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互联网上形色各异的人设,扮演着幻想中的身份,成了圆梦大舞台。谣言与事实两掺,难分清道明真伪。有互联网"打掩护",就催生了各种营销手段。为了刷存在感,什么热度高就扎堆贴近。新势力造车热度高,就出现了很多科技公司造车的的谣言。连小米和苹果都来"凑热闹",拿造车炒作。如果真造出来了,你敢买么?

先说说科技巨头苹果

苹果的暧昧不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近两年关于苹果造车的新闻越来越多,提交的专利技术也浮出水面。造车就差临门一脚。以苹果现有的模式来看,苹果更像是一个专门负责设计的公司,生产制造交由代工厂富士康、立讯精密等公司来做。那在造车方面,业务能力不那么"熟络"苹果,代工依旧是个不错的选择。

但是,问题随之而来。这些科技巨头不存异议,强势的公司就需要压倒性的话语权,一众代工厂只能陷入被动屈服。但是作为传统造车势力的汽车工业巨头,怎会自甘作践听人摆布?所以以苹果与现代的合作谈崩,与日产的交流无疾而终,恐多半归咎于此。苹果与多家车企暧昧不清的关系,也并未从中得利。到头来也只是竹篮打水,造车计划搁浅,还需从长计议。

小米的模棱两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于小米造车这件事,一直以来官方都是模棱两可的态度。即便小米在官方自愿性公告中否认了目前的造车实质进展。可嘴上说着不要的小米,身体却很诚实。一系列的专利技术申报,都在佐证小米觊觎着新势力造车的丰厚利润。近两年新能源风口忽大忽小,小米的投资策略就愈发谨慎。也难怪,虽然小米在5G和AloT技术上,米家生态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除此之外,小米并未涉猎更多与造车相关的产业。所以小米的犹豫不决也在情理之中,不断的积累专利,是在试探造车的可行性,这也很贴近雷军为顺为资本提写的"顺势而为"四字箴言。

再次细品官方公告内容,小米一直在评估电动汽车的发展,但并没有发展到立项阶段。并未把话说得太过绝对,依仗互联网的"掩护",让大伙不断的猜测。而这次炒作股价波动,也显示出了大伙对小米的利好态度,以及小米造车的市梦率。

"机圈"造车这事儿靠谱么?

虽然科技巨头扎堆涌入,很多人在精神上成为了拥趸者。可互联网造车总显得有些投机,毕竟制造终归属于实业。强如索尼、戴森这般的科技巨头,即便手握各种专利,也毫不犹豫的退出了造车新势力阵营。风口自然还是在那儿,只是不断的收窄而已。而各路互联网公司即将面临的是扎堆难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于车圈而言,索尼早就是供应商之一,从音响、车机到传感器,可以说索尼是科技圈离造车最近的巨头公司。当索尼搞出了一辆VISION-S概念车后,科技圈沸腾了,造车又一次成了热门话题。但相比舆论的火热,索尼却淡淡的回应,VISION-S意在展示索尼对于未来汽车技术的展望。潜台词明显,暂不考虑生产汽车。回顾VISION-S登场地点,不是在各大车展,而是在CES世界消费电子展上,还不能说明问题么?索尼看好新能源汽车带来的供应链体系革命,但不看好新势力造车,所以知难而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索尼的例子还不够典型,那戴森足够刻骨了吧,耗时3年投资200多亿元人民币,最终还是选择放弃。凭借引以为傲的电机技术,戴森成为科技圈颇受恩宠的新锐。错估了造车的难度,贸然跻身新能源造车行列,但最终由于看不见产品出路,忍痛割舍。

虽然戴森在项目投资中收获也很多,但这200多亿的投资更像是个教训,警醒着门外汉,看看热闹就好。

苹果、小米再这样的科技公司造车,断然不会选择从零开始,要么选择代工生产,要么出资收购现有新势力。可即便如此,也要做好烧钱的觉悟。毕竟特斯拉投资了数十年,烧光的是千亿真金白银,才换来的新能源第一股地位。靠互联网,能弥补现实与理想的差距么?如果你看好互联网造车的产品,那不如做好投资股票的准备,毕竟二者都是瞅准它们的市梦率。

写在最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互联网的包装下,造车俨然成了投机行为。传统势力艰难前行,新势力扎堆撒币。许多车企来不及实现"梦想",还未上市就破产清算。即便如此,像苹果、小米这样的科技公司,依旧对造车抱有热情,不断的翻炒着相关热度,股价也随之起起伏伏。抛开这些抽象的东西不谈,如果真让你花钱买苹果汽车、小米汽车?刷卡的时候会不会犹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