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2019年“二师兄”坐上火箭一飞冲天之后,无肉不欢的我,日子总是过得不是那么愉快!国内实体经济不景气,行业竞争压力巨大,公司效益一年不如一年,老板天天摆出一副要裁员的模样,也不敢轻易辞职,也不敢轻易提加工资,只能在生活上节衣缩食,吃肉的次数是一次次在压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十多块一斤的猪肉是真的吃不起了,肉吃少了,感觉生活也没那么滋润了。这日盼夜盼,就盼着猪肉价格能一点点返回来,这个小小的“期望”已经有三年了,终于迎来了好消息:

2月21日,《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到将“三农”作为今年的目标任务,高度重视猪肉供给问题,提出会加速解决生猪基础产能问题,加快构建现代化的养殖体系,健全生猪产业平稳长期有效机制。

与此同时,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谈到,多个部门采取了积极有效措施在支持生猪产能的恢复,猪肉市场猪肉供应最紧张的时刻已经过去了,按照现有构建速度推算,预计再过四个月时间,生猪存栏就能恢复到2017年的整体水平。

2017年距离现在五年时间,其中2017年-2019年上半年猪肉价格都相对稳定,维持在10-16元之间。2019年是个关键年份,在这一年里,受非洲猪瘟影响,国内生猪存量急剧锐减,猪肉的价格疯狂涨起来,而2020年受到“黑天鹅”影响,国内生生猪存栏量改善不大,而国际进口渠道又受到了重创,一来二去,猪肉价始终在高位盘旋。

一直以来,猪肉作为居民餐桌上最基本的食物,非常具有代表性,其价格波动能使得其他成千上万的食品、商品价格产生联动效应,也因此猪肉价格一直是居民和有关部门最关注的核心点所在,猪肉价格的稳定关系着最基础的民生安定。

如果真如唐仁健部长所言,到今年6月份,国内生出存栏量能恢复到2017年的基本水平,供需关系将得到极大改善,那么,届时国内猪肉的价格是否也会跟着回调到2017年的十几元左右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先从商品供需关系来看。猪肉是最基础的民生食品,日常需求量极大,些微的变化不会引发价格偏离价值太远,如果加大供应,改变现有供需关系,那么其价格也会逐渐回归到会在合理区间内波动,这点大家可以查询2017-2019年上半年猪肉价格表现。

目前,基本能确定4个月之后生猪存栏量恢复会到2017年的水平,但猪肉价格显然不会马上跟着调整。一方面从需求端来看,全国居民14亿,人口并没有发生质的改变,需求端稳定,另一方面,生猪存栏量的恢复不意味供给量马上就会增大,这就好比咱们做饭,原材料备好了,还得经过加才能端上饭桌,这中间需要经历一个烹饪的过程,将存栏生猪摆到案板上也需要时间。

除了供需关系之外,猪肉最终售价能否重返十几元,还有许多错综复杂的因素参与其中。我想很多人和我一样,即便知道未来猪肉供应量会加大,对于未来猪肉价格回归十几元的水平这事,始终抱着怀疑的态度。

之所以怀疑,是因为大家都摸清了这些食品、商品的变动规律了。咱们不妨随便挑选几样日常食品做对比,比如馒头,就在跨入2021年不到一个月,银川所有的馒头包子店约定好了似的涨价了,从0.5一元一个涨到0.7元一个,涨幅40%,各家给出的原因是原材料上涨。

原材料价格的上涨,最终成品价格跟着上涨,理所当然。一个馒头都能涨这么多,更何况饲养一头猪所需要的各类原料呢?我们不能单纯将物价上涨看成是很糟糕的事情,物价的表现和经济是直接挂钩的,经济发展中必然参和着适度的通胀,我国将通胀水平控制在3%之内是没有问题。

只要通胀因素存在,那么货币就会贬值,而用货币代表的一切商品价格就会跟着变化,这几年我们可没少听人说养猪各类场地租金上涨、机器设涨价以及饲料涨价的消息。养猪成本的上涨,如果猪肉绝对价格保持下跌,那么中间利润空间则会被压缩,养猪企业肯定不会愿意做赔本买卖。

如果不从成本角度考虑,从通胀率上来看,肉价同样回不到原有水平。咱们在这里取2017年猪肉供需水平来看,考虑到这几年的国内将通胀率3%左右,最终肉价大概会在18.5元左右(2017按16元/斤计算),当然,肉价的涨幅也不会完美贴合3%的水平,往上浮动的可能性会更大一些。

因此,指望吃上2017年价格的猪肉估计是没戏了,随着供需平衡关系的改变,肉价会呈现先跌后稳的趋势,如果没有突然情况出现,最终价格将保持在20元附近。怎么说呢?作为无肉不欢的一员,肉价只要能跌就很知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