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王子》的作者圣埃里克苏佩里曾说:“如果你想让人们造一艘船,不要雇佣人去收集木头,也不要发号施令,更不要分配任务,而是激发他们对海洋的渴望。”真正能推动孩子前行的,是源于内心的自驱力。

前不久,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发布公告,决定对6位博士研究生进行退学处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通知(图片来源于网络)

自2020年12月以来,北航已发布多则决定,清退404名在读博士、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主要原因是在读时间超过了最长学习年限。

其中,一名博士生已经在读10年之久,多次遭遇延毕,苦不堪言。

这次学校的无声鞭策,让他经历了寒冬。

大规模清退正面“刚”学术轻慢

近年来,全国高校陆续清退硕士和博士屡见不鲜。

时间拨回到2019年,很多高校发出零星警示信号,全年至少有500名研究生遭到清退。

广州大学对72名研究生作出了退学处理;

合肥工业大学对46名硕士研究生予以退学处理;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9名博士研究生、22名硕士研究生、284名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进入清退名单;

吉林农业大学对34名研究生予以学业预警;

西南交通大学拟对不合要求的2012级博士研究生和2014级硕士研究生进行退学处理;

西南大学将对不合要求的研究生学籍开展集中清理;

大连理工大学启动2019年在学博士生清退、劝退和学籍预警工作;

东北师范大学开展2019年度研究生清退工作;

东华理工大学对研究生进行学籍清查工作。

这次北航在短短两个月内,集中清退404名研究生和博士,力度之大,实属罕见。

能考入北航就读,意味着学生的学习能力及综合素质已达到培养标准。毕业后,被称羡为“别人家的孩子”,马上能拥有高薪体面的工作,这是学历增加的人生厚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图片来源于网络)

然而,这种直线思维忽略了学生必须达到的硬性标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也就是学术科研能力。

奈何一些上岸学子的考研内在驱动力并非起于内在的兴趣,而是外界环境所迫,选择延迟就业,或是听信于“没有毕不了业的研究生”。

董季同(化名)是一名被清退的肄业研究生,与其他肄业学生不满学校简单粗暴清退方式而采取上诉维权不同,他更愿意承担自己因轻慢学术生涯而带来的后果。

得知自己被清退,他松了一口气,在微博上写道:“一切都是自己造成的,自己承担。

董季同选择考研究生,除了因高学历更有含金量,最重要的还是受圈内术语影响:没有毕不了业的硕士,没有考不上的博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本以为硕士和本科阶段一样,每门课做好日常签到、期末成绩及格就能万事大吉。不曾料想,研究生导师很严格负责,会定期布置科研学习任务,实践课题组每周都会开例会,汇报项目程度。

董季同觉得科研对职场助力不大,钻故纸堆、守冷板凳是浪费时间。于是他从研二开始就将心思放在实习打工上。当实习与导师课题安排有冲突,权衡过后,他选择请假推脱。

研究生阶段,课题无进展,他也没有发表过任何学术论文。导师没有在其毕业论文答辩申请表上签字,董季同被延期毕业,直至被退学。

回想起当时攒着录取通知书入学,自己自信满怀,意气风发。如今三年过去一无所获,悻悻而归。

除了像董季同一样因精力不够,选择牺牲学习时间来实习打工,还有的学生是玩乐疏学。

当研究生漫不经心跑学术马拉松,无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科研作品,裁判员不再等待这些"迟到的人"。

你浪费的充电时光是贫穷孩子的渴望

钻故纸堆、坐冷板凳需要耐力、持久力,特别是这个漫长的学术生涯更需跨出舒适区,去提升学术能力,过程是煎熬苦涩的。但相比于熬过艰涩的学术关卡,生活的绝望、外界的压力更加苦涩。

曾经在教育界轰动一时的纪录片《出路》讲述了无法选择自己出身的孩子,如何寻找出路。

纪录片《出路》(图片来源于网络)

《出路》中的主人公马白娟12岁,家在甘肃会宁农村,父亲年纪大,母亲有智力缺陷,一家人像是蚂蚁一样讨生活。

对这个从小因干农活满手是茧的农村女孩来讲,上学时光是最快乐且短暂的。她梦想去北京读大学,毕业后能找到月薪1000元的工作。

奈何贫困屏障是“巨幕”,身边人都告诉她,上不上学都逃不过打工的命运,何必浪费钱。

挣扎过后,她选择听从家里的安排,16岁辍学,嫁给在陶瓷厂打工的表哥,再也没有走出过大山。

同样出生在山村的徐佳属于一代留守儿童。

徐佳父母都是城市工厂流水线底层工人。从小目睹父母因知识短缺而受困于底层的天花板,他告诉自己一定要考上大学。

高考两次都以失败而告终,他曾被压力折磨得想轻生。为了走出大山,他还是埋头在高高堆起的复习资料里,没日没夜刷题刷分,三战高考来改变命运。

考上了理想的大学后,徐佳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提升综合能力。毕业后经过几年打拼,他终于在武汉安家落户。

而另外一边,马白娟的人生开始慢放。多年后,马百娟为了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来到陶瓷厂工作,日复一日吸着灰尘,循环着父母的生存轨迹。

徐佳和马百娟的人生呈现了泾渭分明的图景。相比于受困于无法改变的阶层,无力转变的贫困,徐佳那些个没日没夜的努力、投入,拼命读书的苦,不算什么。

在美国工人阶层中,教育也是寒门子弟的出路。美国作家万斯曾写作畅销书《乡下的悲歌》,他讲述自身奋斗历程。

《乡下人的悲歌》(图片来源于网络)

