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鱼堂主。

我写这个号,主要就是想分享“思考和行动”方面的知识。

内容比偏向逻辑推理和批判性思维,对待行动问题讲的也比较真实扎心,读下来是需要一点勇气,初衷是希望大家能够更加客观的看待生活问题,而非抱着一堆幻觉去生活。

当然很明显的代价,没什么阅读量,我明白这样的内容,能看进去的人本来就很少,看完能行动的就更少了。但是我相信,肯定还是有那么一群人,认清真相依然愿意去努力学习的人,我就为你们服务的。

好处也很明显,能长期跟下来的读者,都是有较高的思维基础,或者希望提升自我的思考能力的一群人。

内容就是一个相互筛选的过程,能在这里聚集一批,努力上进、热爱学习、独立思考、真实行动、情绪稳定、长期主义等标签的人群,也是一件很值得努力的事。

不是我不想要阅读量,想要阅读量会在其他平台,写一些市面上比较喜欢的内容,但在这里我会坚持分享批判性思维,和对复杂问题推理的过程分享。

原因也很直接,就是互联网时代,信息已经不稀缺了,反而注意力越来越稀缺,我要给些把注意力分给我的伙伴,看到值得你花注意力的东西。

人人都能发表自己的观点,选择看谁的这个注意力已经不够用了,因为注意力稀缺,大家就从内容竞争,转变成注意力争夺。

这些因素导致了,目前的互联网现状,各种吸引眼球的观点,各种刺激人的标题党开始横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就造成了一个后果就是“史特金定律”。

史特金是个科幻小说家,他说,“不光是科幻小说,其实任何话题的内容,90%都是垃圾”。他说这话的时候还是精英的印刷机时代。到了互联网时代,垃圾的比例可就远远不止90%了。

多种选择是好的,但内容过多就会把人淹没,特别是现在的个人,对信息辨别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

这会导致一个什么后果?

需要花精力和时间,去学习理解的信息越来越少,各种片面的极端的观点越来越受欢迎。

美剧《切尔诺贝利》一开头就回答了这个问题:“谎言的代价并不是它会被错当成真相。真正的危险在于,如果听了太多的谎言,我们就失去了识别真相的能力。到了这个时候,我们就不在乎什么是真相了,而只能满足于编造的故事……”

这个感觉就像环境污染,开始有一点臭气大家都受不了,慢慢臭气越来越多大家就习惯了,不仅习惯了恶臭,还觉得吃饭挺有味道。

以前上网骂人还会有人反驳,现在网上骂人的内容,极端的观点越来越成为主流,点赞反而越来越多。

下面借用《专家之死》书中观点,来说明一个问题,为什么互联网让人变蠢?

先说下我的观点,不崇拜专家,也警惕无知

1,信息过载

这个几乎是自由的必然结果,以前知识被精英阶层把控,你只要找到靠谱的作者,基本上就能得到一些不错的知识。

现在信息自由,每个人都可以分享知识,一个人如果无法分辨出,哪些是自己需要的,就会产生信息过载,被淹没在信息洪流当中,自己还来不及分辨,就马上有更新的信息传来。

刚看完一个灾难报道,马上来一个拉面广告,个人的思维不断的被撕扯。

时间久了,就被各种错误的、肤浅的、片面的、极端的信息淹没,没有人能在垃圾信息的攻击下幸存。

书看不进去,一篇文章只能看下标题和开头,马上又迫不及待的奔向下一个信息。

因为我们已经停不下来,一旦停止马上被巨大的虚无吞噬,宁愿在各种小视频里沉沦,也不想被空虚孤独中吞噬。

我对这个观点,没有那么悲观,从目前情况看,确实如作者所说,我们被各种肤浅刺激的信息包围,但随着信息的演化和个人对环境的适应,肯定会产生突破。

可能会分为两种人,第一种人,完全放弃抵抗跳入更大的信息洪流,另一种在恶劣的信息环境中成长,开始回归寻找更有价值的信息源。

2,对专家的主观恶意

过去的信息源一直被各种知识分子控制,只有精英阶层才有传达观点的权利,相对来说就比较倾向传播对自己有利的内容,这个让我们平头百姓非常不爽,现在互联网时代来临了,底层人民终于掌握了自己的话语权。

加上现代社会对专家定义的放开,随便来个阿猫阿狗都说自己是专家,因为这些混子的加入,专家的形象在人民群众当中一落千丈。

这就从过去有事找专家,转变成凡事都跟专家对着干,专家说早上少喝粥,网民就说他不爱国。

专家并不是不犯错,而只是犯错的概率比较小。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专家们犯错的概率怎么也小于50%。如果你非要当个杠精,什么都跟专家拧着来,人家说东你非说西。那么,比较蠢的那个显然就是你。

为什么那么多人,要冒着巨大的风险去当个杠精呢?

尼科尔斯认为,主要还是太寂寞了,太渴望被接纳了,太渴望能占别人点儿注意力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死在即时反馈

网络最大的问题就是破坏了反馈机制,过去写封信都要半个月才收到,两个人月初可能生气,等信到了可能就不生气了。

现在呢,即时信息让人打破了障碍,这就是让人变得越来越浮躁,手比脑子快,还没想明白呢,话已经说出去了。

网上为什么有那么多反转事件,就是凡事听一嘴,立马就敢下判断,然后又被啪啪打脸,面子上又下不来,怎么办?

于是就引发了“逆火效应”——越是蠢,就越是要花更大的力气来为自己辩护。

仔细看在网上,大部分争论都是基于观点的竞争,观点这东西哪里有什么对错。

我喜欢某明星,你不喜欢某明星,谁对谁错?

4,比别人厉害的幻觉

现在看到一篇文章,还没读几行就来一句不就是在讲XX吗?这个有什么,然后就放弃继续阅读,奔向下一个战场。

过去是有一本书看就不错了,现在互联网上,内容明显是过剩的,读者的注意力反而是稀缺的。

虽然我啥也不懂,但是我关注你,能打开你的文章已经是很看的起你了。

过去对知识的尊重,在这一刻荡然无存,过去输出知识的人受尊重,现在心态已经完全转变,大家都开始想尽办法去取悦读者,以求换来一点注意力,再转卖给广告商换取收益。

作者越迎合读者,读者就越觉得自己厉害,慢慢出现一种幻觉,作者说的就是我想说的,作者想的就是我想的,只是我没有写出来。

滋生出更加严重的群体效用,看那个名人发言让自己不爽,就上去把他给灭了,像讲法律的罗翔老师,因为分享一段话,被网友骂到退出微博。

在一次次的网上骂战中,通常都是人数占多者胜,慢慢给人一种错觉,好像胜利的就是正确的。

5,信息反馈陷阱

现在做什么事都要讲点数据,而我们在网络世界的所有行为,都会被记录分析,并且在下次给你推荐更让你喜欢的东西。

你喜欢什么,他们就给你看什么,在这样的信息反馈中陷入一种错觉,大家的观点都是跟我一样的。

我比别人都厉害,我看到的观点都跟我一样,所以我没有错。

就在这样的信息陷阱当中,让每个蠢货都能在网上找到同伴,以为自己才是正常人……

今天的内容有点扎心,这些都是对《专家之死》这本书观点的整理阐述,希望能引起警惕。

在茫茫人海中,你能看到这篇内容,说明你对信息有自己的要求,希望我们都能保持独立思考,理性评判的角度去审视信息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