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WEALTH财富管理 关注并星标

推文不再按照时间线显示,

前阵子听一位做风控的朋友分享业务经验,说起他家债券产品踩雷,他颇为愤愤道:全市场1%的违约率,要是踩上一个、半个的也就算了,组合里三、四个债券都违约了,投资经理肯定有问题啊!怎么净挑会出事儿的拿?!风控追责力度还是太轻了,威慑不够!公司发展不起来就是因为老用这种人!

我当时的第一反应是,超想跟他掰扯两句的。但奈何反射弧太长,等组织好语言,已经到家了。只好写一篇文章来怼:

债券有三种盈利模式:一种是持有到期,吃票息;一种是低买高卖,赚资本利得;一种是加杠杆,赚债券利息与融资成本之间的利差。

像2020年5月以来的熊市,想赚资本利得可太难了,行情基本上算是单边下跌,偶有反弹,力度小,时间短,做波段好比火中取栗,稍不留神就能做反喽。

而加杠杆呢,对于2019年包商事件之后的非银机构来说,借钱的难度真是越来越大。市场资金充裕的时候还好说,信用债加个几十BP,中小机构再多打点折,还是能滚到隔夜的。可一旦央妈变脸,资金面有个风吹草动的,质押券就只接受利率债了。并且在机构间形成一条清晰的鄙视链:“大银行”鄙视“中小银行”鄙视“公募基金”鄙视“券商自营”鄙视“券商资管”鄙视“基金专户”(“资金信托”还没开放正回购,等他们来了,估计会夹在券商资管和基金专户之间吧)。非银在资金紧张的时候,哪怕交易能力奇强,能借到钱,也难免被狠狠打折,狠狠加点,狠狠拉长融资期限。这样,就很容易出现利率倒挂的情况,也就是说债券的利息低于融资成本,杠杆越大,亏损越大。因此在资金面趋紧的熊市里,最好的策略,就只剩下缩短久期,持有到期吃票息了。

最稳妥的吃票息策略,自然是资产端与资金端期限匹配,资产的信用毫无瑕疵。比如说一年期定开产品配满一年期政策性金融债,那几乎等于保本保收益了,但问题是如果2020年5月卖这只产品,销售人员要跟客户说:妥妥的保本保收益产品哈,一年收益1.2%,再扣除管理费0.4%,托管费0.1%,申购、赎回费都给您减免的话,实际年化收益0.7%,您觉得怎么样?

相信客户妥妥地觉得不怎么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公募基金已经做到了“产品净值化”与“盈亏买者自负”,但资金仍然是有成本的。更不要说私募类产品,客户的收益期待还要远远高于公募产品。即便是熊市,客户能接受的债券产品收益也是4~5%,心里想的仍然是7~8%。这种业绩压力就倒逼着债券投资经理拉低信用评级,换取更高的票息收益。

在这场“矬子里拔大个儿”的竞赛中,中小机构的投资经理难度更高。因为中小资管机构的产品更难卖,因此封闭期限只能更短,客户也更偏重机构而非分散持有的大量散户。封闭期限更短意味着流动性压力更大,而客户偏重机构,造成议价能力更差,业绩压力也更大。于是中小机构的投资经理,信用下沉的需要也更强。

当一家头部公司发了一期三年定期产品,客户散户居多,基金经理在几个大城市公开路演了几场,就募集了20-30亿资金,他即便身在熊市里,也可以是从容的。而一家小型资管机构,发了一期三个月定开产品,客户以几家中小银行为主,市场总监亲自带着投资经理跑到人家地方上,拍着胸脯子打包票说:我们家虽然规模不大,但是投研团队特别有能力,您就投几千万试试,如果这期做好了,咱们再谈下期。那么这只产品的运作压力,可想而知吧?不要说亏损,赚的少都可能引发巨赎,巨赎则可能导致爆仓或者清盘。

当产品里一只债券暴雷了,公司似乎所有人都一下有了先见之明:

XX省就是不行啊!没听过“投资不过山海关”么?

XX企业财务报表多烂啊!员工工资都发不出来,还敢买?

靠信仰买债,那还要信用研究员,要投资经理干嘛?

我早就说了不行不行,投资经理非让入库!怎么样?出事了吧?

