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省会太原市,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简称“晋”,又称“三晋”。山西东依太行山,西、南依吕梁山、黄河,北依长城,与河北、河南、陕西、内蒙古等省区为界,柳宗元称之为“表里山河”。截至2018年,山西省共辖11个地级市。其中,就灵丘县来说,人口超过20万,隶属于山西省大同市。在地理位置上,灵丘县位于山西省东北部,大同市东南角,地理坐标为东经113°53′~114°33′,北纬39°31′~39°38′。西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置灵丘县,因有赵武灵王墓而得名,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首先,灵丘县隶属于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东为太行山山脉的支展,南为五台山山脉的延续,北为恒山山脉的延伸。三大山脉环绕,境内群山林立,大小山峰500余座,海拔1300米以上山峰百余座。山区面积1788.15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2732平方公里的65.5%,素有“九分山水一分田”之说。东部、南部为石山区。东部属太行山脉,南部属五台山脉,包括大东河以东、唐河以南的山区,有招柏、红石塄、下关、上寨、狼牙沟、三楼、独峪、银厂、白崖台9个乡镇的全部,与柳科、石家田乡的东半部。面积为1352.34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49.5%。本区重峦叠嶂,绝壁陡峻。北部土石山区,属恒山山脉。包括赵北、王成庄、石家田、柳科、史庄5个乡,面积为437.12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16%。灵丘县境内山峰海拔1500米以上的55座,2000米以上的3座。中部、东部山峰,属太行山余脉。

灵丘县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春秋时期,该地区属晋国的疆域。到了战国时期,魏赵韩三家分晋,今山西省灵丘县一带成为赵国的疆域。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建立了秦朝。在郡县制下,今大同市灵丘县一带属代郡这一建制。西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置灵丘县,因有赵武灵王墓而得名,属并州代郡。

赵武灵王(约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95年),嬴姓赵氏,名雍,赵国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人。战国时期赵国第六代君主,赵肃侯的儿子。赵武灵王在位的时候,推行“胡服骑射”,不断推动赵国的兵力日益强盛,成为战国中后期的强国,甚至可以和秦国相抗衡。后来吞灭中山国,大败林胡、楼烦二族,开辟云中、雁门、代郡三郡,还修筑了“赵长城”。赵惠文王四年(前295年),赵武灵王遭遇沙丘之乱,他被包围达三个月,在宫中得不到饮食,终于饿死在沙丘宫中。死后大臣追谥“武灵”,后人尊称赵武灵王,从他奠定赵国强盛之后赵国君主正式称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东汉初,县废,该地区属幽州代郡,灵帝光和元年(178年),灵丘县属冀州中山国。汉献帝建安十八年(213年),灵丘县属新兴郡(治今忻州)。三国这一历史阶段,魏蜀吴三国鼎立,今灵丘县一带成为曹魏的疆域。西晋时期,灵丘县废,该地区属幽州代郡。北朝东晋孝武帝太元十一年(386年),拓跋建魏置灵丘郡(治灵丘),属司州(治平城)。隋开皇三年(583年)大昌县并入灵丘,灵丘郡废,属蔚州。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废治灵丘的蔚州及北灵丘郡,灵丘属雁门郡。唐武德六年(623年)复置灵丘县及蔚州(仍治灵丘),寄治阳曲县,武德七年(624年)寄治繁畴县,八年(625年)寄治秀容(今山西忻州)。唐太宗贞观五年(651年)还治灵丘,属河东道蔚州。

最后,金朝时期,灵丘县属西京路蔚州。金宣宗贞祐二年(1214年)四月灵丘县升为成州,属西京路蔚州。贞祐四年(1216年)割为代州支郡。元代灵丘属上都路(治今内蒙古多伦西北)蔚州。朱元璋建立明朝后,灵丘县属大同府蔚州。清雍正六年(1728年)蔚州改属直隶宣化府,灵丘县属山西省大同府。到了1914年,灵丘县属雁门道。1928年,灵丘县直属于山西省。1978年,灵丘县属雁北地区。1993年7月,灵丘县属大同市。如今,灵丘县属山西省大同市。截至2018年底,灵丘县总面积达2732平方公里,总人口约为24.5万人。那么,问题来了,对于灵丘县,你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