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有她的历史风华,

那是沧桑岁月镌刻的标志;

唐山有她的时代风姿,

那是灿烂文化塑造的品格。

唐山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你对它们有多少了解呢?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

“盘点唐山的市级非遗”

第一期

1

田景儒陶艺

(市级一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唐山自明代永乐年起制作陶瓷。田家制作陶瓷是唐山陶瓷历史的代表。明永乐二年由山西汾州府介休司东村迁居滦郡,也就是现在的唐山西缸窑—窑上庄。主要代表作品有:日用陶瓷、艺术瓷、造型设计,如迎春茶具和鸳鸯瓷,给内蒙做的牛、马、羊、骆驼、马鞍子等造型瓷。

2

赵三烧鸡手工制作技艺

(市级一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赵三烧鸡”这一地方名吃,始创于清朝光绪年间。在唐、秦两地可以说提起“赵三烧鸡”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赵三烧鸡”留承至今,在乐亭县这块土地上,在传统饮食文化中已留下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早已成为了当地的老字号名吃、特产,有诗为证:

赵三烧鸡万口传,

至今已有百余年。

举杯论酒何作伴,

还是烧鸡让君欢。

赵三烧鸡经百余年传承和积淀,去粗存精,去伪存真,造福乡梓,服务平民,已打造成为精品中的精品、名吃中的名吃。

3

孤竹国酒手工酿造技艺

(市级一批)

孤竹国手工酿造技艺,是在商周时期农业发达、酿酒发展的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逐渐孕育而生的,经千年民间创制和发展,到宋代已发展成为现代意义的蒸馏酒(即白酒);据考证孤竹国酒手工酿造技艺,由明代初年孤竹国故地——关西杨氏家族总结民间酿酒技艺创制雏形。据民国县志载,“杨氏系出关西占籍山右明永乐二年移居直隶滦州清初有之荣字廷贵者,由滦之杨家壮迁来乐亭新寨至其子玉家声始振焉”。也就是说杨之荣,系明代永乐二年由关西迁居直隶滦州的杨氏后代,并于清初迁至乐亭县新寨定居。

孤竹国酒传统酿造工艺其特点,是集清蒸混烧、老窖、大曲、多轮发酵为一体的,完整的白酒手工酿造工艺体系,整个生产过程40多道工序。其主要表现形式为:感官选料、配料、检验控制发酵环境、手工装甑蒸馏、摘酒、陈酿、勾兑、包装等。手工技艺传承,全靠师徒之间言传身带,需长期实践体会才能领悟。几百年世代相传,全靠师承。

4

剪纸(古冶剪纸)

(市级一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国剪纸技艺已有千年历史,北方剪纸技艺经过近百年形成了现在的规模。

多层立体衬色剪纸,既有南方剪纸的精细,又有北方的粗犷,采用阴阳交叉之刻法,创作的新写实作品,形象逼真,风格独特。民俗类剪纸源远流长,雅俗共赏,新创作的工艺剪纸和立体多层剪纸深为国人喜爱,具有很高的艺术观赏性。在表现形式上虚实相生、粗细交织、密而不腻、染色剪纸,色彩艳丽,多层立体剪纸形象逼真,美观大方,作品防潮防水永不褪色。

5

剪纸(滦南民间剪纸)

(市级一批)

滦南剪纸系滦南民间传统美术范畴。传统的滦南剪纸分为两大部类,一是由于滦南是北方剪纸“西纸东渐”艺术长廊中的重要驿站,一大部类的剪纸文化内涵和艺术风格与东胡鲜卑、契丹文化中心地域的辽西一带民间剪纸一脉相承,其艺术手法极为生动自由,类似木刻中不规范的自由滚刀风格的剪法。内部装饰纹样,采用多次对摺剪出排列不规则的平行细纹,这种风格手法在关内其它领域是很少见的。

二是由明永乐年间开始,大明政权从山西多次大量移民到这里,促成这一带人口稠密繁衍和经济贸易文化的繁荣,使得另一大部类的剪纸文化内涵和艺术风格和山西、河北一带民间剪纸一脉相通。其艺术特征简练、流畅、明朗而规范,装饰纹样多用锯齿纹、梭形纹、月牙纹和圆点纹等等,剪法用剪刀尖插进纸剜剪,所以也叫“剜窗花”。

6

剪纸(路北剪纸)

(市级一批)

80年代,中国剪纸研究会成立,全国各个城市都有剪纸协会,据老艺人们介绍,唐山清朝时期有很多艺人以卖剪纸(鞋花、帽花、枕头花等等)为生;后艾氏剪纸是以唐山原有传统文化加之创新改良,创作出新唐山“冀东皮影剪纸”。此作品已被中国文化部收藏。

