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简称“陕”或“秦”,省会是古都西安。陕西省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此基础上,截至2018年底,陕西省下辖10个设区市,含30个市辖区、72个县、5个县级市。其中,就柞水县来说,人口仅16万,隶属陕西省商洛市,位于陕西省南部,介于东经108°50′~109°410′、北纬33°20′~34°之间。东与商州区、山阳县接壤;南邻镇安县;西邻宁陕县;北与长安、蓝田县相连,总面积2332平方公里。在历史上,柞水县这一县名,来自于古柞水(乾佑河),也即属于因为一条河而得名的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首先,柞水县隶属于陕西省商洛市。柞水县地形以西北高,主峰牛背梁海拔2802.1米;东南低,社川河谷最低海拔541米。从西北向东南,山脉延伸尤如五指。中部是海拔800至1500米的中低山川,以乾佑河、社川河两大水系为主,有川道平地及青秀山峦,有地壳运动,海底台升的喀斯特地貌及海底海螺化石沉积。柞水县整个县域属亚热带和温暖带两个气候的过渡地带,植被繁衍群落差异明显。人常说,“高一丈不一样”。“六月太阳晒半边,即气候影响植物带垂直和平行分布特点明显。全年日照1860.2小时,最冷平均气温0.2℃,最热平均气温23.6℃。极端最高气温37.1℃,最低零下13.9℃,无霜期209天,年降水量742mm,最大降水量1225.9mm(83年),最小降水量567.6mm(76年),四季分明,温暖湿润,夏无酷暑,冬无严寒。

就柞水县的历史来说,春秋战国时期,该地区先属楚国,后成为秦国的疆域。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建立了秦朝。在郡县制下,今陕西省柞水县一带分属旬阳县、杜县、蓝田县。东汉时期(25~220年),今柞水西北部为京兆尹的杜陵县管辖;东北部为京兆尹的蓝田县管辖;东南部为京兆尹的上洛侯国管辖。三国时期(220~280年),今柞水西北部为魏国雍州京兆郡的杜县(汉杜陵县改称)管辖;东北部为魏国雍州京兆郡的蓝田县管辖;东南部为魏国魏兴郡锡县(汉旬阳县改称)管辖。

晋代(265~420年),今柞水西北部为雍州京兆郡的杜城县(曹魏时杜县改称)管辖;东北部为雍州京兆郡的蓝田县管辖;东南部为司州上洛郡的丰阳县管辖。隋代(581~618年),今柞水西北部为京兆郡的大兴县(583年撤万年县,设大兴县)管辖;东北部为京兆郡的蓝田县管辖;东南部为上洛郡(607年废商州设上洛郡)的丰阳县管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唐代(618~907年),今柞水西北部为关内道京兆府的万年县管辖;东北部为关内道京兆府的蓝田县管辖;东南部为商州丰阳县管辖。北宋时期(960~1127年),今柞水西北部为永兴军路京兆府的大年县管辖。宣和七年(1125)改大年县为樊川县。东北部为永兴军路京兆府的蓝田县管辖;东南部仍为乾佑县,亦属永兴军路的京兆府所辖。元代(1206~1368年),于至元十三年(1276年),在原乾佑县地设乾佑巡检司,辖入陕西等处行中书省奉元路的商州。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复设乾佑县,仍由奉元路的商州管辖;西北部为陕西等处行中书省奉元路的咸宁县管辖;东北部为陕西等处行中书省奉元路的蓝田县管辖。

最后,明代(1368~1644),今柞水西北部为西安府的咸宁县管辖;东北部为西安府的蓝田县管辖;东南部于景泰三年(1452)设镇安县,初属西安府,成化十三年(1477)三月改属商州。到了1914年,在该地区设立柞水县,名字来源于古柞水(乾佑河)。乾佑河,古称柞水,为长江支流汉江的支流旬河的一级支流,发源于陕西省柞水县黄花岭下的老林、太河、龙潭三个乡。《水经注》:“柞水西出柞溪”,即指太河乡燕麦厂。后汉乾佑二年(949年)改名乾佑河,全长151.2公里(一说河长148公里)。1970年,柞水县属商洛地区。2002年,撤销商洛地区,设立地级商洛市,柞水县属之至今。截至2018年底,柞水县总面积达2332平方公里,总人口约为16万人。由此,非常明显的是,在陕西省的各个县中,柞水县是一个人口较少的县。对此,你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