而此时,投研团队几乎是百口莫辩的,因为一句、两句真说不清楚,说多了还有推卸责任,甚至拉踩其他部门,攀诬领导之嫌。最终的结果只能是接受惩处,默默地被边缘化或者干脆另寻他处。

但处理掉这些“有问题”的投资经理,公司就能发展起来了么?显然不会。迫使“前”投资经理调高风险偏好的原因还在,在同样的年景里,同样的压力下,它们还会迫使新的投资经理重蹈覆辙。于是中小资管机构,常常以三年为一个轮回,反复地行差踏错,反复地推倒重来。

真正道德有瑕疵,吃了回扣拿烂债的,实在是极少数。环境所迫才是大多数人不得不面对的窘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行文至此,我已经完全不生风控朋友的气了。他说的没错啊!如果能坚持风控标准,就不会犯诸多明显的错误。即便市场时机不好,即便业绩压力大,即便中小机构有着这样那样的迫不得已,但如果冒的风险,超过了产品、客户、甚至公司能承受的底线,那就是在赌。这样的赌,在2014年违约元年前,是稳胜的;在2018年违约大爆发年之前,是大概率胜的;但是越往后,越趋向于公平。

投研有压力,风控就没有么?很多中小资管机构想要弯道超车,最容易想到的法子,就是放松风控标准,靠野蛮生长搏出位。别家不敢做的通道我做,别家不敢买的烂债我买,别家不敢接的同业“月底就跑资金”我接。风控的标准虽然放松了,但是对风控部的要求却没有放松,仍然是不许出丁点儿风险。一旦出了什么事儿,投研固然跑不了,风控也要拉来陪绑。也就是说,若赌赢了,投研名利双收,风控无功无过;若赌输了,投研身败名裂,风控连诛连坐。怎么怨得了风控人员心中不平呢?

说白了,投研和风控的矛盾,来源于资管行业竞争的白热化,源于牌照优势渐渐消失,中小资管机构赚钱越来越难了。但解决这个矛盾,却不能靠投研和风控自己battle。人都是屁股决定脑袋的。我的风控朋友,再舌灿莲花,只能激怒我,不能说服我;而不管我的文笔如何,逻辑如何,料也无望改变他的立场。

在《资管新规》后时代,想要挣扎图存的机构,想要弯道超车的机构,不能仅仅靠拉低风控底线,施压投资业绩来搏出位了。现在需要的是更精密的配合和打法,需要知己、知彼、知进、知退。

何为知己呢?

就是要找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我有明星投资经理,就围绕着他打造产品,宣传造势;我资本金雄厚,不急着赚钱,才能靠降低管理费,打价格战吸引客户;我股东有投行优势,才敢集中持有单票;我家运营强大,IT齐备,风控稳妥,才敢接通道,靠卖中后台赚辛苦钱;甚至我家合同灵活,能用风险准备金条款熨平净值波动;我家跟监管沟通顺畅,能准确地走在合规底线上大胆创新。这些都可以是竞争力。在马太效应日趋严重的今天,大部分机构都没有做百货超市的能力,只能搞精品店。若是想不清楚该干什么,而全靠拍脑袋,市场什么火做什么,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恐怕试错不起。

何为知彼呢?

就是要了解自己的竞争对手。

原本资管机构的竞争对手只是同业。基金跟基金比,信托跟信托争,券商资管跟券商资管打擂台,保险资管玩自己的。可如今在《资管新规》后时代里,虽说还没有完全做到一碗水端平,也基本是要和全行业同台竞技了。

若银行私行要引入个“固收+”产品,挑谁不是挑?私募牌照之间并没有本质区别。那么谁家能雀屏中选呢?你比别人的优势在哪里?是历史业绩好?是投资范围大?是策略高科技?还是分级条款能保住优先?抑或是踩雷能自己扛?在资管红海里混饭吃,你若实在没有什么比别人强的,那就从了解竞争对手弱在哪儿开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何为知进呢?

很多资管机构弯道超车,往往是因为找准了一个业务方向,适时地站在了风口上。

比如说2006年的股票,2013年的现金管理,2014年的定增,2018年的摊余债基。但机会可不是等来的,需要“提前”,早早布局或者快速反应;需要“全力”,调动公司人、财、政策,协同配合;需要“坚持”,甚至那些靠拉低风控底线上量的公司,也是在频频出事儿之后,还能初心不改,稳定人员,修补漏洞,再接再厉,才最终成功的。如果公司上上下下思想没有统一,前中后台各揣心思,凭什么碾压同侪?

何为知退呢?

就是知道自己的能力边界在哪儿,风险承受底线在哪儿。

众所周知,资管产品“好卖的时候不好做,好做的时候不好卖”,家家都两难。

3个月定开铁定比3年封闭好卖啊!但若是流动性管理能力不强,为了好卖就盲目上马,等到产品爆仓,就前功尽弃了。

“高收益债投资”长期来看,回报的确是高于任何其他债券策略的,但你的信评能做到尽责么?能优于同业,争取到超额收益么?你的销售端能做到合规么?一旦踩雷,客户认同买者自负么?

“固收+”火起来的时候,仿佛全市场家家都能做,但扪心自问,咱确实是有能力做成“固收+”而不是“固收-”的么?“知退”比“知进”更重要,也更难。

我不该跟风控吵架,舌灿莲花也争不出个谁对谁错。我们应该都从自己的位置上站起来,作为一个整体,看看到底该在猩红大海里,往哪儿游。

文丨曾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