无锡耆老华海初七十寿辰,约同庚华子随、吴俊夫、华心禾、邹静山等节寿资建楼三间,为雅集宴宾之所,花费大洋2400元,题额“多寿楼”,跋云:“清宣统元年,岁次已酉,族祖子随、族兄海初、吴君俊夫,均年古稀,约同称觞,因移筵资,倡建斯楼,以传胜迹,名曰多寿……丙辰(1916)仲夏竹醉日,心乐华炜题并书。”楼三楹,四面临窗。十年后,由华艺三捐资并题名书额,经周寄湄在楼后凿小池,竖石刻“随水成池”。1927年,楼前增建西式露(阳)台,即半弧形月台,可望九龙山和公园全景。1941年焚于火,1942年花费三万元重建,复旧观。1948年,多寿楼后随水成池处建望山楼。1979年,多寿楼经落地翻建,改木结构为水泥结构,歇山顶,四周回廊,旁筑假山。上悬“多寿楼”匾,已是南京尉天池所重书。

龙岗和后乐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龙岗,在绣衣峰后,东倚白水荡。岗南北纵横,蜿蜒如龙,南低北高,若龙首俯饮于水池,故名。1905年,由俞仲还、吴稚晖、陈仲衡等捐资所建。岗上建一只八角小亭,葫芦顶,下围朱栏,题额“蓼莪”。《诗经》:“蓼蓼者莪,菲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亭名来自此诗,是俞仲还念其先人所筑。登此,可览全园和方塘景色。这里原有“白水山房”道院和“白水泉”,遗迹今已无存。龙岗尽处,危崖突起,称“松崖”,是南野老人华艺三所捐建,“松崖”二字刻石亦是他的手笔。龙岗顶上,建有白塔,建于1927年,是锡金师范同学会集资所造。初为水泥建筑,后有巧匠阿四者,堕水泥塔而重建立,为塔身遍贴磁砖,使这座小塔显得玲珑可爱。白塔之下,有小泉,题额“白水试泉”。

明天顺年间,盛冰壑在今盛巷和白水荡一带建有后乐园。即方塘书院。盛颙,字时望,号冰壑,明景泰二年进士,授监察御史,广西、云南、陕西布政使,刑部右侍郎,副都御史,七十致仕。园有“飞梁曲径”,内清风茶墅为众弟子斗荈处。白塔路北,1997年重建“后乐园”,面积3000平方米,园中凿小池,椭圆三曲,池东拦腰架小桥,通客厅。厅临池向阳,大小各一,以廊连结。小厅西设温室,养花卉。大厅西,有廊,嵌原在池上草堂的《四十二早经》碑。碑廊接半亭,侧为草坪,花树掩映。

同庚厅嘉会堂

同庚厅,一名嘉会堂。为公园最大的古建筑厅堂。经丙寅同庚会发起,会同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四届同庚会捐资7782元,推秦琢如规划,顾衡泉、曹衡之布置,薛遂安管财务,周寄湄总负责,半年竣工,于1930年9月建成。大厅面积290平方米,飞檐翘角,四周花格,配大玻璃窗,外绕回廊,廊设朱栏坐槛。当年同庚厅建成,吴稚晖即书有谐联副:

术擅雕龙,才能绣虎;

力全搏虎,智握灵蛇。

吴氏巧妙地把四届同庚会的虎兔龙蛇生肖写进了对联,因而戏称吴为猎户。这一历史说明自公园建立后,常被无锡的士绅和社会耆老作为同庚祝寿乡饮之地,每年的新春举行。早在1914年,举行甲寅同庚会时,就将会款和丁芸轩、梅轩昆仲将为母做寿之寿份资助公园。1915年,岁在乙卯,正月初八日举行丙寅五十寿同庚会,此为公园举行同庚会之首创。廉南湖赶来参加,他的夫人吴芝瑛戏撰一联:

同岁丙寅卅人,祝化身千五百佛;

