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秋莎多管火箭炮是第一种被苏联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大规模生产、投入使用的自行火箭炮。相较于其他的火炮,这种火箭炮能迅速地将大量炸药倾泻于目标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喀秋莎成为了第一种苏联大量生产的自行火炮,并常将其装载于卡车上。?由于火箭炮这种新型武器当时严格保密,苏联红军就根据这个字母"K",把该武器命名为一个女性的爱称"喀秋莎",这个别名迅速在苏联红军里传播开来。德国纳粹则称之为"斯大林的管风琴"。

看过《金刚川》这部抗美援朝电影的小伙伴们,除了对中国人民志愿军留有不怕牺牲的印象外,相信对影片中的

喀秋莎

也记忆犹新。天空划过一道美丽的群星,敌方阵地猛然间销声匿迹。那么喀秋莎到底是何方神物,有如此毁天灭地的能力。今天小编就带大家来了解一下这种威力惊人的武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说起喀秋莎这个神秘的武器,就要追溯到二战时期。二战中,以德国为首的纳粹党对欧洲各国发起了侵略,随着战事的推进,纳粹将魔爪伸向了苏联。

德军采用管用的战术,机械装甲部队狂轰乱炸一通,大张旗鼓的将战线一路向前推进,很快就到达了苏联的腹地,由于苏联地域面积辽阔,德国的战线又非常长,所以此时德军们正在加紧运输战备物资,忙得忘乎所以,但狂傲的德军怎么也不会想到,危险正在慢慢的降临。

中午时分,当德军还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时,天空突然闪耀起一阵流光溢彩,紧接着,还未等地面的部队做出任何反应,轰炸声,惨叫声混成一片。密集的火炮将德军们全部淹没。不到十秒的时间,德军所在阵地已经成了一片火海。这就是苏联的神秘武器——

喀秋莎火箭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之后的苏联战场上,喀秋莎的出现频率越来越高,但凡遇到德军的主力部队,苏联就将隐藏好的喀秋莎齐齐地对准纳粹军团。以这种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的威力,喀秋莎在二战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上个世纪中叶,朝鲜战争爆发,喀秋莎再次以正义之师闪亮登场,而这次对手却变成了二战中的胜利国-美国。朝鲜战争刚爆发初期,朝鲜军以绝对优势将韩军驱逐至釜山一隅,几乎占领了韩国全境。

而以美国为首的联军不久加入了战斗,直接扭转了朝鲜战争一边倒的局势,同年十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远赴朝鲜,中美之间的较量一触即发。当时,志愿军所用的武器还是比较落后,特别在重武器,重火炮方面,与美军的差距非常大。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苏联也积极响应起来,伴随着大量苏式武器的到位,志愿军终究可以和美军来一场公平的对决。尤其是喀秋莎火箭炮的到来,直接影响了战局的方向。

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8军炮兵第21师,装备了多达120辆喀秋莎火箭炮,炮兵师里的大部分战士都早在半年前已经开始熟悉和学习如何操作此等利器,跃跃欲试的战士们终于等到了战场发挥的那一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于装备好喀秋莎火箭炮的将士们,

彭德怀

元帅也寄予了厚望:到目前为止,美国还没有像我们一样先进的重型火箭炮,你们一定要利用好自身的优势,发挥火箭炮的威力,主动寻找目标,对敌人进行毁灭式的打击。

很快,喀秋莎火箭炮便迎来了抗美援朝的首秀。1951年秋,志愿军火箭炮203团,乘着夜色朦胧,悄悄地对准了美军第七师的两个营地,同时借用了大量自然条件的掩护,神不知鬼不觉的逐渐向目标慢慢靠近。

随着“发射”一声响亮的声音,暗色的天空瞬间火龙起舞,数百枚火箭弹带着自身独特的光影,雷鸣电掣般的直击美军营地,轰隆隆,还未等美军有所反映,火光四起,烟雾缭绕。志愿军步兵团随之跟上,当中国的战士们到达美军营地时,发现刚刚还火海一片,现已变成焦烟四起,700余名美军当场阵亡,尸横遍野。

喀秋莎火箭炮的首秀完美落幕,但这还仅仅是开始。就像大家在《金刚川》里看到的场景一样,在各个大大小小的战役里,都存在着喀秋莎的身影,这毁天灭地的滋味让美军也望而生畏。但凡喀秋莎经过的阵地,活物基本上不会留存。

朝鲜战争后期,

李承晚

拒绝在停战协议上签字,不仅如此,还大放厥词说在没有美国的帮助下,也能打退志愿军。在这种情况下,喀秋莎火箭炮当仁不让的冲在了最前沿。

1953年夏季,

金城战役

爆发,准备齐全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集齐了1000多门大炮在晚上21点整,齐刷刷的对准了南朝鲜的阵地,随着一声令响,千门火炮齐发,喀秋莎也打出了69轮齐射。对面的南朝鲜就只剩下了一片火海,与此同时,后援的炮弹也源源不断的运输到前线。

结语:

喀秋莎火箭炮在抗美援朝的战斗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重型装备,有效地打击了美军的嚣张气焰。伟大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无坚不可摧,无往而不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