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华略智库合伙人、金融研究院院长 赵永超

来源:上海华略智库(ID:HUALUETT)

随着"双循环"新格局的到来,科技创新将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量,科技金融的重要意义日益凸显。长三角作为全国发展强劲增长极和重要创新策源地,科技金融发展已经较为成熟,亟待进一步把握科技金融发展规律,寻求系统性的创新突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科技金融的四大内涵

“科技金融”被普遍认为是中国本土创造的概念,相关研究和实践已经十分丰富。综合现有研究成果,目前对科技金融的认识,涵盖如下四大方面:

(1)科技金融是围绕科技开发、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所形成的金融政策和服务体系。

目前大部分研究和创新基本集中在这个领域,并产生科技金融生态等诸多理论和实践,如常见的科技信贷、科技担保、科技保险、科技资本市场等。这是一般意义上的科技金融概念。

(2)科技金融的发展趋势形态应该与产业变革趋势形态相匹配,即形成清晰的“技术-经济范式”“金融-经济范式”和“企业家-经济范式”。

从历史大尺度对科技金融进行归纳总结,具备较强的指导意义,但目前对“第六次技术革命”的认识并不一致,人类重大基础研究创新的步伐已经放缓,加上新冠疫情的影响、逆全球化对金融经济的冲击等,给现在的技术革命带来较强的外部不确定性。

资料来源:佩雷斯,技术革命与金融资本[M],和其他资料整理

(3)科技金融是动态的,集中表现在科学技术资本化的动态过程。

主要根据科技产业从基础研究到成果转化,再到产业化的过程,并讨论科技活动的投入和产出。目前普遍认为对初创型科技企业应建立合理的风险分担机制,形成以天使投资为核心的风险投资体系,之后随着科技企业的发展,不断进行股权融资直至上市退出。

图1 科技企业不同生命周期阶段资本结构情况(资料来源: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上海华略智库金融研究院)

(4)科技金融具备一定的“颠覆性创新”属性。

“颠覆性创新”是哈佛大学商学院商业管理教授克莱顿·克里斯坦森(Clayton Christensen)提出的旨在描述新技术革命性变革的理论。他认为在某个时点,某些行业会“摇身一变”,使得它的产品和服务变得十分便宜和易于获得。

在“颠覆性创新”的三个组成要素中,技术推动被认为是推动尖端技术简化问题,通过改变以往靠直观试验得来的无规律流程,使解决问题的方法规范化和常规化。

金融在推动颠覆性创新变革作用是具备争议性的,比如在共享汽车市场中金融资本力量发挥的作用。总之,科技金融在促进颠覆性创新产业化的过程中扮演了及其重要的角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长三角科技金融情况概述

中国“科技金融”发轫于1985年的首笔科技贷款,期间经历了行政拨款到市场机制建立,风险投资加速发展,再到资本市场注册制改革等若干重要阶段。

我国科技金融行业的理论内涵和实践创新不断丰富,基本形成了具备我国特色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以长三角为代表的经济发达地区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科技金融产业。

图2 知网“科技金融”研究成果发表量

由于科技金融缺乏规范的统一口径,这里仅从各省市财政对R&D投入水平、科创板上市公司情况、以及有关研究成果中对长三角金融的总体发展情况进行画像。

(1)财政对科学技术的支出:安徽浙江比例超过上海江苏

全社会对科学技术的资金支撑包括政府和企业两个主要部分,其中政府主要以财政支付为手段,实现对科学技术的支持,集中表现在对研究项目的专项资助,对科研设备的投入,分担科技创新风险,并撬动社会资本增加对科学技术的投入。

根据长三角三省一市公共财政预算支出,2020年科学技术预算支出总和为1795.4亿元,其中江苏省600亿元、浙江省494亿元、上海市396亿元、安徽省303.8亿元。从科学技术支出占财政预算总支出比例看,三省一市科技支出财政占比平均为4.76%,其中浙江省占比5.08%、安徽省占比4.8%、江苏省占比4.65%、上海市占比4.49%。

从2016年以来的数据看,虽然上海和江苏财政对科学技术的支出绝对量较大,但浙江和安徽财政对科学技术的支持力度逐步加大,支出比例已经超过上海和江苏。

图3 三省一市科学技术公共预算支出占比(来源,iFind)