公园乙卯八日,留纪念十二万年。

同庚厅有二件珍贵的文物。一是清乾隆年间大书家王一峰写的嘉会堂匾。清咸丰同治年间,金匮新城隍庙重建大殿,拟题“嘉会堂”匾。事有凑巧,闻安镇安氏家有一厅,名嘉会堂,是乾隆时大书家王一峰所书。于是请漆工摹拓,拓本拿至城中,发现“堂”字掉了下面的一个“土”字,漆工偷懒随便叫人补书,制匾挂于城隍庙。事隔二十余年;师古河上陶会员家建大厅,摹新城隍庙“嘉会堂”匾,不过把堂名掉了个头,叫“会嘉堂”。1926年同庚厅建成,再至师古河陶家翻拓、复制“嘉会堂”匾。此匾字迹,一摹安镇,二摹新城隍庙,三摹师古河陶家,虽原神尽失,却视为宝。今原匾已失,1979年由王季鹤重书。二是吴观岱画的《扶杖背孙图》(背婴寿星)。清宣统二年(1910),吴观岱为老城隍庙画了丈二巨幅《扶杖背婴》寿星图,由丁宝书题词,再由吴氏书于图上,堪称画坛一绝。1922年壬戌闰六月望日,吴老又在画上题语:“此画余当胜清未造时,为锡邑庙所作。吾邑旧有锡金两庙,……而锡邑(庙)仍……斯画亦得与庙长留……。”1926年,同庚厅建成,就将邑庙的寿星图借来挂于大厅上。至于丑之冬(1937),此画粉碎,寿星剩头脚,背上婴儿尤在,题词零落,应了无锡人的一句土话,叫做“拆贡老寿星”。后经诸健秋、白涛补成,以弥师门缺。画旁一联:

好语贡万千,无如多福更多寿;

问年皆七十,始信稀古不稀今。

今寿星图和楹联已失。1998年,根据此图和楹联的照片,请当今书画家石门散人吴蓬摹书重画。

同庚厅四壁,高逾三丈,1941年曾悬挂四幅名著巨画:一为顾衡泉之松鹤,二为王云轩之三骏,三为胡汀鹭之竹鹅,四为诸健秋之野鹿。

建国以来,同庚厅迭经修葺,建筑如旧,古朴豁达。厅前广场,疏植树木,前临方塘,池水盈盈,风景秀丽。这里又名“白水荡”,池广六七亩,是无锡最古老的名胜之一。战国时,楚考烈王封春申君黄歇于江东,建都故吴墟,故老相传,黄歇曾建行宫于白水荡,即今城中公园。《锡金志外》载:城中盛巷西有春申君庙。《锡山景物略》所云春申君行宫也,明永乐间赵秉忠捨宅建。明天顺年间,无锡乡贤、刑部侍郎、副都御史盛颙曾依白水荡建方塘书院,成为名噪一时的古典园林名胜。

同庚厅前,有石质饮马槽一具。明嘉靖年间,无锡知县王其勤,因倭寇入侵无锡,他率领无锡城军民,修筑城墙,奋勇抗贼,保卫人民的生命财产,深受无锡人民的尊敬。他当年亲率军民守城抗倭,遗下军用饮马槽一具,长期置放在西门城头上。无锡人当年建立城中(锡金)公园时,了解到园址曾是王其勤驻军处。为了纪念王其勤的功绩,便把他当年用过的饮马槽作为文物,存放在城中公园。“文革”中,城中公园因被几个单位占用,这饮马槽从而散失了。后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地名的普查中,终于在原绿化队里找到,被移置到同庚厅前,供游人鉴赏。

池上草堂

池上草堂,在同庚厅曲沼西岸。原为盛冰壑教子读书处。清初,堂为秦吉生所有,秦为明高攀龙的长外甥。1920年归公园,并重建,轩窗洞开,栏槛倚沼。池上草堂篆额为曹次庵所书。当时由秦郊农、裘葆良、华艺三、杨荫北、俞仲还等42人,出资42银元,刻唐怀素草书《四十二章经》法帖,共16方,每方长79厘米,宽39厘米,嵌于“池上草堂”。1931年,池上草堂设围棋社,丁芸轩作一联云:

可以息,可以游,商略廿年,真始原不及此;

