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仿佛就是一场舞台秀。
是骡子是马,都要拉出来在亲戚朋友面前遛一遛。
于是很多人在年前开始一顿“打扮”,势必要在大家面前扬眉吐气一番。
但实际上,没人是傻的。你真正有几斤几两,平时大家都心照不宣了。
就算平时不来往的亲戚,打眼一看你,整个人的气场和气质,也都能看出来一二。
所以人终,真正有出息才是最重要的。
从普通甚至一事无成,到真正有出息,当然还是要有个过程。
一夜暴富的人,要么沉淀已久,要么只是昙花一现。
所以我们不必羡慕那些有所成就的人。他们吃的苦你不一定吃的了,他们的运气你不一定拥有。
不过,真正厉害的人的格局,至少你可以学习一二。跳出低水平的盲目努力,才有往上走的可能。
不要选择太高的目标,目标一定要适当
人最忌“好高骛远”。这是所有人都知道的道理,但是很不幸,绝大多数人知道却做不到。
总觉得自己能一口吃个胖子,总觉得自己能一夜暴富,总是特别着急要成功。
在这样的心态之下,焦虑催促着我们总想找成功的捷径。
总想用最简单的办法赚到最多的钱。
殊不知,所有持久的成功都要靠我们一步一步走出来,少一步都不算数。
还是茨威格的那句话:命运馈赠的所有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你没有那么多筹码,你就是不配成功。别说什么命运不公。
所以从现在开始,收起你对远大目标的执念。从脚踏实地开始,面对自己如今一无所有、一无所从,要全部从零开始的现实。
如果还是做不到,那么也可以尝试去分解一下你现在的远大目标。
比如你想一年之内赚到100万。
那么平均分摊下来,你一个月要赚到10万以上。
看看你自己现在一个月赚多少,想要达到一个月赚10万的目标,你要用什么办法去获得?
并且这个办法,需要持久的有用,这样你一年才能赚到100万。
分解目标,能够帮助我们更现实地面对自己。而不是活在一夜暴富的痴心妄想中。
不要漫无目的地努力,只要选择和自己需求相关的
很多人看书就觉得自己在成长,有人学习就觉得自己在努力。
我见过太多太多的人,读完本科,想考研。
但是考研是为了什么?
绝大多数人不知道。他们的想法只有一个,学历越高越好找工作。
要知道,全球性的大裁员从2018年就开始了。真正能够稳定到让你吃一辈子的公司,如今已经微乎其微了。
我曾经就职过的一家超级国企,2012年我入职的时候,福利待遇还特别好。
被我们称为养老公司。
每天上下班有大巴车接送,食堂的饭菜每天不重样,每周有酸奶水果,过节还有月饼粽子年夜饭。
每年发四次过节费,每次发2000.
年终奖,绩效奖还有假期福利就更不用说了。
免费的酒店式公寓宿舍,国外旅游等等等等福利真的比很多公司都要好。
但是2019年开始,照样拼命裁员。连总监都给裁掉了。公司美其名曰“减负”。
真的,如今的公司抛弃你连句再见都不会说。
所以靠谁最靠谱,只有靠自己。
我们的目标一定不能是为了上班而上班、为了考研而考研、为了赚钱而赚钱、为了考证而考证,这样最终是会被淘汰的。
真正有用的,永远是核心技术,是你的特长。是你夺不走的个人技能。
所以从现在开始,问问你自己有什么能力走到哪儿都不怕没饭吃,问问自己想要拥有什么技能。
有了这样切实具体的目标,再一步一步去靠近它,收为己用。
你的核心技能,才是最稳定的。
不要接收碎片信息,要吸收一手资源
这两年,听书稿和拆书稿特别火热,“知识付费”也是愈演愈烈的架势。
为什么?
因为快。
一本30万字的书,20分钟就听完了。这种感觉不是很爽吗?
照这个速度,一年300本书都是少的。
知识付费同样如此。
经济学那么多专业书籍,枯涩难懂。如今只要买20节课,就能学完,不是很好吗?
但实际上,听书和知识付费对于深度学习和内化知识真的一点用处都没有。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自己学习的目的。
目的就是为了能通过学习知识,内化知识,收为己用,真正改变自己。
但是学会了这些碎片化知识,我们改变自己了吗?
99.9%没有,绝大部分人是听完就忘记了。但是感觉自己好像又真的知道了更多。
这种错觉,就是知识付费的陷阱。
它让你觉得自己学到了,但实际上什么都没有学到。
科技再如何标新立异,都无法改变我们需要通过自己阅读、苦学来改变自己命运的事实。
所有的学习,都必须靠我们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进行。
只有这样,你才能学到真正的知识,并且为我所用。
所以与其花20分钟听书,不如静下心来深入思考一个问题。
想学习,去研读最一手的资料,比如名家名作以及有科学依据的数据,或者真正专业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