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把传统耕作方式“捡”回来的“可持续性农业实践者”;他一直坚持用原生种子种植,并一直奔走在追寻原生种子的路上;他是农民中的异类,土地不施化肥,不洒农药,甚至还在田里种杂草、养麻雀,给土地充分的“自由”;他每天检查土壤,经常闭上眼睛,听虫子唱歌,以此判断土地是否健康……

他就是枣强县马屯镇东紫龙村的农人安金磊。从2000年一直到今天,安金磊始终坚守在家乡,重拾着农业的生态属性。

“土地给我滋养与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午10点的阳光洒在“可持续种子示范研究基地”的大厅里,安金磊正安静地从干豆荚里择着豆子。

安金磊的父亲在外地做小生意,母亲在老家务农,但是因为家里土地少,高中之前他从没下地干过农活。1993年农校毕业后,安金磊被分配到国营农场工作。自此开启了与“土地”结缘的日子。

农场工作期间,安金磊按照常规方法使用除草剂。“感觉它的味道太呛人。如果把土地比喻为母亲,我觉得用这样的方式使用土地,岂不是在往母亲身上撒毒?”

2000年,安金磊辞去了农场的工作,回到村里承包了40亩地,和妻子开始学习中国传统的耕作方式。

安金磊读庄子,读《齐民要术》《本草纲目》……先贤的智慧让他从“道法自然”中获得了启示,那就是尊重、顺应自然规律。他认为,土地本身有一个天然和谐的系统,包括植物、昆虫、鸟类、微生物等等,这个系统越丰富就越稳定。“使用农药,表面上一时除去了虫害,但把一些对庄稼有益的虫也杀死了。比如蚯蚓,在使用农药和除草剂的土地里就很少见。没有蚯蚓,土地就板结了,而机械的深耕也不能使土地恢复原本的松软。如果不使用除草剂、农药,大量的蚯蚓繁殖起来,它们就成了耕田的帮手。”

经过几年生态复耕下来,安金磊的地里不但可以见到60多种昆虫,还可以见到燕子、老鹰、喜鹊等十几种鸟类,虫语蛙鸣再次成了田间地头最美妙的乐章。而土地,也重新变得松软细腻,散发出特有的清香……

当人们发现安金磊时,他的土壤早已经过了国际有机农业通行标准中3至5年的恢复期,积累下了本土有机农业的宝贵经验。由此,他不但成了国内几乎所有倡导有机农业机构及项目的顾问,还受邀出访泰国,在云南、四川登上了“农民生计与可持续发展”论坛的讲台。2006年入围“最具行动能力三农人物”评选。

安金磊说,“土地很神奇,你给它一粒种子,它会回馈给你那么多。这么多年下来,感觉大地给我的真是太多,让我体会到生命的力量,滋养了我的身与心,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要感恩。”

“种子是生命的延续”

“未经污染的原生作物的种子才是最适合种植的典型物种。原生种子经过多年锤炼,适应性比杂交种子强,更有利用稳产。”安金磊解释说,一个国家的种质资源除了科研团队通过试验等方式来保存外,还不能忽视了民间留种的过程。

为了寻到优质的原生种子,安金磊经常走街串巷,甚至到外省。村里一些老人有保留种子的习惯,一旦听到关于种子的事,安金磊立马就兴奋起来。有次,在去陕西省的火车上,他得知旁边座位上的农民对种子很有见解,便详细攀谈起来。在了解到谁家有原生种子之后,第一时间下了火车赶往该村寻找。“一颗种子就是一个故事,在找寻过程中,我能了解种子的来源、生产特性以及人食用后的表现,这也是我感受种子生命的过程。”

“种子的产业化运行让农民购买种子的成本越来越高,而且为了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种业公司的种子99%以上是杂交种,无法繁殖。杂交种子与转基因种子为了保证产量,往往与相应的农药、化肥配套使用,原本农民种地只需要付出劳力,而如今化学农业下的农民有时辛苦一年种地的收成,还不能弥补种地的成本。2020年,中央再次强调粮食安全,出路也是保耕地、种子技术攻关。”安金磊主张农民自己保存多样性的原生种子,而且也鼓励农民学习和继承先人在传统农耕过程中留下来的智慧,“实际上,只要不是做杂交培育,一般性的提纯、筛选和留种很容易掌握。”

安金磊每年都会通过间作的方式种植过十来种作物,其中以豆类和谷类为主。村里人也常从他这里寻些种子带回去种。慕名而来需要食疗的人来这里找纯绿色的五谷杂粮,从事中医行业的人来这里找无污染的谷物做药材,北京等地的蛋糕房来这里找纯天然的制作饼干的原料……遇到对种子有情怀的人,安金磊还会送些种子当作“信物”。

近十年来,安金磊只要有机会就会呼吁种子的可持续问题,带着忧虑,甚至是忧愁,他说,留种,留存的是来年的希望,是生命的延续。

“让农耕文化传承下去”

每年收获季节,安金磊的小院里便挤满了人。农业方面的专家教授、农业管理人员、环保专家、艺术家……多年来,已经有上千人来到这里感受可持续性农业的魅力。

“自然的田园给了人最健康的生活。”安金磊说道,人们对绿色健康食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他的农场便是当下探索绿色农业、可持续性农业的试验田。“我将把农场作为一个平台,探索以家庭农场为形式的可持续性耕作。”安金磊坚毅地表示。

安金磊所说的家庭农场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成员的参与。多年来,他举办各种“夏令营”,带孩子们深入田间,感受劳动带来的乐趣;通过“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培养一批熟知农耕文化知识的老师;通过与国家级国学院合作,给大学生上耕读国学课;培养一批致力于可持续性农业发展的青年……“中华农耕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它涵盖了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农耕时代里,创造、积累和传承下来的一切物质和精神遗产。因此,田间教育作为传承农耕文化的一个重要方式,应该成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安金磊感慨地说。

长时间与土地接触,使安金磊更加了解土地。“生态”“自然”“生命”常常出现在与他的口中。他说,“自由”的土地和原生的种子,才能让现代农业走得更远。

监制:张起轩

来源:衡水日报客户端

记者:田静云

编辑:薛倩 赵亚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