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李富江(瑶族)

这个故事在山村里已经是沉封太久了,但对于耿哥而言,仿佛是发生在昨天。

山村很偏僻很小,耿哥在少年时,山村正处在那个“多事之秋”时期。耿哥心里那个如刺卡喉的过往故事,令他几十年过后,依然是清明如镜。

那个时候,山村里有一个中年村妇,村人背地里都称她为“姜婆”。姜婆不姓姜,名字里也没有“姜”字;之所以山村的人称她为“姜婆”,只因这中年村妇那年到山冲里偷种生姜,秋季生姜成熟后,她又偷着挑到集市去卖,然后用生姜的收入,换回些家里的口粮和一些日用品------

那个时候山村的农人还是合着“大集体”;那个年代是不准任何人搞野外收入的。也因那个时候姜婆她实在没有办法了,生活逼得她敢违抗官令,走上一条危险路。

姜婆土生土长在山里,姜婆的丈夫是邻村的,两人在各自父母的包办下,便组家有了二女一男。

也因那时生产队里的收成不好,姜婆的丈夫积劳成疾,在他们小女儿不满周岁时,他便过早离世。

成了寡妇的姜婆,知道仅靠生产队的那点“分红”,是养不活家小的。于是,那年在春种的时候,白天忙完了生产队的农活,她便利用早起和傍晚收工回后的时间,就偷着到山弄里去开山地,种植生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也因地肥姜好,这年姜婆偷种的生姜收成不错。姜婆家的小日子,总算在清贫中,还是勉强能维持。

可是,姜婆就是因为种植生姜填补家用,她的人生,后来便有了重大变故。

那是一个雨后的晴天,上面的工作队突然就进驻山村。姜婆突然就成了典型。姜婆的罪名是:“资本主义分子”。

耿哥家和姜婆家是邻居。耿哥和姜婆的小女儿小雪是一起长大。耿哥同情小雪,那个时候,耿哥和小雪是不知姜婆种植生姜为什么要挨批斗的。

这个时候就有幸灾乐祸的村人,就给姜婆起了这个“姜婆”的外号。

那是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小雪突然就叫耿哥。耿哥随小雪到她家时,耿哥见姜婆的脸在煤油灯昏暗光的映照下,显得比往日更憔悴。

白天工作队又把姜婆揪出去做了一天的“典型批斗”。

姜婆对耿哥和小雪讲了一件事。姜婆说,我家和老歪叔家的宅地隙中,有一角地,这角地自古就是我家的,而老歪叔却眼热这角地,就到公社去告发我偷种生姜------

说这事的第二天,姜婆就死了。姜婆是用绳子套住脖子吊死的。

工作队认定姜婆是畏罪自杀。那时就只有耿哥和小雪是另外一种心情了。

时光易逝,耿哥如今已是进入中老年人行列。耿哥每当回忆这件事,他的心情依然很不平静!

作者简介:因为热爱,所以坚持;也因执着,如今已小有成绩。李富江,男,瑶族,广西恭城县人。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平台主编:伍美顺,笔名村庄,山叶子。广西桂林全州人,中共党员,桂林市作家协会会员,华夏精短文学学会会员;武汉草根文学丛书编委会“特约作家”;当代作家联盟签约作家;中国寓言文研会闪小说专业委员会会员;中国乡村人才库认证作家;萧乡文学社作家。已先后在《大鹏湾》、《西江文艺》、《南叶》、《江门文艺》、《打工族》、《打工文学·采贝》、《侨乡文艺》、《嘉应文学》、《三月三》、《文学百花苑》、《家乡》杂志、《花桥》杂志、《天湖》杂志、《幽默讽刺.精短小说》、《广西党建》、《广西人大》、《桂林公安》、《乡镇论坛》、《珠江潮》、《长城》、《乌苏里江》等杂志和《深圳特区报》、《深圳商报》、《宝安日报》、《广西日报》、《广西文艺报》、《广西政法报》、《桂林日报》、《桂林晚报》、《桂林卫生报》、《广西电力报》、《玉环日报》、《当代信息报》、《全州报》、《河南科技报》、《吴地文化、闪小说》等杂志和报刊以及网络平台发表各类文学作品三百余篇。有短篇小说入选作家文库《落花满径》(中国文联出版社)一书和短篇小说精选当代作家联盟《飞鸟的天空》(四川民族出版社)一书;小小说收录《精品小小说》(漓江出版社)一书。现系“乡村精短文学”网络平台主编。

3.投稿被平台发表(字数在300字以上的能申请原创的可以获得读者赞赏费),收到赞赏费7天后,赞赏费的80%作为作者的稿酬,其余20%用做平台运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