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则让人后背发凉的新闻。

1月23日,河南一女孩和父亲吵架后跳楼,跳下的瞬间被父亲一把抓住,两人却一起跌落半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父亲单手握电缆苦苦支撑,将女儿托了上去,画面让人揪心。

好在众人施救及时,两人均成功获救。

随着寒假的到来,多地接二连三地发生了好多起儿童自杀事件,一个又一个幼小生命的逝去,令人感到非常痛心。

“我活的太累了,希望能多睡会。”这行字出自四川泸州的一个小学生。

字迹歪斜、语气平静,写完后便选择了跳楼自杀。

大家可能会惊叹,才四年级啊,这么小的年龄就轻易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但实际上诸如此类的悲剧,并不是个例。

“最美好的东西难道不是死亡吗”。这句话出自17岁的高三女生欣欣的微博。

2020年11月凌晨3点,她接着在朋友圈发表心声:“我没有早恋,有点不开心,就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凌晨4点便选择跳入了冰冷的河水。含苞的鲜花还没来得及绽放,就已凋零。

抱歉。
再见啦,这个可爱的世界。
我没有早恋,也没有作弊,请不要无端怀疑我了。
从来没有想过害人,可为什么一直不快乐?

这几行令人心疼不已的文字便是她与这个世界最后的沟通。

2020年9月17日,14岁男孩在学校纵身从5楼一跃而下。究其缘由,是因为在教室打牌被叫家长,母亲在楼道当众扇了他两耳光

看着这些案例,不禁感叹:现今有太多花季少年,还没来得及绽放,就自己折断枝头、飘落泥尘。

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平均1分钟有2人自杀死亡。

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发布的《中学生自杀现象调查分析报告》里说:

5个中学生中就有1人曾考虑过自杀,占样本总数的20.4%,而为自杀做过计划的占6.5%。

看着这些令人触目惊心的数据,我们的内心不寒而栗。一条条鲜活又稚嫩的生命,却接二连三的选择离开这个世界。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状况呢?在我们成年人眼中,致命的导火索不过是一件小的不能再小的琐事,所谓的指责也是一时气急,但却忽视了在孩子内心形成了如影随形的致命阴影。

冰冷的数字、惨痛的案例,都在警醒我们:青少年自杀事件频发已不仅是鼓励孩子坚强,斥责学校体制等方式能够解决的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何这么轻易放弃生命?

家庭矛盾、心理问题、学业压力、师生矛盾。根据《中国教育蓝皮书》,这四个方面是青少年自杀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而在这之中,家庭内部因素占主导地位。

在家庭中,父母的唠叨、不理解、呵斥、当众夸赞"别人家的孩子"......这些在成年人眼中不过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却成了孩子赴死的催化剂。

到底为什么芝麻大点的小事,都能成为青少年赴死的缘由呢?

我国的孩子已经变了,老师和家长却还没跟上。

这句答案出自青少年教育专家陈默老师,她经过20年的大量观察,总结而得。

过去,老一辈们努力拼搏核心目标在于生存,吃饱穿暖就是快乐之源。

而新如今,伴随着千禧一代的来临,孩子们不再为生存而担忧。他们跨越了最低的生理、安全需求,发展成了对爱和归属、尊重、和自我价值的需求。

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父母一辈与孩子之间出现了巨大的鸿沟,他们无法及时了解孩子的变化,因此会出现需求的不对等。

孩子渴望话语权,渴望被尊重,渴望发展独立的个性;父母和学校却盲目采用陈旧的教育模式。

久而久之,孩子内心的需求长期被忽视,不安与矛盾就会滋生。最终,孩子在压力中不断撕扯,自我信念逐渐崩塌,失去了对生活的希望。

日积月累之下,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可能就是家长的一句训斥。

但是悲剧的发生并不偶然,这只是一个压抑已久的孩子无可奈何的终极爆发。

生命如此脆弱,我们该如何教育孩子好好爱护自己呢?

(1)轻易放弃生命的少年,缺乏挫折教育。

说起教育孩子,挫折教育绝不能被忽视。

它并不代表在孩子小的时候,经常说教,经常打骂,次数多了,孩子脸皮厚了,就无感了,而它真正的内涵颇深,需要家长们深切体会。

挫折教育指的是在孩子失败之后,教会他如何从失败中重新站起来。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做“抗逆力”,意思是“当个人面对逆境时能够理性的做出建设性、正向的选择和处理方法”。