剪纸的主要特征因地而异,原以传统民俗文化及鞋花、服饰花等等。现代唐山剪纸主要是由“唐山皮影与剪纸的合体”形成了现在的唐山剪纸风格“皮影团花剪纸”。唐山剪纸有着它独特的地域风格,具体分为两种,一种是民间剪纸为农村老奶奶所剪制的民俗剪纸,此类作品大多是老艺人们用大剪刀不勾不描,直接在纸上任意剪来,作品为冀东民间“原生态剪纸”,又称“唐山铰纸”。这类作品,基本为专家学者喜爱与研究;另一种是现代写实剪纸,此类作品多为刀刻为主,作品题材多为人物、花鸟、山水、鱼虫等等,作品又称唐山雕纸。

7

民间花会—旱船

(市级一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滦南花会历史悠久。滦南花会中的跑旱船久负盛名。据《太平广记》载,跑旱船在唐朝时就已流行。宋朝诗人范成大在诗中写有“旱船遥似泛,水儡近如生”他还在其自注中写到“夹道陆行,为竞舟之乐,谓之划旱船”。由此可见,“跑旱船”作为民间舞蹈形式,在我国至少已有千年历史了。据清.乾隆《滦州县志》载:“每届正农暇,乡民多有办秧歌、高跷及狮子、龙灯、旱船、竹马之戏,沿村歌舞,犹古盛世做儺难,驱历之俗至填仓而止”。

“跑旱船”是滦南县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民间舞蹈。由于该舞系由表演者(一般为二至六名),舞弄一条或两条精致美观的彩船,在陆地上表演水上生活,故称“旱船”。鉴于该舞表演时,大多以平稳的碎步跑场(即古典舞“跑圆场”)为主要步伐,因此也有“跑旱船”之称。

8

五虎棍

(市级一批)

遵化市康各庄五虎棍,创会于光绪年间,是当时康各庄村民胡国顺走访亲戚家时所学,并且创办了康各庄五虎棍会。表演道具主要是长棍(齐眉棍)和双短棍,伴奏乐器以大堂鼓、大锣、铙、水鑔为主,服饰上为董家五虎头戴黑色鬃帽,董达戴红髯;红脸配戴黑色髯、头戴罗帽;黑脸为年轻人无髯,头戴罗帽,并且这些人物腰间均扎武生板带。

五虎棍是语言和武打为一体的一种民间艺术活动,表演时演员们都着戏装勾画戏曲脸谱。主要是以言传身教为主的传承方式传给下一代,它既能登台演出也能走街串巷的表演,并且由于五虎棍的故事情节曲折,武打招式套路多样,表演者都有一定的武术功底,所以每到春节前后他们组织到各个村落的演出都会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和喜爱。

9

唢呐吹歌

(市级一批)

民间乐器——唢呐,又称喇叭,是民间用嘴吹响的一种乐器,它主体用木管制作而成,有多孔、扁嘴、钢炭头组成。这种乐器在冀东大地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流传甚广,尤其在唐山地区更为活跃,一般的群体活动都少不了这种音乐。

唢呐的发展史已有千年之久。历来考生得中、发丧嫁娶、庆寿庙会等场面都用吹唢呐烘托气氛,在喜庆之日更为热闹。

号称喇叭王的刘桂存使用的唢呐有大杆、二杆、三机子、卡管、口笛、异型唢呐等多种乐器,能演奏多种曲目,如大牌子汉曲、中牌子汉曲、小牌子汉曲、花会秧歌曲以及各种歌曲、京剧、评剧曲调等。

10

景忠山庙会

(市级一批)

景忠山海拔610米,但“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景忠山始有庙宇建筑可上溯到宋代,千百年来一直香火不断。明朝初年,此山建“三忠祠”,祠内塑有诸葛亮、岳飞、文天祥三位爱国忠臣。明嘉靖三年,蓟镇总兵马永又于“三忠祠”东侧建碧霞宫、奉元君像。之后,曾在景忠山脚下镇守16年之久的著名民族英雄戚继光先后进行了两次大规模修缮。从此,景忠山的香火日益兴盛。

清朝初期,顺治和康熙皇帝对景忠山格外垂青,他们曾六次登临景忠山,不仅拨给大量田产帑银,修复山上山下庙宇建筑,而且御赐景忠山两件镇山之宝——一尊十六斤四两的金娘娘及四千五百余卷的《大藏经》一堂,此外还召景忠山和尚入京城大内讲佛,每议要政都去景忠山礼佛问卜。据碑刻记载,顺治立康熙为太子,就是在景忠山问卜后而钦定的。景忠山在清初实际被看作皇家寺庙。

庙会民俗文化是景忠山旅游区的又一特色,每年农历四月十八和十月十五庙会期间,津、唐、承、内蒙等地游客蜂拥而至,各路商贾云集,歌舞、评剧、马戏、皮影、花会等民间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人们或是出于对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宗教圣地的崇拜,或是民间文化活动的吸引,或是来此从事商贸活动,一年两次庙会游人可突破30万之众。

未完待续

来源 | 唐山地方特色资源库

略有改动, 部分图片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