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 | Chelsea

编 | Chelsea

2月16日,复旦大学在其官方网站上发布了一则重磅信息:自2021年3月起,复旦大学将启动面向上海市各高中高一在读学生的“周末学堂——复旦大学拔尖学科高中先修计划

对于该计划的具体内容和学生家长所关心的核心问题,复旦大学也在官网上给出了详细解答。总结归纳一下,有以下几个关键要点:

先修课程均安排在周末双休日进行,给学有余力的学生成长加餐,不占用高中学生日常学习时间。

该计划起步阶段面向上海市所有高中高一年级在读学生,日后是否会以网课形式对全国各省市开放还是未知。

学生在周末先修学堂学习课程并通过相应考核获得的学分,在学生进入复旦后,可置换相应通识课程学分。

每一位高中学生选修复旦大学周末先修学堂,均不收取任何费用。

参与该计划的学生需要完成为期一学年的学习并参加相应考核,对于高中生而言具有较高的挑战度,因此建议学生初期最多只修读2门课程。

在初期阶段,该计划开设了10大学科课程: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基础医学、药学等。各学科开设1门课程,共10门课程,未来,复旦大学将陆续增加更多周末先修学堂课程,满足高中学生的需求。

走进周末先修学堂的每一位高中生还可以自由享受复旦图书馆资源,尝遍复旦各大食堂美食,参与复旦丰富校园活动。

课程师资强大,配备复旦大学资深学科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等博士生导师

复旦大学官网

一经发布,#复旦大学推出拔尖学科高中先修计划#立马冲上微博热搜,瞬间引发热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人拍手叫好:

“以大学的眼光回看高中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羡慕了,可是我已经大一了。”

“可不可以对全国开放,网课形式。”

也有人发出质疑:

“感觉没啥意思,这不就是效仿美国AP课程?”

“高中生已经很辛苦了,周末被作业和补习班排满,现在还要再加大学预修课,是觉得现在还不够内卷吗?”

“城市和农村孩子差距要越拉越大了。”

“每周末浩浩荡荡校外人入校不会对复旦在读学生造成困扰?”

这些质疑不无道理,但是事实上,复旦大学并非国内第一所开设大学先修课程的大学

早在2013年,北京大学就正式宣布过为了解决中学教育和大学教育衔接问题,将与全国部分中学合作试点开设“中国大学先修课程”。

微积分、电磁学、大学化学、中国古代文化和中国通史(古代部分)首批5门课程于2013年春季学期在北京十一学校、北大附中等高中新课标选修课体系内开设,供高中二年级学有余力的学生选修,7月由“中国大学先修课程”委员会组织统一考试。

8年过去了,中国大学先修课程的开山鼻祖现在发展得怎么样了呢?

因在正式实施过程中,高中生学业负担加重,考核结果又缺乏权威认证,北京大学被质疑推行先修课程是变相提前掐尖。2016年,教育部下发进一步加强高校自主招生信息公开和监督管理工作的意见禁止自主招生与参加大学组织的先修课程、冬夏令营等挂钩影响人才选拔的公平公正性。自此,大学先修课就渐渐淡出了学生和家长的视线。

那么,此次复旦大学的先修课程会有什么不同?近年来中国教育改革日益和国际接轨是不是好事?“公平的教育”和“好的教育”矛盾吗?今天教育改革国际化是趋势吗?

复旦大学周末学堂不是AP的中国版

复旦大学设立周末学堂是为了给高中生们提供自由选择、自主探索的创新教育机会,衔接大学教育与高中教育之间的知识,前置优质教育资源助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拓展高中生对大学人才培养体系的了解,有效解决过去高中生临近高考志愿却因对不熟知大学专业而迷茫的问题,和美国AP课程设立初衷并没有很大的差别

但是结合两国国情、教育资源、课程设置、运行考核和师资力量,在两个不同教育体系下的大学先修课程又不尽相同。

AP课程,全称Advanced Placement,是在高中阶段开设的美国大学预修课程, 22个门类,37个学科。

图片来源:唯寻官网

AP考试每年5月举行,考试成绩是美国和部分国家的大学录取学生的重要依据,但并不是强制要求

成绩采取的是5分制,3分以上的成绩可以在美国大部分大学抵扣至多一学年的大学学分。少数顶尖大学要求4分或5分才能折抵大学学分,如哈佛大学2003年规定5分的AP成绩可折抵哈佛大学学分。

众所周知,美国大学学费昂贵,一个学分少则几百美金,多则上千美金,参加AP考试实际上也是在节省大学学费,因此绝大多数美国学生都会至少考一门AP考试。

虽然AP考试不限制考试的课程数量,但也不是越多越好,要根据想去的专业针对性地选择4-6门。从这个角度而言,复旦大学建议学生初期最多修读2门课程非常合情合理。

图片来源:唯寻官网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复旦大学的周末学堂并不是AP的中国版。

从教育体制方面来看,美国的大学先修课程AP是由美国大学理事会(College Board)统一设计、主持、出题和考核,在美国高中阶段开设,通常每门AP课程都有对应的高中老师教授,全美固定时间统一标准化考试出分,由此形成了公认的大学录取参考依据。

