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源:Unsplash

作者:浴火凤凰

本号原创

众所周之,研究生习惯将导师称为“老板”。这个称呼的由来,有其深刻的道理。

现在的导师与研究生之间,已经演变成为“老板”与“员工”的关系,实验室也已变成了职场。

职场的本质是价值交换,员工将自己的时间和技能卖给老板,换取工作报酬。而老板则是花钱买员工创造的价值,性价比越高越好。

买方和卖方的思维本来就是相互对立的,职场更是如此。

同理,在一定意义上讲,读研的本质也是交换,至于是不是等价,则因人而异了。

研究生将自己时间和技能交给导师和团队,换取一纸毕业证书。而导师则用“准许毕业”的承诺,换来研究生的科研成果、学术文章,以及由此带来的经济、名誉等方面的利益。

转眼到了2021年的2月底,这就意味着又有一批研究生即将步入“职场”。

下面这10条“职场”真相,相信当你读完之后,一定能有所收获。

1、不要渴望做任何事,都由导师来教你

研究生新生一入学,就会想:导师没时间带我,我怎么能提升?

但是你要明白,导师虽然与你有师生之名,但并没有手把手教你查阅文献、进行实验、撰写论文的义务。

导师也有自己的事务要去处理,如果研究生的每一样东西都需要他手把手地教你,他为什么不直接招一个学术经验丰富、善于无师自通的“好学生”呢?

而且在导师课题组或实验室中,每位师兄师姐也都有自己的实验、课题和论文,每个人都很忙。

没有人会监督你的学习,没有人给你划重点、定时间、谋规划。你必须要自己学会从无到有的去做事。

如果有人把自己的血泪经验传授给你,那么,你是够幸运的了,这真能让你少走许多弯路。

2、不要渴望在实验里交朋友

本科时,跟同学决裂简直是一件要命的事情,特别伤心难过。

读研后不会了,实验室里的“朋友”,心走着走着就散了,一点动静也没有。

这是许多过来人的共同感受。

同门之间的关系,说白了,是建立在协同达成老板规定任务基础上的,私交很好,并不代表你们工作关系就一定好。

一个总是拖课题科研团队后腿的人,即使人际关系再好,也会被同门当作“猪队友”看待。

当你被老板狂批或被迫延迟毕业的时候,你的同门好友也无法提供任何帮助,因为他们也可能自身难保。

当然,你也要提防不被别人甩锅,即使在实验室中,信任往往也需要有个尺度。

3、不要自我感动,没有结果的努力毫无意义

导师对学生的评价最重要的标准就是“性价比”。

无论你手头上的实验、课题、论文有多忙,只要不能带来实际的科研成果、学术价值和经济利益,那就根本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不要为自己每天早起晚睡、周末和节假日加班而自我感动;

不要为自己又参与了一项课题而自我感动;

不要为实验完成了一半而自我感动;

更不要为了导师在组会上的一句表扬而自我感动。

因为,所有研究生都是以结果为导向的,你必须用实实在在的成绩说话。其他的东西,对于导师来说,都不重要。

4、不要居功自傲,以为不可代替

读研期间,你所取得的所有成绩,有很大一部分是导师给你提供了平台才获得的。

无论是向学校争取科研经费,还是专家组审核课题进度,抑或是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实际上,他们看重的不是你的成绩,而是你的导师和他背后的团队。

如果你换了一位默默无闻的青椒导师和一所三四流的院校,即使你的科研能力再强,也很难做出同等的业绩。

但有的研究生因为学术成果多而“飘”了,不在乎团队的管理,不在乎老板的告诫,经常迟到早退、旷课,甚至扬言科研团队离不开自己。

最后,这样的研究生都不会有太好的结果。

5、实验室是个权利场,积极表现是一种正确态度

实验室是一个用权力来划分等级的地方,拥有最高权力的老板,直接掌握你的命运。

其余的同门,即使是能够给你安排任务的师兄师姐,也只是影响你的情绪而已。

在实验室,积极表现自己就是一种正确态度。

有一本书《进取,是决胜职场的关键》,是美国西点军校的公开课。这本书告诉我们,进取是一种极为难得的美德。

对研究生而言,进取的外在表现之一就是要积极表现:主动参与导师的课题,定期向导师汇报工作进度,经常向导师询问论文中存在的疑问……

因为,即使你有辛勤的努力和付出,却不表现出来,导师就永远看不见。

导师对学生会有一种不信任感,而你的前期表现过于懒散,就会被导师打上不可重用的标签。

而通过你的积极表现,要让导师明白,你是值得信任和培养的。

6、实验室不做慈善,你要为自己谋划

绝大多数的科研团队,不会和学生共担风雨,更不会对弱者包容。

有一位学生问老板:为什么不让我正常毕业,为什么非要为难我?