何处池,何处堂,苍茫四顾,起古人而问之。

建国后,此堂一直辟为棋室,唐怀素草书《四十二章经》在“文革”中被毁坏3方。1979年补刻齐全。现池上草堂,面阔5间,长16.8米,宽7.4米,中间三间临池,挑出池上1.2米,一色落地长窗;西为走廊,嵌《四十二章经》,屋宇仿明式悬山顶。现《四十二章经》碑已移至后乐园。

西社

西社,在同庚厅后。水阁方形似矮亭,前襟曲沼,旁带后池,隔水斜对同庚厅。清末侯鸿鉴在西门设西师范,造就不少人才。该校停办后,同学会一年一度相聚不断。1921年,同学会在同庚厅西建西社。1923年秋,张效良、薛萼果等7人,曾在这里成立“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无锡小组”。现存《西社落成记》刻石一方,长82厘米,侯鸿鉴撰文,孙雏飞书写。

西社东,池岸有曲径延伸至草坪,径端贴墙建有半亭,亭内置圆镜,花影、树影、水影映其中,扩大景观视野。

西社前小溪环流,南通“池上草堂”至方塘,北至后园,名“曲沼”。沼上建三桥,南边石桥,两侧刻上“涵碧、冶春”四字,1918年秋,瑞莲堂高氏所建。北边石桥,两侧刻有“枕漪、映霞”四字,1921年云荫堂孙氏所建。同庚厅后,还有一桥,三曲,铁栏杆,东西横架,建造年代无考。桥两侧刻有“倚虹、饮渌”四字。

清风茶墅

西社右面,原有雅室三间,为“清风茶墅”。早在明代,盛冰壑在这里建有“后乐园”,独擅亭台池沼之胜,清风茶墅就在这个园中。是盛冰壑与众弟于斗荈处。1918年,此地划归公园,重建清风茶墅”,由吴观岱书额,曹衡之有一联:

规后乐园旧观,塘开一鉴,墅拓三方,小榭风清还斗荈;

访洞虚宫遗迹,绿绮人来,紫璈仙查,曲廊月上好寻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27年前后,这里是城中士绅品茗之所,初被誉为“公园元老院”、老人堂,后被讽为昏虫窠。有人戏出一谜:“虫入凤巢飞去鸟”,谜底是清风茶墅的“风”字,为清风茶墅是虫窠作证。还有一联:“老人堂里小老人,毛贼窠里细毛贼。”面对这些老人不以为意,索性给自己起一个虫的绰号,如钱孙卿的唧蛉虫,邹同一的硬壳虫,周寄湄的跳驳虫,赵子新的乌夹虫等引为一笑。

兰簃

“兰簃”,在同庚厅东,面阔三间。坐东朝西,四面绕以曲廊,南依方塘,与池上草堂相对。1920年,夏子坪拟独资建屋数间,不幸遽归道山。1922年,夏伯周兄弟承父之遗命建屋三楹。华艺三取“南陔采兰之谊"命名兰簃,由裘葆良书额。杨楚孙书一联:

敢徵兰乎?寸心草,三春晖,佐启后人,永锡尔类;

登斯堂也,送夕阳,迎素月,兴怀作者,云谁之思。

后有民间音乐爱好者组织“天韵社”。吾邑昆曲,历史上人才辈出,而在清乾嘉之间,称鼎盛焉,天韵社不使之衰,盖亦保存国粹而已。由老曲艺师吴畹卿、乐述先、华雁臣等在兰簃北建屋二间,交流音乐技艺。其中以范鸣琴的鼓板、沈养卿和华雁臣的笛子、吴畹卿的三弦、杨清如的琵琶、乐述先的唱口最为擅名。兰簃和天韵社二间老屋,已失旧貌。1983年,在兰簃和天韵社旧址,建硬山顶民居五间,前有花格长窗,内设茶座,南紧立亭,书额“兰簃”。半亭前临方塘,旁有廊通临水而筑的小院,植红枫、玉兰、桂花。

