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 | 叶伟民

最近收到几个咨询,都是问如何远程采访?犯懒了不是?好东西都是用腿跑出来的。不过,我很快意识到自己的迟钝,疫情反复,确实跑不得。

采访是沟通的艺术。不能见面着实惋惜,错过场景和细节是一方面,诸多潜在的损失才不可估量。如一见如故、谈笑风生的可能,或激烈交锋、金句频出的互动,又或翻出旧相册为你娓娓道来的宝贵场面。

不过,我们也要尊重现实,如果远程采访已成为必要,也能通过一些方法和技巧来对冲不利。

功课要更足,问题要更短

采访前的准备永远不嫌多,远程采访更是。对方看不到你,只凭声音建立信任的难度要更高。这时候,如果对方写过的文章,说过的话,你都能信手拈来,他会很惊喜。

其次,做好采访提纲,提前给到对方。如果是电视电台等远程连线,最好先和对方沟通练习一遍,效果会更好。

真正采访时,问题要短,不要叠加提问。相互看不见,缺乏表情、肢体语言辅助,长问题会让对方疲于应付,回了芝麻忘了西瓜。

我们要学会分解问题,把大问题拆为一个个具体的小问题,减轻对方单位时间的跟进压力,回答自然更饱满放松。

远程采访还有个隐患,有些话会被对方误解,遇到性子直的,还会有言语冲突。这不是坏事,代表对方被激发了,有激发才能露真容。

这时不要慌,耐心沟通,不可意气用事。要多从对方立场发问,同时用“借嘴”的方式提出质疑或反对意见。

最后,要做好速记,或征得对方同意后录音。

最好的采访时间就是马上

采访终究是强实践的活儿,像升级打怪一样,要多刷经验值。采访中如何说话、应对、追问,如何获得对方的信任,有时候比问题本身更重要。法宝有两个,换位思考和坚持。

换位思考,也就是想别人之所想。采访者要懂得问,更要懂得听。没有人有义务接受采访,他想要什么?他为什么愤怒?他为什么撒谎……所有疑问和困难,只从自身出发是得不到答案的。

再是坚持。很多时候,采访的难,不在别人在自己。有些作者拿起电话前,要做大半天的心理建设,无非是畏难心理作怪,怕被拒绝,怕尴尬,怕发挥不好……

在做好功课的前提下,最好的采访时间就是马上。很多困难都是想象出来的,真要来,早比晚好,集中比分散好。

保持平常心,多想办法解决,找中间人,从外围入手……只要坚持,最后都会有好事发生。我在十多年的记者生涯里,也无数次验证过这个事情,它真的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何同学远程采访库克

做填空题,不要做论述题

采访提纲很重要,对写作者来说,是工作方式、逻辑、思考高度的体现,对受访者来说,见面前是开启信任的钥匙,见面后是启发、指引、交锋的蓝本。

所以,不管是面对面还是远程采访,做好采访提纲都利人利己。

1、做填空题,不要做论述题。

采访缺乏章法,容易掉进两个坑:一是大而无当的开放问题,例如“你怎么看互联网?”;再是掉细节堆里,尽问些芝麻绿豆的事,例如“你是先绑右脚还是左脚的鞋带?”

第一点是论述题思维,第二点纯属闲聊瞎扯,都很糟糕。转换一下,用填空题思维,提前捋清框架脉络,找出信息、逻辑断层和争议点,聚焦那里发问才最有价值。

2、每次提问,一定是剩余问题里最重要的。

关系再好的对象,采访时间都不可能无限长,穷尽所有信息是不实际的。按照重要程度排列问题,保证每次提问,一定是剩余问题里最重要的。

同时也要多准备些问题。比如对方只给15分钟,除了15分钟版本的提纲,还要准备更多细化的问题。如果运气好,聊嗨了,对方没主动结束,你就继续问下去。

当然,如果可采访时间足够长,此原则可以适度放宽。

3、要让对方舒服,又不能太舒服。

采访不是挑刺,要让对方舒服,不然人家为啥要费劲和你聊呢?但采访也不是溜须拍马,你好我好、无棱无角那是宣传稿。

必须有些“锥子”问题,不时扎对方一下,激发他,让他摘下面具露出真身。

4、认真是好,但有趣更好。

采访状态过紧或过松都不好,太端着板着,一副公事公办的样子总让人有审问感,太嘻哈闲扯又让人觉得不靠谱。松弛有度最好,谈完惊涛骇浪,再聊聊家庭、孩子和宠物就挺好,得到的故事也更有血有肉。

5、悄悄告诉你,准备两份提纲。

当然不是建议你给一套问一套,而是粗细各一份。隔行如隔山,一般人只要看见十来个问题就头大了,甚至会被吓跑,因为他会想到做卷子而不是聊天。

给对方一个简单版提纲即可,列上最核心的问题,不要超过15个。自己那一版就尽量详尽,上百个也不过分。当然,也要综合考虑可采访时间。

有种采访叫“创造性采访”,区别于简单的一问一答,由采访者主导,在获取信息的同时,双方都达到意想不到的愉悦和高度,即相互激发了。这个说来话长,有机会另做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