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谈到民国时期那段岁月,是不少现代小青年神往的地方,那个年代,各种文学作品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可谓民国是一个大师辈出的时代。而提到民国的名人,不得不想起林徽因和梁思成这段才子佳人的佳话。可惜,林徽因享年51岁,便香消玉殒,一颗流星陨落。而七年之后,年龄大二十余岁的梁思成再娶林洙,共度了十年时光。

林洙,这个名字可能大多数人都很陌生。她出生1928年,福建省福州市人。林父是一名建筑师,从小家教严苛,在那个战争四起年代,林父为了让女儿受到好的教育,林洙跟随家人四处躲难,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最终在上海完成了中学教育。在上学期间,林洙的老师程应繆对她评价很高,便把林洙介绍给了自己的弟弟程应铨。

相识相知相恋一场

程应铨从小聪明,一直是高材生,长相英俊,为人绅士谦卑,在民国时代可谓是风流倜傥。出于对建筑学的共鸣, 程应铨与林洙的父亲一见如故,林父更是对程应铨十分欣赏,便极力的撮合了林洙和程应铨,很快,他们进入了恋爱阶段。

1948年,程应铨身肩重任,受到了清华大学建筑系的任教邀请,此时正好完成高中学业的林洙与其一同奔赴北京。

在北京,20岁的林洙想要进清华大学的先修班学习,林父写信向同为老乡的林徽因求助,希望徽因能够帮忙想办法。林徽因热情善良,决定抽出时间亲自为林洙辅导。后来,林徽因日渐身体病弱,辅导林洙这件事便交给了梁思成。或许,这时,林洙和梁思成的交流中,逐渐产生了暗暗的情愫。而梁思成又是程应铨的老师,便这样,程应铨和林洙两口子结识了林徽因一家,关系亲近。

新中国成立不久后,林洙和程应铨喜结连理,梁思成是他们的证婚人。婚后林洙生下了两个可爱的孩子。出于丈夫程应铨和梁思成都在清华大学任教的关系,林洙顺利的进入了清华大学建筑学当一名秘书,负责整理系里面的文件和资料等工作。虽然生活比不宽裕,在平淡的日子里,夫妇两人和孩子们却和睦生活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平静的日子,犹如一面湖,随之泛起了阵阵涟漪。

你我从此是路人

旁人对程应铨此人的评价,"在师友眼里,他极绅士,个性十足,一身才气,一身傲骨。对志同道合者,披肝沥胆;对不入眼者,不置一语"。为人直言不讳的他却被时代给打压住了。在1957年的一次建筑系小组讨论会上,他因言辞激昂地为华揽洪、陈占祥被调出北京建筑设计院一事而抱不平,结果被戴上了右帽子。在之前,个人牵涉到政治一事就像魔鬼缠了身,自身会被打压不堪,连家人都会被牵扯。

我以为你会理解我,共患难的。程应铨在被打压,面临生死考验之时,多希望妻子林洙能够鼓励陪伴他,而希望换来的却是一年后林洙要求离婚的悲痛失望。为了撇清关系,林洙反对两个小孩见爸爸,在孩子最需要接受更好的教育年龄段,狠心把小孩送到乡下,孤身留在北京。

林洙告诉程应铨:"两年之内摘去右派帽子,可以复婚。"其实,这句话说不说对程应铨已无意义,当程应铨身处水火之中时,最需要林洙时,林洙离他而去,心早已变了,何必加个期限去宽慰程应铨呢?

林洙嫁梁思成前,系里有人找程应铨谈话,问两人有无复婚可能,他刀截般分明:"不能。"他说:"我又不是太监,召之即来,挥之即去。"

你我从此是路人,程应铨的希望被林洙一点点的破灭,在你害怕的那刻起,我们早已无法相待如初了…

这是我的选择

1962年,在林徽因去世的七年之后,梁思成义无反顾的做了一个令所有人震惊的决定:与林洙结婚。

程应铨曾经同床共枕的妻子,如今变成了自己的师母,这着实令程应铨难以启齿,悲伤欲绝。尽管梁思成的儿女和朋友都纷纷反对这门婚事,抛开师生关系不谈,已经触碰了道德的底线,林洙怎能对得起曾经孜孜教诲的老师林徽因,梁思成怎能如此轻怠林徽因的感情?

这简直是对林徽因的一种亵渎,是道德底线的沦丧…纷纷扬扬的反对声并没有动摇梁思成的心,他心意已决,于是两个人于1962年登记结婚。这是梁思成的选择,尽管这段婚姻至始至终没有什么祝福。

林洙婚后一直照顾着梁思成的起居,并且照顾林徽因的母亲,对自己的两个孩子却是关心冷淡,疏于管教。时间一天天流逝,平静的生活似乎没有维持多久,仿佛程应铨被指为右派还在昨日,今朝梁思成就被扣上"反革命学术权威"的帽子,旁人隔岸观火,劝林洙赶紧和梁思成离婚,免得引火上身。而这一次林洙却没有退缩,她坚决陪伴在丈夫身边,只字不提离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她的决定,她对梁思成的真爱,是令人难以意料到。在那个黑暗的日子里,林洙的家庭无法正常维持,她披星戴月,身负多职,做保姆、做护士等等,只为多赚取一分一毫补贴家用。

她带着一家人挤在一个小房子里,一边工作,一边照顾梁思成、孩子和年迈的婆婆。重重困难的考验在她面前,这次,她没有害怕,义无反顾的挺在了最前面。这是林洙的选择,她最终选择了梁思成的爱,并坚守着…

1968年12月12日下午,程应铨在学校过道望着吴良镛,欲言又止。吴没理解他的用意,没有细问,便匆匆离去。第二天早上,程应铨换上访问莫斯科时所穿的崭新西装,投湖自尽。从此一颗流星陨落消逝,无声无息,却听到最有力的呐喊…这便是程应铨最终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