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流传千年的《陋室铭》,传到现代会频频被杠精们质疑,甚至有人称其该被移出课本?

之所以说这是一件让人想不到的事,是因为在文学史上,它确实有太高的地位。清代文人谢有辉称此文“虽不满百家,而具虎跳龙腾之致”;文人余诚称此文“词调之清丽,结构之浑成,自具大雅”。除了这些夸赞之外,其实此文更难得之处在于:虽然只有81字,却写出了唐代文人的霸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篇骈体铭文写于公元826年前后,当时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刘禹锡虽在京城名气不小,但来到这样一个小县城却受到了当地刺史的刁难。他3次让刘禹锡搬家,每一次都把他安排到偏远的陋室。最后老刘实在气不过,便写了这篇《陋室铭》。为了更解气,他甚至找人把此文刻写在石碑上,立在门口。

正是因为文章背后有这样经历,它的价值就不只在文字本身。咱们的中学课本之所以年年选录它,就是为了让同学们在欣赏经典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到一个大文人的不卑不亢。

这么一篇经典的骈文,到底是哪里被“杠精”们找出了问题呢?笔者把网上目前能找到的几个大质疑点,概括了一下,大概有以下3个:

第一点:有杠精认为文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一句有问题。他们认为“白丁”指的就是没怎么读过书的人,古代没钱读书的人那么多,刘禹锡在这一句意思是说自己只和大文人来往,不和普通贫民相处。所以,杠精们由此判断,刘禹锡瞧不起贫民。

对于这一质疑,笔者也不知道说啥好。咱们读每一篇文章,都应该是基于文章本身来理解的。刘禹锡此文里,摆明了是用“白丁”来特别形容这位不学无术的刺史,说他是“白丁”。这种讽刺的用法,是一种文学表达方法,何错之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二点,则是认为文中有矛盾之处,刘禹锡在文中说“可以调素调,阅金经”,但是后面却又说“无丝竹之乱耳”,这不是矛盾吗?

提出这种质疑的杠精,是完全没有理解清楚什么叫“素琴”。素琴在古诗词里,往往指的是无弦琴,弹此琴时是没有声音的,讲究的就是一个意境。这一典故来自陶渊明,刘禹锡用此典故指的正是自己可以和陶渊明一样洒脱。

第三点,杠精们则是认为此文的最后一句有问题,大家且看: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这一句用了两个典故,一个是南阳诸葛亮的草庐,另一个是西蜀扬子云的亭子。杠精们认为孔子生于诸葛亮和杨子云之前,怎么可能评价他们的房子呢?因此,这一句很有问题。

如果是这样理解,就完全没有搞明白“云”这个话的意思,在古诗词里它的意思并不仅仅是“说”,还有“正如某某说的”。刘禹锡这里要表达的是,诸葛亮和杨子云所居,正是孔子在《论语·子罕》说的“何陋之有”的房子。如果按杠精们的理解,还得在“孔子云”之前加上“正如”二字,那此文的韵律就全部打破了,完全失去了美感。

以上3点质疑,没有一点是说得通的,但却频频被拿出来说事。甚至有人认为,就凭此3点《陋室铭》就该移出课本!对于这一点,笔者只想说上一句:不懂就不要瞎质疑!对此事,大家怎么看?欢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