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王京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截至2月23日,五家A股上市险企中国人寿(601628.SH)、中国人保(601319.SH)、新华保险(601336.SH)、中国平安(601318.SH)、中国太保(601601.SH)2021年1月保费收入均已相继披露。

据公告显示,2021年1月1日至2021年1月31日期间,中国人寿累计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约为人民币2189亿元,同比增长13.13%;中国人保实现原保费收入979.85亿元 同比增长6.67%;新华保险累计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346.30亿元,同比增长12.78%;中国平安累计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1348.49亿元,同比下降5.54%;中国太保累计实现原保险业务收入达751.70亿元,同比增长7.98%。

从保费规模上看,突破2000亿元的中国人寿遥遥领先,相较2020年同期的1935亿元实现了两位数增长。

从保费增速上看,新华保险原保费收入延续了2020年的高速增长态势,1月依然保持两位数增长,而中国人保、中国太保则增幅较低,中国平安甚至出现了负增长。

寿险顺利“开门红”

寿险业务方面,2021年1月,中国人寿原保费收入2189亿元,同比增长13.13%;太保寿险原保费收入565.22亿元,同比增长8.79%;人保寿险原保费收入358.18亿元,同比增长3.9%;新华保险原保费收入346.3亿元,同比增长12.78%;平安人寿原保费收入991.94亿元,同比增长-5.16%。

在行业人士看来,寿险“开门红”一片飘红,甚至超出预期,主要有两点原因。

一是今年的“开门红”开启时间更早。

“2020年,尤其是上半年,受疫情影响各家保险公司传统展业模式受到冲击,迫使保险公司放弃过去两年的‘淡化开门红’理念,积极布局2021,提前开启‘开门红’,希冀扭转2020年低迷态势。”一位保险观察人士表示。

例如,太保寿险“开门红”提前1个月,于2020年9月便开始“开门红”产品预售,并于10月1日上市公司2021年首款“开门红”产品——鑫享事诚(庆典版);中国人寿紧随其后,于2020年10月20日上市2021年首款“开门红”产品——鑫耀东方定期年金;实现两位数增长的新华人寿虽然于11月中下旬才启动“开门红”,但也比往年提前半个月推出了2021“开门红”产品——新华惠金生年金险。

二是新重疾定义政策的推动。

2020年11月5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中国医师协会正式发布《重大疾病保险的疾病定义使用规范(2020年修订版)》,要求所有重疾险产品在2021年2月1日前停售。

国盛证券分析称,“从当前已上线的新重疾产品看,大公司整体在提升保障、降低价格、附加健康管理服务,而中小公司整体价格有0-20%的提升,保障没有明显增加,大多数产品在部分保障上还有减少,此外定期重疾、纯消费型重疾供给明显下降。”

“保险购买是典型的刺激和事件驱动行为,新旧重疾产品的更替在即,各家公司对旧重疾产品停售以及新重疾产品涨价的渲染,都刺激着消费者的神经。”一位保险行业人士这样说道。

平安改革成效待释

公告显示,除平安人寿外,2021年1月,平安财险原保费收入302.99亿元,同比增长-13.19%;平安养老原保费收入35.24亿元,同比增长76.96%;平安健康险原保费收入18.33亿元,同比增长43.81%。

中国平安方面表示,经过寿险业务改革,希望后续改革成效尽快显现。

“2021年平安寿险将持续深化改革,在改革成效即将显现的新起点上,开拓一条科技赋能的全新道路,开启未来10年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征程,帮助公司成为全球领先的寿险公司,我们相信公司卓越的战略执行力将实现改革的尽快见效。”中国平安表示。

“自2018年起的平安寿险改革,已历时2年多,改革项目的顶层设计已于2020年基本完成,且部分项目已落地、推广。”中国平安表示,“本次寿险改革集聚了集团三位联席CEO以及平安集团跨条线、跨业务的专业能力和优质资源,但从业务数据上来看,改革成效有待释放。”

数据显示,新单方面,平安寿险及健康险个人业务1月新单保费348亿,同比增长31%,相较于2020年全年-20%的下滑实现了很好的逆转,但原保费收入仍处于负增长状态。

对此,中国平安联席首席执行官陈心颖在2020年业绩发布会上表示,“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2020年花一整年时间建设顶层设计,2021年会一个个营业部,一个个代理人去推广。预计全年才能够逐步推广完成,新业务价值也应该会呈现正增长。但要等到2022年,等整个改革推广完成,才会看到真正全部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