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媛妈育儿日记原创,欢迎个人转发和分享

当一个家庭中多了“宝宝”这位成员后,除了欢声笑语不断,宝爸宝妈也要注意保护好自己,因为看似没有任何攻击性的小宝宝,也会“伤害”父母的,而且下手完全不分轻重。

近日,演员热依扎在微博上晒出了一张“受伤照”,和以往的自拍不一样,这张照片中脸上非常清楚能看到有三道抓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热依扎的配文中了解到,原来是女儿挠的。

脸被宝宝挠出血,热依扎还没等到网友的安慰,首先有粉丝好心提醒她,接下来就是薅头发阶段了。

宝妈们表示认同,纷纷吐槽自己被人类幼崽伤害的经历,调侃道“家有同款”。

有被孩子抓破耳朵的,还有被孩子咬得伤痕累累的,总之评论区涌现了一大批和热依扎一样被孩子攻击伤害的无辜宝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此,可能有不少网友疑惑,娃看上去软绵绵、弱弱的,这样的“攻击性”是哪来的?

为什么宝宝有这么强的攻击性和伤害力?

1、语言表达能力不够

几个月或1岁左右的宝宝刚学会说话,也只是简单的发音,还不能完全表达出心里所想,更没办法和周围的人沟通。

有时候一着急,就只能用咬、抓、打这样的行为,吸引父母的注意或者表达情绪。

2、自我保护

自我保护是人类的原始行为,婴幼儿也是如此。

比如宝宝的玩具被其他小朋友拿走,或者父母的某些行为让宝宝感觉侵犯自己了,就会用自己的方式保护自己。

由于不知道自己会造成什么伤害,很容易抓伤父母或其他小朋友。

3、口腔发育的需要

1岁左右的宝宝正处于长牙阶段,牙齿和口腔的发育会造成不适,导致宝宝出现流口水、大哭的行为。

与此同时,他们还喜欢把其他东西放在嘴里,当然也包括大人的手、胳膊、耳朵、鼻子等。

孩子能够到的,都喜欢放在嘴里咬一咬,至于父母就有口难言了。

4、宝宝情绪不好

和成年人一样,宝宝心情不好时也需要释放和发泄,比如困、饿、委屈的时候情绪就很差,需要及时发泄,于是易出现攻击身边小朋友或者父母的行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孩子出现攻击行为,父母应该怎么办?

1、正确解读孩子的需求

孩子出现攻击行为有很多种原因,可能是情绪的表达,也可能是身体发育的需求,具体还是要家长根据情况判断,才能有针对性地纠正。

陪伴孩子时,家长经常记录孩子的哭闹和攻击行为,作为判断规律,如果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可能会影响孩子的发育。

2、适时引导

孩子不会正确表达情绪,有需求时也不能合理说出,因为语言和沟通能力都有限,但作为家长,一定要会引导孩子正确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绪。

比如告诉孩子哭不能解决问题,打人和暴力行为只会让爸爸妈妈伤心,用共情的方式引导孩子表达情绪,时间长了就能减少孩子的攻击行为。

3、多陪伴孩子

婴幼儿虽然心理和认知的发展有限,但对于父母的陪伴是非常敏感的,父母大量的陪伴和关心能增强孩子的安全感和自信。

当然,父母的陪伴是要用心的,孩子能感觉到父母情绪和态度的变化,不要“玩手机为主,陪孩子为辅”,尽可能全身心都在孩子身上,这才算得上高质量。

宝宝成长过程中,父母需要不断学习进步,正确引导和教育,才能让孩子更健康快乐地成长,这是父母的责任,也是为人父母的快乐之处。

孩子抓、打、挠等攻击行为,多数都不是恶意的,家长可以适当做好保护措施,比如按时给宝宝修剪指甲等,避免孩子伤害自己,还要注意孩子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