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夼”(kuǎng),是胶东半岛地名中的常用字。其在字典中的解释是:“位于两山之间的大沟。”清代训诂名家、栖霞人郝懿行对此的考据是:“土人凡两山之间有水曰夼。”此外,民间还有其他的解释。但不管怎么说,夼这个字与“山水”联系紧密。而胶东半岛多山地丘陵,因此“夼”很是常见。

夼在地名当中,通常是用作后缀,不过也有放在前面的例子,比如莱州、莱阳和海阳,都有“夼里”村。

当用作后缀的时候,夼的前面会加上一个定语,有时是姓氏,有时是方位或其他形容词。前者有孙家夼、汪家夼等;后者如大夼、亮夼、上夼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烟台市芝罘区的上夼西路)

在众多的夼字地名当中,“上夼”这个名字尤为常见。半岛的烟台、威海、青岛三市,都各有“上夼”,其中以烟台的“上夼”数量最多,下面就简要盘点一番。

烟台范围内的“上夼”,以芝罘区的“上夼”最为有名。芝罘区的上夼村,本是奇山社十三村之一。后来,随着烟台市区的扩张,“上夼”也早就变村为城。如今,芝罘区的“上夼”,主要是通过道路名称的方式延续下来,比如上夼西路、上夼东路等,它们都是根据与原上夼村之间的方位而来。

除芝罘有上夼之外,福山区亦有上夼,位于城区西郊的山坡上,距离福山大集的现址不远。烟台的33路公交车有一站就叫做“福山上夼”,之所以加上“福山”的前缀,或许也是为了与芝罘区的“上夼”进行区分。

根据《福山区地名志》的记载,福山上夼相传唐代就有先民在此定居,明代之后,人口逐渐增多,因地处山夼上方,盛产柿子,取名为上柿子夼。在明清一些谱牒资料当中,“柿子夼”这个称呼也常能见到。据说在清代之后,因为当地有不少科举士子,就改上柿子夼为上士子夼。建国之后,简称为“上夼”,延至今日。

刚才提到的两个上夼,都在烟台市区范围内,大家可能都比较熟悉。而在下属县市当中,还有好几个上夼,它们大多偏居山沟,外界了解或许不多。

在烟台下属的县市当中,龙口、招远、莱阳、海阳各有一个上夼村。

龙口市的上夼,位于北马镇的南部,距离招远地界不远。村志载:明洪武年间,王姓兄弟三人自山西“小云南”迁入黄县,行一居马王村,行二居沟头村,行三在此定居。因村庄坐落在山坡下洼处,形似“上”字,故名上夼。

招远市的上夼,地处金岭镇的南部,金岭水库的西面。该村原名“小李家”,因为明代李姓建村而得名。后来,其他姓氏也陆续迁入,村庄就根据地形更名为“上夼”。

莱阳市的上夼,在姜疃镇驻地的东南不远处,南北两侧皆有小山丘,夼字名副其实。根据村志记载,清初宋姓来此建村,取名“上夼”。

(海阳市的上夼村)

海阳市的上夼,则在行村镇的地界内,该村附近还有孙家夼、夼里等“夼”。村志载: 清康熙年间,先民来此建村定居。因建村于山夼高处,故命名上夼村。这个村庄规模不大,但姓氏种类却比较多,有赵、韩、于、王、万、刘等姓。

以上算起来,烟台市范围内共有6个上夼村,数量不可谓不多。

在半岛东部的威海市范围内,“上夼”的数量也不少,环翠、临港、文登、乳山、荣成各有其一。

环翠区的上夼,即羊亭镇的北上夼村。《环翠区志》载,相传明代威海卫指挥使王信后代由威海卫城里迁此定居,因地处山夼,地势较高,名上夼。1930年后,始名北上夼。

临港区之上夼,即汪疃镇北面的上夼村。《文登市志》载:“明末曲姓居此,称曲家庵。清中期,王姓日众,遂称王家庄。清末,以位处夼地上游改今称。”汪疃镇原为文登之地,后来才划到了临港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乳山市的上夼村)

乳山市的上夼,位于大孤山镇地界内。笔者对该村印象比较深刻,道路蜿蜒,依山傍水,“夼”字恰如其分。

(荣成市的上夼村)

荣成市之上夼村,地处上庄镇通往石岛的公路沿线。走在公路上,就可以见到这个依山而建的村庄。村如其名,一看便知。

青岛市位于胶东半岛的西部,除即墨之东、平度之北以及崂山之外,整体来说,平地较多,因此,夼的数量不如烟威。

(青岛市即墨区的上夼村)

不过,在青岛市即墨区的东郊也有一个上夼村。从地图上看,这个上夼村位于龙山北麓,附近有东九六夼、东塔子夼等夼字村庄。根据《即墨县地名志》的记载,明永乐年间,徐姓自云南迁来,立村在河谷高处,故名。

这样粗略一盘点,烟台威海青岛三市范围内共有11个上夼。倘若你遇到老家是上夼的朋友,不妨问一问,到底是哪一个上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