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贾汪城乡的面糊灯

段绪军

元宵节点面糊灯,是我们贾汪城乡百年不变的风俗!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尽管那时物质匮乏。每到这一天,母亲就早早起来,刷洗平常用于和面烙煎饼的大黄盆,清理干净后倒进十几斤麦面,掺点发酵粉,再倒进少许的水,开始和蒸面糊灯的面,面要和硬,不能疲软,不然蒸出的面糊灯,没一点筋骨。到了下午,满盆的面就醒了冒起了星星点点的气泡,母亲开始捏灯。她的手很巧。各种形状的面糊灯都有:兔子灯、刺猬灯、公鸡灯,还有带把的勺子灯,捏得最多的是像酒盅一样的团灯。捏好灯后,就一个个放进锅里蒸,一个小时后,面糊灯就熟了,母亲就把还冒着热气的面糊灯一个个拾在用高粱杆制作的拍子上。待有些温凉,又一个个放到天天用来吃饭的四方桌上!

因为这些面糊灯晚上要端出来的。不端出来的是龙灯,龙灯要在家里坐阵。是灯就得亮着,母亲就把各种面糊灯郑重其事分开排列起来,用火柴杆缠上棉花,当灯芯,插进面糊灯中间,倒进豆油,点着……

“照照眼,不害眼;照照腚,不生病。”每一年这时候,天就上黑影了,母亲就把各种面糊灯都点亮了,很认真地吩咐我们。我们也很听话地将眼照过将腚照过,还要照照四周墙根,边照边唱:“蝎子窟,蚰蜒窟,照照你,你别出。”

夜幕降临了,我只喝点小米汤,就迫不及待端着面糊灯出门了,向村中那棵槐树走去。一群小伙伴在那等候多时了,我们叽叽喳喳的聚在一起,各人手捧着自己心爱的面糊灯,时而在树底下,光亮照着我们红彤彤的小脸,相互比较着谁的面糊灯更亮,灯里的油最多,亮的时间最长;时而端着面糊灯小心翼翼围绕着大槐树转圈子,点点灯火,像一道亮丽的光环,在漆黑的夜晚闪闪烁烁,成了正月十五晚上村里最耀眼的光亮!

那时候我们东段庄村还没有通电,村里人晚上照明,都是点昏暗的煤油灯,后来贾汪有了电石厂,有的人家用上电石灯,我们这些小孩子,不知道电灯是什么样的。只有晚上跟着大人们到夏桥文化宫看电影,才真真切切见过电灯,手电筒在我们东段庄村也算是一件重要的家用电器了。面糊灯发出的光亮虽然微弱,但却让我们感觉脚下一片光明,照亮着我们前行的方向。

大约过了两个时左右,面糊灯里的豆油逐渐减少,之前跳跃着、舞动着的火苗慢慢地熄灭了,终于熬到这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我百分之百热切期盼的——吃面糊灯。麦面做的面糊灯,浸透了豆油,像现在的大鱼大肉有劲道,吃起来的确实口有馀香,几十年过去了,回忆吃着母亲做的热乎乎的面糊灯,心中还涌起一种难以言表的快乐……

等所有的面灯都吃光了,伙伴们开始放擦炮和钻天侯,在我印象里,敢玩擦炮的都是儿时的英雄,像我这样动作慢的只能远远避之。每枚擦炮的前端都有少许火药附着,要通过与火柴盒边的打火条摩擦后才能点燃,要迅速扔出,颇有种扔手雷的快感。让我感到害怕和惊险。窜天猴更有意思了,炮弹置于一根竹签顶端,点燃引线后即刻伴随着一声尖鸣,升飞到五六米的高空,最后炸开,形成一片片像灯泡

火焰,把整个夜空照耀亮丽多彩,我们欢呼雀跃,玩到半夜还不肯离去!

那时候我就遗憾这样的节日一年只一个,盼望的时日太长,如若再多几个这样的节日该有多好。几十年过去,当年无法满足的愿望而今都成为现实。如今我五十多岁,是当爷爷的人了。虽然在我们贾汪广大城乡,过元宵节点面糊灯的风俗没变,但现在的孩子一点对面糊灯不感兴趣,他们一个个拿着智能手机,坐在屋里,或躺在床上,沉迷在网络游戏里。相比我们这代人小时候过元宵节端面糊灯的童真和美好;再看看如今充满手游,网络,脑残剧的孩子,真不知道,时代的进步还是退步。也许很多像我这样大的老年人忘记了教育自己的孙子,自己童年端着面糊灯到村里遛弯,才是小孩子们要过的快乐生活。

本文作者简介

段绪军,大吴街道东段庄村人,自由职业者,爱读书,喜欢写一些乡村生活有温度的文字,在报刊和网络平台发表作品多篇,有作品获奖!

点亮“在看”
转发告诉更多人~

↓↓↓

征稿启事

征稿内容:

  • 贾汪地区的人文、历史、地理,奇闻异事等;

  • 贾汪老照片、珍贵资料;

  • 贾汪突发事、新鲜事等;

  • 其他有价值的文章。

征稿要求:

  • 作者须保证对其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图片版权需保证归投稿人所有。作者一经投稿,即视为授权本微信公众号发布使用。

  • 作品一经采用,即支付稿酬。

投稿方式:

  • 投稿内容发送至邮箱:598581108@qq.com(注明投稿,留下姓名、联系方式)

精彩回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