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民族、宗教关系复杂,清代历史上曾爆发过多次民族起义,其中尤以同治年间的战乱影响最为深远。河州叛军首领马占鳌乘大胜之机归顺左宗棠,其子马安良又抓住了清廷权威旁落的契机,一举成为马家军军阀事业的奠基人。

受太平天国之乱的影响,又加之清军主力尽皆南下,西北的战火迅速烧遍陕甘两省。太平军覆灭后,清廷急忙派左宗棠赴西北平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左宗棠采取了“剿抚兼备”、“以穆治穆”的策略,调集重兵荡平了叛乱的核心金积堡,并处死了乱军首领、西北宗教领袖马化龙一家三百余口。马化龙的悲剧给了河州首领马占鳌极大的震慑,在太子寺取得大胜后,立刻选择了投降。

太子寺之战是左宗棠生平最大败绩,两日内接连阵亡主将2员,总兵、副将、参赞等高级将领26人,部队全线溃败,几不成军。在左宗棠焦头烂额之际,马占鳌居然派人送来了求抚案帖。

诈降叛军一贯的伎俩,左宗棠对这种异乎寻常的做法充满疑惑,但又招抚心切,所以提出了派送人质、上缴兵器的要求。马占鳌对此照单全收,上缴战马四千余匹,枪矛一万多把,并让自己与其他首领的儿子一同前往安定大营晋见左宗棠,史称“十大少爷进安定”

这也是马安良登上政治舞台的开始,《甘宁青史略》中记载:

宗棠使军士皆张弓注视,举刀按鞘,夹道罗列,命安良膝行而入,而安良阳阳如平常。出,随行者问:“我辈亡魂失胆,尔何无干?”安良曰:“矢不在弓,刀举不击,鞘按不刺,何惧之有?”宗棠闻而异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马安良表现出的气度和胆识给左宗棠留下的深刻印象,当即为其改名“马安良”。从这一天起,马安良也开始了自己的飞黄腾达之路。光绪初年,马占鳌去世,马安良子承父职,在董福祥的干军中任职。

光绪二十年,日俄战争爆发,马安良随董福祥驻防京畿。甘军调防导致西北兵力空虚,河湟地区再次爆发叛乱。河湟事变成了马安良政治生涯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董福祥的统帅下,马安良迅速扑灭叛乱,“授花翎 副将总统衔,赏穿黄马褂”,成功进入高级将领之列。同时借平乱之名,马安良乘机打击异己,将西北的教权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为日后割据甘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进北京,慈禧太后西逃,马安良率部赴陕西护驾有功,取得了清廷的信任。事后和谈,为讨洋人欢心,主战的董福祥被革职罢免,甘军被迫解体,而马安良的部队不仅得以保全,还因此进入甘肃政治的核心。

手握军、教大权于一身,马安良盘踞乡里,把持官府,包揽诉讼,“由是河州政柄统归马氏一家之手,把持全省”。马安良的飞扬跋扈很快也招致了清廷的不满,但清军已无力控制西北,只得坐视马安良做大。

1911年武昌起义,陕西迅速被革命军光复。陕甘总督长庚、陕西巡抚升允为扑灭陕西革命,在兰州召开军事会议。马安良积极主战,并放言:“陕西的几个学生娃娃闹事,有什么要紧,我把他们一马荡平!”。

长庚认为派马安良攻陕,胜则克复陕西;败则为甘肃除害,不失为一石二鸟之,因此命马安良扩充军力。马安良原本仅有一营三旗,接到命令后立刻扩充到16营,约有6000余人,7000条枪,并改名“精锐西军”。

良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事件的发展并没有如长庚所料,马安良与革命军互有胜负,两军在乾州僵持之时,南北达成议和,清帝宣布退位。长庚和升允却将诏书秘而不宣,督促马安良加紧进攻,妄图做最后一搏。

不过消息还是很快传播开了,马安良也随即调转枪头,宣布拥立共和。辛亥革命本该是旧势力消亡的运动,但马安良却摇身一变成了革命军,辛亥功臣,并靠着手中的军权开启了马家军军阀割据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