抗逆力高的人,能通过自身的品质自我调节,触底反弹,逆流而上;抗逆力低的人,遇到一点挫折,全线崩溃,不堪一击。

教育孩子势必要培养他面对困难时的勇气和乐观,磨练他强大的心理素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要让孩子明白,生活不是竞技场,有成功就会有失败,成或败并不是人生价值的唯一衡量标准,除此之外,人生还有很多其他有意义的东西。

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家长的支持与陪伴。当他被挫折击溃时,家长要做孩子身后坚实的支柱,相信他鼓励他支持他,越挫越勇来日再搏。

挫折教育的实质,在于当孩子遇到挫折时,家长如何提供全方位的信任与支持。通过这样,才可以培养孩子乐观的心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至于轻易丧失面对生活与困难的信心与勇气。

(2)那些放弃生命的少年,需要家长的倾听

在和十几岁的孩子聊天时,我发现每当聊起和家人沟通的问题时,他们总会露出失望又无奈的神情。

"不想和家长聊天,反正说来说去,他们也不会听我说,总是老三样,饭吃了吗?游戏少打一点,学习努力一点!"

听着这段话,能感受到了孩子们心底深处对家长深深的失望。

他们渴望父母像同龄人一般与他们平等交流,渴望父母真正走入他们的内心世界,重视他们的感受,足够尊重他们,而这些,仿佛真的很难,他们在不断承受失望后也不再抱以希望。

上面这段文字出自一名小学生,小小年纪的他遇到事情了只能选择在网上发泄,甚至连想“自杀”都在网上求助?

父母是孩子在这世界上最亲近的人,可是又是为什么在遇到问题时孩子不愿意向父母寻求帮助?

因为孩子从来未真正被看见!

“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妈妈现在觉得你该XX”。

这个句式想必出现在我国大大小小的家庭里,父母安排着孩子的生活,却很少看见孩子的想法。

美国一个预防自杀的公益组织,下面这张海报曾经让我触目惊心。

它主要表达的是:聆听的重要作用。只是通过聆听,我们可以帮助孩子过很多危机,哪怕是非常严重的事件!

每当孩子找我们的时候,请家长们郑重其事的对待,不要敷衍不要没有耐心,孩子们也需要被看见、被尊重。

每当和孩子对话时,请看着他的眼睛,握着孩子的双手或勾着孩子的肩膀,不要故作大人姿态,更不要让孩子觉得不可亲近。

每当倾听孩子的心声时,少说多听,引导孩子大胆表达,不要急着评价和判断,多听听孩子的看法与意见。

孩子虽然比家长小,但他们也值得被看见被尊重。

青春期的他们不可避免的情绪化,较叛逆,何不像朋友一样先和他们一起出出气""真的,太讨厌了!嗯,恨死了!烦死了!”

等孩子情绪发泄完毕后,理智便会回归,这时候再进行正向的教育与引导才会事半功倍。

不要担心自己没能第一时间教育孩子,更应该担心的是,不要等到你准备教的时候,孩子已经不想听了。

(3)作为家长,要正视心理感冒

现如今青少年抑郁发病率在上升,这表明青少年的健康不仅有身体健康,心理也尤为重要。我们要让孩子明白,心里“不舒服”是可以求助,可以诉说的。

在B站的抑郁主题内容中,可以发现视频作者与留言基本都是95后00后。

一方面,我们确实要肯定互联网的出现为年轻人互助自救提供了渠道;但另一方面,真的不希望把这么重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引导都让位于互联网。

家长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要一味强调"正能量",要允许孩子的情绪发泄,不羞于与孩子谈论情绪和感受,放平心态与孩子做朋友。

更不要持有"父母辛苦付出,给你好吃好喝,供你读书,你还有什么烦恼”之类的教育理念,要让孩子明白,心理不舒服是正常的,是需要被重视的。而父母会永远在你身边,陪你度过心理感冒的阶段,鼓励你支持你相信你。

心理健康,父母需要先重视;心理咨询,父母需要不排斥。

让我们每位成年人都睁开眼睛去注视未成年人问题背后的原因。或许一时之间无法改变,但所有的行动与改变都在我们手中。

成年人是一面镜子,反射的就是孩子眼里的世界,因此我们要对生活充满信心,也要正确教育与引导孩子勇敢面对挫折。

你或许会觉得,青少年自杀的案例与数据离自己很远,但社会是一张网,我们每个人都在其中;“永远”没有那么远,只要重视,我们都能成为进步和改变的亲历者和见证者。

CCSER 已拥有500多万守护者、近3万家守护站,直接找回走失儿童1142名。
将失踪终止在第一时间!
我们彼此守护,在孩子遇到危险,不问任何理由,去保护他们的安全,wx公众号“CCSER儿童失踪预警平台:ccser-1”后,点击“保护孩子”,为儿童守护出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