而复旦大学的周末学堂是依托复旦大学系统全面的学科设置,整合复旦现有教育资源,独立决定和设计先修课程体系、具体学科和考核内容,并不是全国所有大学都可以通行的学生评估标准,也不是全国所有大学都可以进行学分互认或是转换。

大学自主决定先修课程数量和质量,出题和考核权力也仅限大学所有,周末学堂是否会和新高考改革政策中的综合素质测评挂钩也是一大疑问, 因此复旦大学会遭遇和当年北京大学变相掐尖一样的质疑也并不意外。

中国教育改革正和国际接轨

近年来,为了更好的培养复合型人才,适应科技、文化和时代的发展进步,教育部正在逐步推动高考改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首当其冲的就是2017年上海和浙江省作为试点地区实施高考改革新政策:

3+3模式,文理不分科,根据学生自身特长爱好和心仪院校专业,除了常规的语数外考试,从政史地,物化生6门中任意选取3门作为高考选考科目;

每门选考科目满分70分,高中学科考试合格就有起点赋分40分,其余30分按照考试成绩百分位确定等级赋分,每个等级分差3分;

高考英语安排2次考试,可取较高一次分数计入高考总分。

高校招生录取机制将依据统一高考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

是不是有那么一丝儿熟悉的味道?高中学科考试和英国A-Level分级评价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一年2次英语高考又有着一年可考7次SAT(美国高考)的灵活劲儿;高校招生多元评价吸取了海外高校多元录取机制的精髓。

但是又不完全是“拿来主义”,而是结合中国教育体系,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有头脑、有眼光、有辨别、有挑选地把海外教育体系的长处和优点“拿来”,坚持教育自信,扎根中国大地,制定出了符合中国特色和人才培养的高考制度,为逐步实现教育强国的目标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海纳百川式的教育体系并不是我国独有,另一个教育强国芬兰亦是如此。芬兰教育政策教授、国际著名教改学者Pasi Sahlberg曾说过芬兰教育体系的成功得益于多种因素,其中最重要的基石就是从其他国家教育体系中汲取研究成果和启发灵感

芬兰教育政策教授、国际著名教改学者Pasi Sahlberg

甚至正当中国高考借鉴A-level让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由选课之时,英国A-level考试则借鉴了中国高考曾经一锤定音的特点,为了让学生将AS(高二)和A2(高三)阶段所学的知识点更好地连贯起来,之前由AS(高二)和A2(高三)两次考试决定最终成绩的A-Level现在只有A2考试了。

中西教育体制和考试体系正在互相借鉴,缩小差异,这不正是教育国际化最好的体现吗?

不公平,怎么看?

众生平等是一个美好的愿景,但是在任何一个社会,用一套标准去衡量所有人,是不可能出现绝对的公平。不管是高考也好,还是自主招生、先修课程,都势必按照一定的标准将莘莘学子和高校划分成了一流和普通两个群体。

但是正如复旦大学中文系梁永安教授谈学历焦虑所言,一张学历并不能定义一个学生。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都可以在不同的领域中绽放自己的光彩。

复旦大学中文系梁永安教授的b站频道

一味追求教育公平化而全面杜绝精英教育,势必会影响社会进步的脚步,不利于整个国家甚至整个世界的发展。

当我们在逐步改善教育不公平的同时,也在改善精英教育的培养模式。

英国九大公学之一的德威公学校长曾说过:“精英是指非常擅长一些事,在一些事上领先,如果按照这个定义,精英学校指的是顶尖学校。就读德威公学的学生都是学业成绩在同年龄段的前15%,所以德威可以算是精英学校。但是如果精英意味着某个封闭的阶层,那德威不是精英学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另一所九大公学威斯敏斯特公学校长帕特里克出身平凡,从小接受的教育也非常糟糕,家里没有人上过大学,他凭借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剑桥大学,成为家里第一个大学生。他至今都记得他读书时期的校长在去世前给他的忠告:“你的人生已经改变了,紧跟而来的就是回馈社会的责任。我希望你永远不要忘记马丁路德金说过的六个字——你为他人做了什么?。”

这六个字不仅改变了他的人生,也是他每天起床开始一天的动力。他希望让每个让威斯敏斯特公学上学的学生都能记住除了课业,他们还有为社会做贡献的责任。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国际教育倡导的全人教育模式也更为人和市场所接受,国际学校也应该发挥自身优势,真正把国际上先进的“神”的东西为我所用,而不只是用其“形”精英教育应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把作为不公平产物的精英培养成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人,而不是钱理群教授笔下“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这才是教育国际化和国际化教育带给世界最大的贡献。

为什么英国私立学校培养不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为什么芬兰孩子比中国孩子学习时间少,成绩依然位于世界前列?

国际教育的“悖论”:“鸡娃”为何输给“放羊”?

美国精英家庭的孩子却屡遭退学,“问题孩子”的问题根源在哪里?

如果人们受过教育,原生家庭的伤害性会不会小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