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陶行知研究会

有思想 有深度 生活即教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

陈豆豆

成都石室锦城外国语学校历史教师,中学二级教师。

近年来,随着海外思想的涌入和网络媒体平台的普及发展,我国社会理想信念观念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多元价值观念之间发生冲突和碰撞,给当代青少年理想信念的形成和树立的带来了一些困扰。部分中学生受网络媒体的困扰,甚至树立了不良的价值观念,因此深入挖掘我国传统文化中优秀部分,对于中小学生理想信念的树立大有裨益。

《中国教育改造》是陶行知记述个人经历、思想、学识以告诫学生的著作,近十多年来,教育界对《中国教育改造》的研究,可谓硕果累累,其研究主题非常丰富,各个方向都有所涉及,如家庭伦理思想、教育思想、思想倾向、文学理论、音韵、训诂、校勘等等。对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挖掘,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

当今德育工作面临的困境

教育部门虽然一直强调以德育为首,教育为主线,在教育教学中贯彻落实德育工作,通过各种形式、活动开展,提升德育实效,但是在现实中,在高考、中考的指挥棒下,追求高分、追求高升学率仍是大部分基础学校工作的重心。教育评价体系不改变,招生制度不改革,教育教学不改良,就很难改变社会、家庭、学校放弃成绩论英雄的局面。虽然近年来有关教育专家多次提出综合素质教育评价改革大趋势,但这项工作的落地时间还有待商榷,“唯分数”论的基调将还会蔓延一段时间。由此可见,德育工作要有实质性的变化还需要时间。

如今我国也进入一个比较复杂化、多元化的时期,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虽然人们生活日渐富裕,但是社会结构和价值取向也随之而变化,思想道德遭遇到了危机。因社会变革带来的新问题,改革学校德育内容和形式也是大势所趋。时代变迁,青少年面临着许多道德困惑,多元化的教育、网络文化的影响、多元化格局的形成,传统文化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从而使道德价值观变得多元化。一些新的道德观念、道德意识悄然形成。在多种道德价值观的影响下,我国青少年的道德价值取向偏离正确方向。在部分的中学校园中,青少年日常行为变得极为不规范,胡作非为,我行我素,教师多次管理也不起作用。部分学生胡侃,脏话、臭话随口而出,模仿网络上留长发、染发、穿耳、抽烟等行为屡禁不止。还有学生将社会上、网络上、电影、电视上学到的不良行为带进校园,极大地影响了中学生团体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

据统计:我国犯罪总数的60%以上是青少年犯罪,其中青少年犯罪的60%以上又集中在15-16岁的少年中。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研究: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是我国中小学生精神障碍的主要诱因,约29%以上的人会发展为成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从2003年至2015年,最高人民检察院统计数据显示,逮捕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多达九十多万人,起诉一百多万人。2016年的全国未成年人犯罪人数为三万五千多人,以上数据表明:青少年思想单纯,立场不够坚定,易受腐蚀。网络迅速发展时代,青少年受到网络游戏、西方文化、商品经济等方面的影响,以致思想上“出格”,部分学生出现理想信念改变,坚持读书无用论,长期缺乏精神动力,思想空虚,不求上进,道德品质严重下滑的现象。

《中国教育改造》对德育的启示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中就有引用经典文化的传统。譬如:儒家学派代表人孔子的为人师表:“其身正,不令其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内容。通过榜样的力量和作用,青少年容易领会道德标准、行为规范,容易感化学习,树立远大的志向。古今中外诸多历史伟人、民族英雄、科学家等杰出人物都是很好的典范,教师、家长、德高望重的人物也是中学生学习的榜样;或者提倡明代学者王守仁“知行合一”的学习观念,“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实践,“知行合一”就是知和行有机统一起来形成有效行为方式,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更利于学生结合实际情况树立理想信念。因此加强对传统文化中经典部分的开发和利用,是我们德育教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1. 对学生的要求:立志以立学为先

