罚款之类的措施本质上难以触动到“黑飞者”,不足以形成威慑。

文 | 竹里

春节后重庆天气晴好,春天的气息扑面而来。渝中区佛图关一带,大面积的美人梅盛开,形成桃红色的花海。重庆轨道交通2号线列车穿行期间,宛如在花海里行进,瞬间引爆了朋友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单轨列车被网友送上别称——“开往春天的列车”。市民游客纷纷点赞推介,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更是在推特上发布短视频点赞。

反转的是,就在“网红列车”走红的同时,一段“列车被逼停”的视频也在网络上热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根据网友拍摄的视频显示,2月22日,重庆轨道交通2号线,也就是这趟“开往春天的列车”在正常行驶过程中,一架超低空飞行的无人机突然迎面而来,伴随着“嘭”的一声,无人机与列车相撞。

碰撞瞬间,由于无人机飞行高度很低,车厢里的列车员本能反应低头躲避,列车随即停止行驶。虽然此次事件没有造成人员受伤,列车很快恢复正常运营,但这一插曲既干扰了轨道交通的正常运营秩序,背后的安全隐患也让人后怕。

无人机从哪里来?原来,“网红列车”走红后,不少人为了拍到“山花烂漫”的美景,在轨道周围放飞无人机。不过,逼停列车的行为一点都不浪漫,甚至还涉嫌违法。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规定》有明文规定,禁止在地面或者高架线路两侧各100米范围内升放风筝、气球等低空飘浮物体和无人机等低空飞行器。舆论发酵后,重庆警方出手整治。

国内各地也曾相继出台了无人机管理方面的地方性法规。

实际上,目前包括《民用无人机空中交通管理办法》等在内,针对无人机的规定繁多,但仍留含糊地带,如无人机算航空器还是航模,至今依旧存在争议,对应的行业监管执法权,也存在着归属模糊的问题。

可以说,如同所有新兴产业一样,无人机行业正处于从野蛮生长向规范发展的过渡阶段,仅凭一两部地方法规,并不能彻底解决无人机“黑飞”问题。而近年来,无人机“黑飞”,显然已经成为一大顽疾。

据估算,仅2021年至今,就出现了多起无人机“黑飞”事件。这些事件最后对黑飞者的惩罚,无非就一条——罚款。

1月11日,一旅客在广州南站“黑飞”无人机,导致无人机失联落入铁轨,罚款500元;1月29日,一男子在广东肇庆站违规操作无人机,罚款500元;2月,四川蒲江一男子操控无人机在高铁线路上方来回飞行,仍是罚款500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处罚方式除了罚款,最多也只是收缴无人机及操作手柄,这些措施本质上难以触动到“黑飞者”,不足以形成威慑。笔者认为,监管的难点还在于,无人机“黑飞”具有隐蔽性和随意性,很多无人机爱好者并非不了解其安全要求,兴致来了,往往会临时起意,随时随地起飞。

为拍照而出现的危险情况,还不止放飞无人机。

前不久,上海市普陀区某居民楼18楼天台,有个独特的角度可以捕捉到上海环球港最美的样子。网友为了能在这里拍一张照,不惜闯进居民楼,撬锁撬门,甚至还有人在顶楼放烟花,攀爬栏杆,行为十分危险。

同样的事件,近日也在北京三里屯再次上演,一对青年男女站在顶楼边缘“玩命拍照”,围观群众以为在跳楼,这种不惜代价的跟风行为,不仅增加公共安全风险,还严重扰乱居民生活。事后,小区请求公安介入,加强安防。

相比之下,解决无人机的问题,更需要多些“智慧”。

一方面是技术上的规范,一方面是对人的管理。

就无人机生产而言,完全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实现对高铁、机场等特殊飞行区域的限定,让无人机在禁飞区域无法起飞。特别是像机场、高铁等特殊飞行区域,可以通过电磁干扰等手段建立防护体系。

为了消减“任性飞”现象,无人机行业还应建立行业“黑名单”,对有“黑飞”记录的操作者,设置禁飞期限,屡次不改者,可考虑永久禁飞。

资料来源:新京报、中国青年报

新民周刊所有平台稿件, 未经正式授权一律不得转载、出版、改编,或进行与新民周刊版权相关的其他行为,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