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齐儿,这个人和她的母亲容妃一样,都是《康熙王朝》里杜撰出来的一个人物。但是这个人很具有代表性,因为她凸显出了封建时代的和亲制度。

清朝号称是民族政策最成功的一个封建王朝,为啥这么说呢?因为无论汉唐多强大,都把长城当成重要的防备工具,始终以戍边之军作为王朝的屏障。

可是清朝并没有这么做,他们不仅没有重兵戍边,而且还跟关外的各部落相处十分融洽。为啥?因为他们搞和亲政策。

清朝的和亲跟汉唐完全不同,汉唐的和亲,从来没派过正经的公主,皇帝的女儿一般是不可能用来和亲的。而清朝的和亲,却清一色都是君主的儿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努尔哈赤本人迎娶各部落女子为妻开始,他的儿子们也相继迎娶了各部落的女子。你比如说皇太极和多尔衮,都迎娶了不少科尔沁蒙古的女子做老婆。皇太极、顺治的皇后,全都是科尔沁蒙古人。

到了康熙时代,虽然没有再将蒙古的女人做为皇后,但是康熙却嫁了不少女儿到蒙古各部落去。比如说:

  1. 皇三女固伦荣宪公主,嫁给了漠南蒙古巴林部札萨克多罗郡王的次子乌尔衮。
  2. 皇五女和硕端静公主,嫁给了喀喇沁部蒙古杜棱郡王次子乌梁罕氏噶尔臧。
  3. 皇六女固伦恪靖公主,嫁给了蒙古博尔济吉特氏喀尔喀郡王敦多布多尔济。
  4. 皇十五女和硕敦恪公主,嫁给了蒙古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台吉多尔济。

汉唐在糊弄人家,可到了清朝,人家就没那么好糊弄了,所以清朝只好动真格的。皇子、公主互相嫁娶是很正常的事情。所以蓝齐儿嫁给噶尔丹也就成了比较合理的事情。那么蓝齐儿的下场究竟如何呢?

一、蓝齐儿的丈夫被康熙给宰了。

蓝齐儿的原型,实际上就是皇三女固伦荣宪公主,她的母妃是荣妃。从她嫁给噶尔丹开始,其实悲惨的一生也就注定了。

为啥?因为康熙把噶尔丹当成死敌,只是暂时没时间收拾噶尔丹而已。而噶尔丹自认为是黄金家族的后裔,也有一统江山的想法,所以也就把康熙当成了死对头。

本来好端端的两个死对头,忽然之间成了翁婿,你觉得夹在中间的蓝齐儿能有什么好下场吗?果不其然,在康熙三征噶尔丹以后,蓝齐儿就失去了丈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噶尔丹的确很强,但是也仅限于在西北地区很强而已。他的汗国还不足以跟清王朝相抗衡。康熙背后有上亿人在给他打工干活,这种国力不是噶尔丹所能比拟的。

因此噶尔丹最终被康熙所杀,蓝齐儿作为噶尔丹的正妻,自然也是要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自己的父亲杀了自己的丈夫,自己还不能有任何怨言。

为啥?因为她和噶尔丹还有一个孩子,在剧中叫做阿密达。如果要保住阿密达,就必须要向康熙皇帝臣服,哪怕这个人昔日是他的父亲,现在也不能当成父亲来看待了。

如果蓝齐儿表示不臣服,那么对不起,这个父亲完全不介意少一个女儿和一个外孙。毕竟康熙皇帝至少有35个儿子,20个女儿。

二、蓝齐儿选择永远留在草原。

没了噶尔丹,康熙便希望蓝齐儿回到京城来。似乎这一切都没有发生过,这就是统治者冷酷的眼光。

可是对蓝齐儿来说,她的丈夫在草原,她的儿子也在草原,所以她必须要留在草原。最让人心痛的是,阿密达第一次见自己的外公时,就拿着弓箭指着康熙,表示这是自己的杀父仇人。

多年以后,蓝齐儿打算回去看看年迈的父母。可是这个时候蓝齐儿忽然发现,自己的母亲容妃,已经被父亲康熙打入了冷宫。

父亲的形象在蓝齐儿心里,再一次轰然崩塌。原来容妃参与到了力保太子胤礽的事件当中,她不是个政治家,她只知道这是孝庄太后临终前的遗言。

结果触怒了康熙,因为康熙铁了心要废除太子胤礽,所以容妃就被打发去洗马桶了。蓝齐儿得知真相以后,愤然离京,并且发誓永生永世不会再回到京城。此后蓝齐儿便一直留在了草原之上。

三、现实中的固伦荣宪公主,可没有这么惨。

真实的固伦荣宪公主,实际上是康熙活着的女儿里,最年长的一个。她前面的两位姐姐都在很小的时候夭折了,连个公主都没封。

长大成人的固伦荣宪公主,在19岁的时候以和硕荣宪公主的身份,嫁给了漠南蒙古巴林部博尔济吉特氏乌尔衮。

18年以后,她又被晋封为固伦荣宪公主。她的丈夫乌尔衮,其实跟清王朝的皇族还是亲戚关系。

乌尔衮的父亲是札萨克多罗郡王鄂齐尔,他的奶奶是皇太极的女儿固伦淑慧长公主。所以说从辈分上来说,乌尔衮是皇太极的曾外孙。

康熙二十九年,乌尔衮跟随康熙出征,参加了著名的乌兰布通之战,迫使噶尔丹兵败撤退。一直到康熙六十年,乌尔衮才在军中病逝。

所以说固伦荣宪公主的丈夫,始终和自己的父亲是站在同一阵营的。而固伦荣宪公主,也活到了雍正六年,享年56岁。她比蓝齐儿幸运多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总结:和亲似乎给封建时代的婚姻定了个规矩。

大的方针永远能够影响百姓的生活,在古代很多王朝都主张和亲政策,因为这是一种成本最小收益最大的政策。

显然在清朝效果是最明显的,因此这是否会影响到民间婚嫁呢?在民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似乎成为了一种主流。

男女之间,没有见过面,只要父母点个头,那么这桩婚姻就算得到保证了。这跟和亲制度,似乎有着异曲同工的特点。

实际上我们读《诗经》就会发现,先秦时期的人,很多都是自由恋爱的。这就比较有意思了,是否伴随着和亲制度的不断出现,使得民间也逐渐出现了父母之命的婚姻呢?

参考资料:《康熙王朝》、《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