书中关于蓝领工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糟糕现状触目惊心,物质匮乏、家庭关系紧张、暴力频发、毒品蔓延成为白人蓝领的生活代名词。

生活在这样一个逼仄暗淡的环境中,万斯叛逆、不读书,自我放弃。

当妈妈被强制带入戒毒所戒毒三年,万斯不得不与祖母生活。这三年的温暖和向上的教育力量彻底让他爬出黑暗的泥沼。

祖母鼓励万斯努力读书,通过读书改变命运。在扎实的苦读和锤炼后,万斯获得了耶鲁大学法学院的录取通知书。他娶了漂亮妻子,当上了《耶鲁法学杂志》的编辑,更是律师协会会员,有了体面高薪的工作,实现了阶层跃升。

如果我们都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请牢牢把握住这把可以实现阶层跨越的钥匙,不要虚度最应该充电的时光。

我们天生是玩家,而非学习的机器人

话题转回到肄业并落寞回归职场的董季同。深思他读研的内在原因有两个,一是延迟毕业,逃避职场压力;二是硕士学历本身的含金量,端上“铁饭碗”,在职场晋升时会多一些机会。

但这些无非是外界竞争压力引发的读研行为,与内在驱动力毫不相干。

董季同顺利考上研后,失去了目标,对枯燥的科研和做学问没有任何兴趣,生活迷茫空虚,才会助长拿到毕业证就万事大吉的侥幸心理。

如果从小在培养孩子时,避开简单粗暴的外界竞争压力引导,如减少将孩子和同龄人做比较,也不再是抡起大棒呵责“差生”,而是先让孩子成为自己:我做什么我决定,找到属于自己的“掌控感”。

作家平克曾在《驱动力》谈到:这个时代不需要更好的管理,而需要自我管理的复兴。我们天生是玩家,而不是小兵;我们天生就是自主的个体,而不是机器人。

让孩子学会自主学习,就要先放手,让他们有权利进行自我管理。

全球新首富埃隆 · 马斯克从白手起家,到横跨七个高精尖行业创业,直到送两位宇航员上太空,每一项创造人类新文明的突破都让他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

他的成功得益于在成长阶段获得的自我清晰认知和足够的自我管理权利。

母亲梅耶是模特兼营养师,父亲埃罗尔是电气工程师。小时候起,埃隆 · 马斯克整日与书籍为伴,学会了认知自我和洞察世界。

或许是天赋加持,他从小对科技就有很强的兴趣和领悟力。

那时候电脑刚问世不久,价格昂贵。为了满足儿子的好奇心,父亲还是为9岁的马斯克买了第一台电脑,开启自主琢磨高科技模式。

知道儿子想系统学习计算机编程,父亲便东奔西跑托关系,为他购得一个成人编程课,他仅用三天便熟练学透了别人用6个月才能习得的系统知识。因为擅长编程,他做了一款“宇宙爆炸”的游戏,卖给一家在线杂志,赚得了人生第一桶金——500美元,他对钻研科技的兴趣越来越浓厚。

高中毕业后,马斯克想要前往离科技更近的欧美学习,母亲便带着马斯克返回故乡加拿大,接受更好的教育。

在取得了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物理与经济学双学位后, 马斯克开启了艰难的创业之旅。

1995年,硅谷流行着创业者的淘金神话。当时人们总想从互联网产业里分得一杯羹,马斯克也不例外。

马斯克观察到互联网+产业将是大趋势,便创办Zip2公司,一家结合地图与点评的信息网站。

创业时两手空空,为了节约成本,他在青年旅社蹭热水澡,每周工作七天,还和弟弟共用一台电脑修改程序代码,甚至每天凑合在沙发上休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年轻时的埃隆 · 马斯克(图片来源于网络)

看到儿子全身心奔跑在既定的目标轨道上,尽管条件艰苦,但他依然坚持着,父亲很动容,便放心地给他资助了2.8万美元,让他大胆创业。

在父亲的资助下,他大力购买设备、雇佣人员组成营销团队打入市场。

四年后,28岁的马斯克以2200万美元卖掉第一家公司,实现财务自由,成为硅谷最年轻的千万富豪。

我想,埃隆 · 马斯克从小养成的独立、洞见和极度的刻苦源于自己有清晰的目标感,而大胆的选择、超常规的跨越背后,得益于父母对埃隆· 马斯克的信任与尊重。

埃隆 · 马斯克(图片来源于网络)

和埃隆父母一样会尊重孩子选择的有很多,但放手之后,又如何在孩子认知模糊时,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去造一艘船,其中一个秘诀是正向肯定他的能力,目送他朝这个方向前进。

教育史上有一个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证明了正向暗示在孩子的成长中多么重要。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罗森塔尔曾和助手在一所小学做过一个实验。他们在6个年纪中选择了18个班,并称对班里学生进行了未来发展趋势测验。实验完毕后,他将在18个班挑选出的“最有发展前途者”名单交给老师,赞赏有加。半年过后,教授再次回到小学时发现,上榜单的学生成绩有了很大的进步,自信满满,积极向上,学科短板也在缩小差距。

原来,罗森塔尔只是随机挑选了那些“具有发展潜力”的学生。但被反复传达的肯定会鼓励孩子,让他们真正突破自己,相信自己是前途可期的潜力股。

教育学者熊丙奇总结:“要去适应现代大学制度,其实就是16个字,"自主办学、学术自治、教授治学、学生自治”。

何况,当我们或者我们的孩子占据教育资源,却选择懒散、消极地应付时,我们应该看到,还有无数像马白娟这样的孩子,她们对读书的机会“求而不得”,找到读书的内驱力重要,而拥有读书的机会同样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