陶行知十分重视学生的学习,并且坚持要学之有物、学习在于务实。陶行知他认为立志在立学之前,如果没有立下远大的志向,长久以后就慢慢变得平庸了,阐明了立志的重要性。中小学校应以国家所倡导的立德树人为导向,引领学生刻苦学习,在磨砺中形成正确的思想信念,树立为实现“中国梦”的坚定信心,以追求为人类服务而奋斗的目标。在陶行知看来,技多不压身,自己学到的才是自己安身立命的根本。他把读书不仅仅只是看作为学问,更是看作一种技艺,一种最为贵而重之的技艺。陶行知的这种实用性教育思想对于学生树立立学的信念很有帮助,在注重学习的同时,陶行知还提倡学习应有所侧重,学生应该广泛涉猎,注意向身边有实践经验的人学习,无论是社会的各个阶层,他们中间都有在德行学问上堪为前辈的人,都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同时,陶行知认为人之所以读书做学问,不是为学而学,而是为行而学。

学习的现实意义就是利用自身所学指导自己的行为,并用于实践,学而不用,学而滥用,不如不学。他立足现实情况,提出子弟要立志把自己培养成有学问、有远见、实事求是的人,并且能够据自身所长,培养自己全方面的能力。这对于我们打破传统格局,开拓新路径,增强学生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理想信念,培养具有培育健全人格和高尚道德情操的青少年有着指引作用。

2. 教师合理的引导学生立志

传统教育非常重视形式的作用,教育界中也存在有只注重纪律要求,不注重对学生引导发展的个别现象,这对学生个性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陶行知认为教育应当立足于学生具体情况,因材施教,启发学生天性,有助于学生开拓能力,进一步发展。虽然他注重对孩子天性的启蒙,但是他对“树规矩”的认识颇为辩证,他认为规矩的存在很有必要,教育学生应尊师重教,这有才有助于自我理想的树立发展。

其次,他认为教师教育学生应宽严适度。这表明规矩的存在是必要的,关键在于怎么合理的,实事求是的运用它。在陶行知看来,让孩子在做错事时,应该及时惩罚,让他们明白自己的过错并加以改正,否则教育学生的方法,贵在适度,至于这个度应如何把握,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随着自己的性子,思严则严;也不可过于严苛,否则容易使教师和学生失和;也不可过于宽容,否则使学生过于放纵。处在以人民为本的大国中,青少年是未来国之栋梁,国之大器,对青少年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教师合适的教育和引导,特别是在规范学生行为的时候矫正学生心智,在少年心智还没有发育完全,思想上还不够独立,还不能够正确的树立信念的同时,学校可以融入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部分来帮助青少年树立热爱祖国、以人为本、实事求是、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勇于牺牲、敢于创新等精神和坚定的理想信念。

3. 明确家庭和学校的教育责任

年轻家长要认识到父母才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首要责任人,祖辈不应该替父母承担抚养责任,在子女抚养中祖辈应该发挥的是辅助、协助作用。父母要协调工作和生活的时间,尽量抽出时间陪伴孩子。与此同时,父辈要严格要求,给孩子树立正确的榜样,指引孩子选择人生方向。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行为直接影响孩子的理想信念。年轻父母受教育年限长,精力充沛,眼界广,育儿理论知识多且多愿意接受科学育儿方法,也应该鼓励祖辈多接受和学习专业化、系统化、国际化的育儿理念和方式。

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离不开家庭和学校的引导。虽然目前市场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育儿方法,但是学校教育还是处于教育中的权威地位。在学校的指导下,家庭教育可以学习到更为现代的理念、正确的目标、丰富的内容、恰当的方法来促成孩子的全面进步。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传统家庭教育理论的局限性也日益凸显,面临新时代的挑战,家庭教育也应该与时俱进作出相应的调整。

我国传统文化教育资源非常丰富,部分优秀的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深刻的教育理念,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当立足于现实,深入挖掘其中优秀的部分并加以实践运用,有利于学生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信念,提高参与社会管理的热情,塑造民族的自信、自尊与自豪感,是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的重要思想桥梁。

国内刊号CN51-1677/G4

国际刊号 ISSN1672-8181

摘自 | 《时代教育·行知纵横》(成都市陶行知研究会学术指导)2020年11月刊/栏目:师陶笔记

编辑 | 张競之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