(2)科技金融区域发展指数:上海苏州无锡大幅领先

由于科技金融缺少官方的统计数据和评估指标,我们这里采用卢亚娟、刘骅在《基于引力熵模型的科技金融区域协同发展研究——以长三角地区为例》的研究结果。

该研究分别从“投入—产出”两个层面,以企业或社会个人为主体进行资源投入而得以支撑的科技金融发展指标,以政府等职能机构为支撑主体体现资源投入所形成的科技金融发展指标,以及反映科技金融发展中成果产出绩效情况的指标,三个维度梳理科技金融区域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具体指标体系如下:

资料来源:卢亚娟、刘骅在《基于引力熵模型的科技金融区域协同发展研究——以长三角地区为例》

根据熵值法计算出长三角地区典型城市的科技金融区域发展指数。上海作为长三角地区的中心,其科技金融发展程度最高,科技金融区域发展指数达到0.8829,苏州超过0.5为0.5530,无锡为0.4882排在第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资料来源:卢亚娟、刘骅在《基于引力熵模型的科技金融区域协同发展研究——以长三角地区为例》

(3)科创板上市公司情况:上海江苏领跑安徽浙江

科创板开启了我国资本市场注册制新时代,同时也是科技金融行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科创板上市考验长三角科创产业的试金石,也是各地科技金融投入成效的一个侧面显现。

截止到2020年12月底,科创板总计上市公司215家,长三角三省一市中江苏、上海排名分别为第一、二位,浙江省第五位,安徽省第七为。

长三角三省一市科创板上市家数总计101家,占科创板上市家数46.9%。如果把科创板上市结果作为地区科技金融发展的一个重要衡量,则足可以说明长三角科技金融行业在我国的总体发展水平。

图4 科创板上市企业家数(截至2020年底,来源,iFind)

分城市看,上海和苏州科创板上市企业数量超过20家,属于第一梯队,杭州、合肥、无锡和南京为5-10家,属于第二梯队,前六个城市科创板总数83家,占长三角全部比重超过80%。

值得注意的是,排名前六的城市中,江苏省有苏州、无锡和南京三个城市,可见江苏省科技金融总体水平应超过浙江和安徽。

图5 长三角城市科创板上市企业家数(截至2020年底,来源,iFind)

从科创板上市市值分布看,截止到2020年末,长三角科创板上市公司总市值为14986.8亿元,其中浦东新区超4000亿元,苏州市超2000亿元,杭州市和徐汇区超1000亿元。

仅浦东新区、苏州市和杭州市三个地级市占比即超过50%,上海市徐汇区、嘉定区等各区科创板上市公司体量也较大,是长三角科创资本市场参与的主力。

图6 长三角地级市科创板上市市值分布(截至2020年底,来源,iFind)

统计长三角科创板上市公司十大股东中国有投资公司情况,截止到2020年末,总计由36个国有投资公司成功实现科创板上市,其中上海市国有投资公司数量最多,为9家;江苏省、北京市为8家,安徽省为4家,浙江省为2家。

国有投资公司是科创金融行业的重要力量,总体来看江苏省国有科技金融的实力最强,其次为上海、安徽和浙江。

来源:iFind,华略智库金融研究院整理

(4)长三角科技金融创新趋势:占据一定比例但非创新重点

从科技金融在长三角金融创新的位置角度,我们援引华略智库金融研究院《2019-2020长三角金融发展研究报告》对长三角39个城市和地区金融创新案例的统计数据。

2020年长三角金融创新中科创金融与科技金融两项占全部创新案例的比重为11%,与绿色金融比重相仿。但综合2019-2020年的长三角金融创新趋势,可以发现普惠金融和小微金融比重大幅增长,科技金融比重几乎不变。

图7 2019年长三角金融创新案例分布(来源,华略智库金融研究院)

图8 2018-2019年长三角金融创新对比(来源,华略智库金融研究院)

基于以上,我们对长三角科技金融发展情况总体结论如下:

(1)从发展水平看,上海、江苏发展水平最高,在财政投入的绝对值、科创板上市公司企业家数和市值占比、科技金融发展指数等指标看,均超过浙江和安徽,其中苏州、无锡、南京是江苏长三角区域重要的科技金融中心城市。