老板回答:实验室不是做慈善的地方。

老板带学生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学术成果、科研经费等。

可是,并不是所有的研究生都适合做科研。

对于个别存在的“差生”,导师若让其毕业论文质量不过关而同样毕业,将面临查重和抽检的风险,影响的将是导师个人和整个科研团队的声誉。

既然团队不为研究生的切身利益着想,你就要学会为自己的未来谋划,是咬牙坚持读下去还是干脆中途退学,毕业后是立即工作还是继续深造,尽早让导师知道你的规划,这对双方都是好事。

7、即使再忙,你也要找机会提升自己

每种工作必然包含大比例的重复性、同质化内容,实验室同样如此,查阅文献、进行实验、撰写论文、参与课题是研究生的主业。

如此一来,研究生在实验室也很容易陷入“内卷化”的怪圈。

如果你只是从查阅文献和实验过程中学习,那么这种单一的学习方式,必然导致对个人成长的贡献越来越低。

不会学习的研究生只会日复一日消耗自己,直到再也没有价值可以燃烧。

所以,你要时刻关注自己所在专业的发展趋势,了解自己的现实竞争实力,运用多种方法提升专业水平,避免陷入“内卷化”。

8、内心强大的研究生才能拼到最后

近些年,关于在读研究生自杀的新闻屡见不鲜。研究显示,研究生群体中焦虑和抑郁的发生率是普通人的6倍以上。

国际权威杂志《自然》每隔2年会对全球的研究生进行一次调查。2019年有超过6300名研究生参与了该调查,其中,有近700名来自中国。

调查结果显示,全球范围内有36%的研究生曾因为压力导致抑郁,进而去寻求帮助。

而更令人震惊另一项调查的结果是:7.3%的调查对象曾想过去自杀;而2.3%正在计划自杀。

师生关系紧张,因实验、论文无法正常毕业,同门之间不和,“单身”无依靠等等,这些都是可能引发研究生轻生的来源。

没有生命,一切都毫无意义。

读研是一场马拉松,充满压力和挑战,你必须精力充沛,具备强大的内心,才能扛到最后。

9、自己的正当权益,一定要维护

虽然2020年下半年出台了《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明确规定研究生导师的指导职责,“导师将自主决定硕博士毕业”将成为现实。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你必须处处唯导师是从。论文署名、补助发放、无理推迟毕业等等,这些涉及个人实际正当权益的事情,你应当要勇于维护。

在当前研究生的监督权、申诉权无法落实的情况下,你应当学会用一些方法技巧来保护自己。

比如,入学之前,你一定要自备一支录音笔,将每一次和导师的谈话都要录下来。

若要问为什么?——“防君子不防小人”!

如果你遇到一位善良的好老板,谈话内容大多都是关于你的实验、课题、论文的修改意见与建议,有录音笔能够全部记录完整。多少年后,估计这些录音也是你研究生生活的美好回忆。

而如果你十分不幸,遇到的是一位“差”老板,这两三百块的录音笔,可能会成为你最后时刻的救命稻草。

10、读研意味着什么?Nothing,Everything

读研到底意味着什么?

相信这是每一名新生心中的疑惑。

硕士三年、博士四年,甚至延迟毕业而花费更长的时间,而这些年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

我们却将这段时光花费在枯燥的实验室,开启“6+1”、“7+22”等工作模式,终日与瓶瓶罐罐为伍,与文献资料为伴,为课题进度而闹心,为发表论文而发愁,为延迟毕业而抑郁。

历经千辛万苦,最终换来的,却只是一纸毕业文凭?!

这不由让人想起一部名为《天国王朝》的欧美大片。

到电影的最后,当男主角贝里昂踏着堆积如山的尸体,向萨拉丁献出耶路撒冷时,他问萨拉丁:“耶路撒冷有何价值?”

萨拉丁笑道:“Nothing”。

但走了几步,萨拉丁又回过头说:“Everything”

读研的意义,其实与这一样,个中滋味只有你自己去品尝了。

既然你已经选择读研,就不能再寄希望于别人的善意,早日打破美梦,你才能真正适合实验室,找到自己的毕业之路。

最后,还是希望每位研究生都能被导师和实验室温柔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