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发,楚国有个商人看准了时机,打算卖矛和盾。他自卖自夸称,他的矛无坚不摧,是世界上最锋利的矛;同时又夸他的盾是世界上最坚固的盾,没有任何武器可以刺穿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名路人抓住了他话语中漏洞,奚落道:“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如何呢?”围观的人都哄堂大笑,这名商人也灰溜溜地走了。当然,这只是一个关于“矛盾”的和平小故事,倘若真遇到了遇到盾出场的大战,它的作用可不仅仅是对抗矛那么简单。

一般我们在影视剧中看到的战场都是战士们集体拿着盾,组成一面面铜墙铁壁,再配合着手里的矛,宛如长了刺的龟壳一般,而他们的对手则是方对方的弓箭手。若说近现代的战争中,战士们是冒着枪林弹雨前进,那么古时的士兵面临的则是箭矢礧石。

正常作战的时候,弓箭手虽然能掌握主动权,但在同样是青铜器的情况下,箭矢是没可能射穿盾牌的。尤其是明朝的时候,将士们将盾牌锻造得十分巨大,有时一面能遮蔽一二十人,并且还和火器结合起来,一边放手一边喷火攻击。

普通的青铜铁盾,箭矢尚且穿不过去,面对这样的巨无霸盾牌,弓箭手们为何还会锲而不舍地攻击呢?这还是因为我们把古人想得太天真。事实上,古人射箭的时候,重点并不是放在射穿盾牌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首先,盾对比箭矢有非常明显的弊端,盾铸造得越大,防御力就越强是没错。但同样的,盾也会变得越来越沉重,机动性和灵活性就会大大降低,同时能适应的作战环境也比较少。比如明朝能喷火器的盾就适合在宽敞的地方进行定点作战,并不方便挪移。

而弓箭兵作战灵活,不管是在什么样的复杂地形都方便变换战术,或是绕到敌后方,这样盾牌的作用就大大减弱了。其次,一般战争进行到后半段,两军混战的情况下,让盾牌兵集中起来防御也并不是明智之举。

这种情况下集合盾牌兵要么是为了牵制小部分的占据,要么是准备突围。但盾牌兵想要列阵而行,进行防守或牵制,是需要时间进行排兵布阵的,但是弓箭手却依然可以随时聚拢,集火攒射。

当然,弓箭手们真正的目标是人,而不是盾。尽管盾牌射不穿,但是在密集的箭矢的攻击下,总会有从缝隙中射中敌人的箭矢。只要一个点被攻破,那么这个点就会不断溃散,最后造成整个面都被瓦解。

此外,弓箭手们还有自己的几个小“阴招”。比如从秦朝时期开始,箭矢就已经改为可拆卸组装式的了。如果战场上自己的箭矢用完,或是损耗过大,还可以进行临时组装,战后还可将箭矢回收循环利用,节省资源。但盾牌虽然射不穿,但却只会损耗越来越大。

弓箭手们的箭头上一般也都大有文章,要么有倒刺,一旦射中目标,箭矢就难以被拔出,给敌方身体造成成倍的伤害。要么箭头在锻造的时候是淬过毒的,而且古人想要制毒也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困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古人们知道利用容易收集动物的粪便进行发酵后,制成“金汁”。这金汁中含有大量的病毒和细菌,一旦敌人被淬过金汁的箭矢射中,不仅伤口很难愈合,还容易造成伤口感染。如此一来箭矢的杀伤力极大增强,还能有效地削弱敌人的有生力量。

古时有些将士中箭,并没有伤到要害部位,却也一命呜呼,很大原因就是因为伤口化脓感染,不治身亡。如此看来,“武艺一十八般,唯有弓矢第一”可不是危言耸听,其在战场中发挥的作用也是现代人难以想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