(2)从以国企为代表的科技投资机构体系情况看,江苏、上海最为健全,浙江和安徽机构体系仍需提升。


具体看,江苏科技投资机构体系最为丰富,呈现全面开花的发展态势,已经形成了市级投资平台、园区投资平台、金融机构投资平台、产业科创投资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投资平台等完善的科技投资体系。

上海则包含市级投资平台、母基金为支持的投资平台和区级园区投资平台,金融机构科创投资平台发展仍不充分。浙江主要依靠市区级金控和创投平台,安徽则以产业科创投资机构为主。

(3)科技金融已经是长三角金融创新的重点之一,但总体发展已经进入相对成熟阶段,创新活跃度保持相对平稳态势。

长三角科技金融的不足和建议

从对长三角十余个城市科技金融的实际走访情况看,长三角科技金融存在以下一些问题和不足:

理论方面,近年科技金融理论创新不大,除少数金融资源较为丰富的城市科技金融进一步创新外,其他城市普遍停滞,各地科技金融实践趋同。

政策方面,各地科技金融政策力度不均衡,执行层面仍不通畅,有的政策要么“不解渴”,要么执行审批周期较长,容易沦为空政策。

平台方面,各地平台普遍缺乏统筹协调力度,有的平台经营可持续性较差。

机构方面,科技金融专业机构并不缺乏,但普遍缺少有关权限。

产品方面,各类科技金融产品较为丰富,但科技金融产品有向普惠金融、小微金融靠拢的趋向.

人才方面,科技金融专员队伍不强,缺少既懂科技又懂金融的专业人才。

协同方面,一方面区域内各类金融机构的科技金融服务缺乏有效协调,风险和收益机制不匹配,另一方面除科创券和引导基金初步启动区域一体化之外,其他科技金融服务一体化层级都较低。

对于长三角科技金融下一步的发展,我们建议从以下几个维度着重考虑:

一是要理解长三角科技金融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未来一段时间,我国正加快建立以内循环为主、外循环与内循环联动互补的“双循环”发展新格局,科技创新在增强我国产业链安全方面的重要意义更加突出,科技金融要加大对进口替代、核心科技、“卡脖子”领域的支持力度。

二是随着科创板注册制的普及推广,科技资本日益成为推动科技金融突破发展的重要力量,如何围绕科创板进一步对接联动各地科技金融机制和平台、如何构建区域科技资本市场与服务体系,将成为长三角科技金融下一步重要突破方向。

三是抓住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机遇,推动区域间科技金融协同,构建从政策、平台、机构、市场、产品、人才到生态的全方位协同。

四是结合本轮技术革命,谋划重大科技金融范式创新。

从科技金融主要参与主体角度,我们对长三角科技金融的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从政府方面,要进一步加强重大科技研发的投入力度,勇于承担国家级世界级技术项目,推动外部引入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集成式创新科技的发展。未来几年,长三角核心城市要建设更多的国家大科学装置,力争形成若干个千亿级别的科技创新项目,方可发挥引领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龙头作用。

从产业方面,要围绕提高科技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加快产业重组整合。围绕新型科技产业,以金融手段优化全生产要素供给结构,加快明确各类新兴产业主体和经济指标的统计标准,扩大在若干领域“颠覆性创新”的市场份额,促进若干场景形成明显的替代效应与规模经济。

从制度设计角度,要创新新型技术产业的增值模式。要将生产率提高所带来的股权、土地、技术等要素价格增值部分,以科技金融为手段,纳入到创新主体的激励范畴。

从社会风险角度,优化风险分担与退出机制。一方面长三角地区仍需要大力发展风险投资与科技资本市场,探索基于科创板的衍生品市场和场外市场,形成市场化的科技定价与风险化解机制;另一方面促进形成区域科创风险退出机制,通过鼓励发展科技并购重组、科创资产管理等新型方式,丰富科技创新的退出渠道。

参考材料:

【1】《科技金融:驱动国家创新的力量》,连平,周昆平著;

【2】《科技金融: 从概念到理论体系构建》,张明喜,魏世杰,朱欣乐;

【3】《创新者的处方》,克莱顿·克里斯坦森等著;

【4】《基于引力熵模型的科技金融区域协同发展研究——以长三角地区为例》,卢亚娟、刘骅在;

【5】《论美国以铁路建设为中心的运输革命及其影响》,丁平,内蒙古师大学报;

【6】《美国经济史》,加里·沃尔顿,休·罗考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