中共无锡第一个支部诞生地纪念碑

中共无锡第一个支部诞生地纪念碑在艺术广场南,碑长方形,高1.7米,宽3.2米,碑座4.2米宽。紫红色花岗岩贴面,黑色花岩标牌上刻“中国共产党无锡第一个支部诞生地(1925.1)”,碑身正面右下嵌四块椭圆形山石,上刻“镰刀斧头”红色党徽,碑身背面有金黄色钢字组成“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中、英文标语。碑后为常绿毛鹃和草坪,花坛植女贞、红杏、枫树。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后,各地开始筹建中共地方组织。1923年7月,中共上海地方委员会兼区执行委员会召开会议,决定在无锡建立党组织,并指定由邓中夏、王荷波负责筹建工作。从1923年9月到1924年年底,中共党员张效良、朱鹤琴、徐德福、陈明岿(即陈叔璇)等,先后受党指派前往无锡秘密开展党的宣传和组织发展工作。1924年12月,中共党员董亦湘利用到无锡指导开展国民会议运动的机会,根据中共上海地方委员会兼区执行委员会的决定,将薛萼果(即孙冶方)、唐光明、徐萼芳等3名社会主义青年团团员转为中共候补党员。1925年1月,在城中公花园多寿楼与九老阁之间的空地上,董亦湘秘密主持召开党员会议,正式宣布中共无锡支部成立。会议推选薛萼果为党支部书记。这是无锡地区最早的中共组织。

抗战胜利纪念塔

抗战胜利纪念塔位于无锡市梁溪区公花园西大门内。塔长方形,高1.25米,宽厚各0.75米,塔身正面和左右两侧各由金山石板组成。正面为橄榄枝组成的圆形花环,象征天下太平;花环下为两条平行流苏,喻第二次世界大战取得了最后胜利。碑身隶书“抗战胜利纪念塔”。

现存的抗战胜利纪念塔系由原塔的残件拼装修复而成。1940年1月,由侵占无锡的日军选任的伪无锡县知事杨高伯被抗日武装击毙,日军为其在公花园内建造了一座花岗岩质的纪念碑。抗战胜利后,1945年10月,国民党无锡县政府决定将此碑碑文凿去,改刻成抗战胜利纪念塔。后因邑中舆论的非议,1946年此塔被拆除。原议另行修建抗战胜利纪念塔,但最终不了了之。1997年,公花园在修建九老阁前水景广场时,挖出了原塔的残件。当时正值纪念抗日战争全面爆发60周年之际,经民革无锡市委提议,无锡市文管会、中共无锡市委党史工办和公花园管理处等联合会商,决定本着尽量保持历史原貌的原则,重新修复了此塔。

秦起铜像

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陈云,专为耸立在公园内的秦起烈士铜像题词“无锡工人运动先驱秦起烈士”,这不仅是对秦起的肯定,也是对无锡工人运动的高度评价。

秦起原名秦锡昌,1906年11月26日(农历)生于无锡城内二下塘12号1户贫民家庭。他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无锡工人运动的杰出领袖、无锡总工会委员长。他以革命献身的英勇壮举,实践了自己的诺言——“我伲青年要做一个革命的英雄,要为革命事业奋斗到底!”

1927年,秦起任无锡总工会委员长。同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反革命政变。4月14日深夜,国民党反动军队250多人,攻打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无锡总工会,杀害了秦起在内的共产党员和革命工人10余人,打伤10多人。这就是震惊浙沪的“4.14”反革命事件。

那天下午,无锡总工会在第一会议室召开全体代表会议,由赵沪代表报告“4.12”反革命政变的真相,秦起作会议总结,要求随时准备对付国民党反动派的突然袭击。当天傍晚,中共无锡地委召开党员领导干部紧急会议。会上,秦起表示,保卫总工会就是保存革命力量,誓与总工会共存亡。说完,就携带了地委仅有的3支短枪,奔回总工会。

晚上10点左右,国民党驻锡部队和警察200多人,猛扑总工会,在敌众我寡的不利情势下,秦起掩护大家向城中公园撤退。因子弹用完,敌人一拥而上,秦起不幸被捕,被捆绑在公安局大堂的庭柱上。他大义凛然,严厉正告敌人:“不要为难别人,什么事都由我负责。”第二天凌晨,秦起被国民党反动当局秘密枪杀,年仅22岁。

城中公园秦起铜像,雄立在多寿楼前黑色磨光的花岗岩底座上,高4米多,显示出威武不屈的革命英雄神态。

(部分图片来源:美篇@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