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宝鸡作为抗战时期的大后方,为支援全国抗战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抗战时期,国际友人路易·艾黎受共产党人的影响,促成了武汉64家企业西迁,其中有15家企业迁至宝鸡。荣氏企业申新纱厂内迁宝鸡,是抗战时期中国工业内迁的主要组成部分,为抗战时期西北乃至中国棉纺织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宝鸡申新纱厂的窑洞工厂被林语堂称为“中国抗战时期最伟大的奇迹之一”。

为避战火,荣氏企业内迁宝鸡斗鸡台建厂

在2020年举行的“九艺节”上,演出了一部名为《追赶太阳的人》的话剧。该剧就是根据申新纱厂内迁宝鸡的历史改编而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长江三角洲经历了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等大型战役后,沿海工业千疮百孔,为了保存好仅有的一些民族工业,荣氏企业决定将工厂搬迁至抗战大后方。厂址只所以选在陕西宝鸡,一方面与时局变化有关,另一方面由于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广泛影响及国统区“工业合作社”运动,“工合”西北办事处就设在宝鸡,宝鸡已成为“工合”运动的中心。

先期到达宝鸡的汉口申新第四纺织厂负责人,选定宝鸡县城(今宝鸡市)以东10里的斗鸡台为厂址,购买约400亩初期用地,在长乐塬下开始建造申新宝鸡分厂。

1938年8月下旬,2万锭纺纱机、400台织布机、一组3000千瓦发电机和一套日产3000袋的面粉机运抵宝鸡斗鸡台火车站,随车到宝鸡的工人约300余人。当年10月,申新纱厂开始在新址上建造厂房,最先建造好十几间平房,作为纺纱工场,安装好的一台细纱机已顺利出纱,到9月份已开始小量生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年夏天,申新用一部75马力的蒸汽机运转带动电机发电,开启了宝鸡斗鸡台用电的历史。

为了大批量恢复生产,解决动力问题,1940年初,申新纱厂向陇海铁路租赁了一台弃置的火车头,经过改装,7月23日开始运转,为纺纱提供了电力保障。到年底,申新原动部建成,建筑面积1.6万平方英尺。翌年初,3000千瓦发电机组运转发电,申新纱厂全面开工。

不惧轰炸,加紧生产,窑洞纱厂创造抗战奇迹

随着申新纺纱和织布工场的全面投产,日寇轰炸内地更加频繁。1939年8月,日机轰炸西安大华纱厂,造成惨重损失。宝鸡申新纺织厂经理李国伟决定在工厂东侧长乐塬下修建窑洞工厂。

该工厂共投资113.3万元,建成南北方向24个直洞,其中长度60米以上的7个,最长的110米,由6个横洞贯穿连结,使其相互连通,总长1793米,建筑面积4847.5平方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1年4月19日,占全厂设备70%的3.2万绽纱机安装进窑洞内并开机生产,棉纱产量达到开厂以来最高水平。

正因如此,申新纱厂成为了日寇的“眼中钉、肉中刺”,在日机对宝鸡的狂轰滥炸中,对位于十里铺的申新纺织厂进行了无数次重点轰炸,妄图将其彻底摧毁。窑洞工厂严密的防空设施保护了员工生命安全,也保护了工厂稳定生产,洞内生产设备和材料毫发无损,生产照常进行,彻底粉碎了日寇摧毁工厂的图谋。轰炸不仅没有让人们屈服,反而激起了人们的斗志,窑洞工场为战时工厂安全生产开创了先例,受到各方赞许。著名文学家林语堂称窑洞工厂是“我所见到的抗战时期最伟大的奇迹之一”。

与“工合”联手,发展民族工业,支援长期抗战

申新纱厂和“西北工合”在支援抗战问题上密切配合。1938年,“工合”西北区组织了近20万难民和失业者,从事军需民用工业品的生产。

曾响亮提出“织造百万军毯,支援前方将士”等振奋人心的口号。宝鸡申新生产的棉纱,大多直接售给“西北工合”供销处或其领导的生产合作社。

据1939年12月统计,仅宝鸡“工合”就为前方将士生产军毯5万条、军大衣3.6万件。

抗战期间,“西北工合”和各地“工合”为前方战士生产军毯500余万条。1942年1月,申新营业部共开出提纱货单266张,其中绝大部分是提给“工合”供销处的。

申新内迁宝鸡,支撑了整个西北战区的棉纱供应,见证了民族企业家实业救国的历史,对“工合”发展和支援抗战起到了重要作用。

申新纺织厂迁来宝鸡的第二年,在加快建造纺织厂的同时,决定在宝鸡多方投资,多业并举,填补宝鸡的工业空白。

敌人的轰炸不仅没有使企业停止生产,在斗争中,申新纱厂还进一步发展壮大,又建立了面粉厂、造纸厂等多家企业,其生产有力地支援了抗战。此外,申新还兴办车队、医院、学校、商店、浴池、理发等服务行业。

申新的电力,除解决自己各厂用电外,还向周围各单位及县城供电,后逐步扩建为申新宝鸡发电厂,成为当时宝鸡最大的动力源。这不但是申新惟一的生命线,也成为西北工业的生命线。

可以肯定地说,申新在宝鸡建厂及发展,为发展民族经济特别是宝鸡工业发展的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共宝鸡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 许道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