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3460字,预计阅读需12分钟

随着1922年《华盛顿海军条约》的签署,所有的缔约国都会按照条约所规定的上限来建造战舰,在巡洋舰方面这意味着大家都将开始建造排水量为 10000 吨,装备着 203mm口径主炮的战舰。但重要的一点是:

在10000吨排水量的限制下,这些巡洋舰不可能在火力、速度和防护三者间取得平衡。在这种情况下想要设计出一艘兼具火力和航速的战舰本就是一种挑战,想要为其布置适当的防护则更是难上加难。

举个例子,皇家海军对“郡”级最初的要求为4座双联装203mm炮,航速33-34节。而实际建成时其航速被削减到了31.5节,即使这样,其防护在大多数人看来仍是难以接受的。

而在火力和航速的优先级高于防护的情况下,如何最有效地利用剩下的一丢丢吨位来尽可能为战舰增强防护,各国海军设计师给出了不同的答案。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各国海军设计师在条约重巡的防护设计上都运用了哪些手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为在拉包尔因空袭受损的“妙高”级重巡洋舰“羽黑”号)

1

英国,“肯特”级(Kent Class)

标准排水量10000吨,装甲重量1000吨,占标准排水量的10%

对于英国人来说,日德兰海战是一次惨痛的回忆,有3艘战列巡洋舰在此役中殉爆,这也给未来皇家海军的战舰设计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反映到“肯特”级的设计上,便是采用单独的内部装甲盒设计,将绝大部分的装甲都集中在了主炮和副炮的发射药库上,以防止在战斗中敌方打出“幸运一击”。

其主炮发射药库两侧的装甲厚度达到102mm,顶部的装甲厚度也达到76mm,而副炮弹药库的防护水准比主炮弹药库略低,其两侧装甲厚度为76mm,顶部则为51mm。由于炮弹本身并不易殉爆,因此其主炮炮弹库装甲厚度仅为25.4mm。

这种单独内置装甲盒的优点在于所需装甲重量较低,可以有效节省吨位。而其缺点也显而易见,那就是所能保护的范围很小,无法保护储备浮力。

而在动力舱段,舷侧防护仅为25.4mm厚,水平装甲为38mm厚,炮塔和炮座装甲也仅为25.4mm厚,仅仅具备防破片级别的防护水平。

在鱼雷防护方面,“肯特”级安装了一个宽约1.6米的防雷突出部,当然这种厚度的防雷突出部也只能说是聊胜于无,难以防住同时代的鱼雷,更遑论二战时的新型鱼雷。后续的“伦敦”级上直接取消了这个防雷突出部。

尽管这种防护设计看起来过于偏激,直接放弃了对于动力舱室的防护,但在装甲重量严重受限的前提下,这种“重点中的重点防护”也不失为一种好的办法,毕竟与同时期的条约重巡们相比,“肯特”级有着最好的弹药库防护。到了30年代,部分“肯特”级重巡洋舰又在动力舱段增加了一段114mm厚的舷侧装甲带,再加上原本的38mm水平装甲,其动力舱段也获得了不错的防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为接受改造后的“萨福克”号,在外观上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后甲板被切掉了一块)

2

美国,“彭萨科拉”级(Pensacola Class)

标准排水量9100吨,装甲重量518吨,占标准排水量的5.7%

接下来就是被戏称为“彭脆脆”的“彭萨科拉”级重巡洋舰。由于在设计时采用的减重手段效果过于显著,因此该级舰的标准排水量只有9100吨。

和英国人一样,“彭萨科拉”级也采用了弹药库单独防护的设计手法,其侧面装甲厚度为102mm,顶部装甲厚度为44mm。在动力舱段,主装甲带厚度为64mm,水平装甲厚度为25mm。炮塔正面装甲厚度为64mm,顶部装甲厚度为38mm,司令塔装甲厚度也为38mm。

可以看到相比于“肯特”级,“彭萨科拉”级的防护设计并没有那么极端,而是尽可能为弹药库、动力舱段和炮塔都分配了一定厚度的装甲,然而这样雨露均沾的防护设计也意味着各处的防护水平都不高。不过好在美国人很快就改正了自己的错误,后续的数级重巡洋舰与同时代的重巡洋舰们相比其装甲防护都堪称优秀。

(服役初期的“彭萨科拉”级重巡洋舰“盐湖城”号,此时她还没有加装各种各样的防空武器,显得很干净。该级也是最后一级没有机库的美国巡洋舰,其飞机存放在弹射器后。)

3

日本,“妙高”级

标准排水量11000吨,装甲和防御材料总重量2035吨,占标准排水量的18.5%

1922年,在军令部对于新型10000吨级巡洋舰下达的设计指标中,对防护方面的要求有两点:

1.可以抵御自身主炮在20000米距离上的打击

2.动力舱段两侧要求具备鱼雷防护系统

在舰体设计上,“妙高”级基本沿用了“古鹰”级的设计,其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运用了装甲板参与舰体结构的设计手法。通常情况下,战舰上的装甲板可以看作是在舰体建成后“贴”到舷侧的,也就是说这些装甲与舰体本身的结构强度无关,而“妙高”级的装甲本身就是舰体结构的一部分,换而言之就是可以减轻舰体结构重量,由此省下来的重量便可以用来继续加强战舰的实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竣工时的“妙高”级重巡洋舰“那智”号)

防护设计上,“妙高”级将弹药库和动力舱置于一整个装甲盒之中。其主装甲带为102mm厚的NVNC装甲,有着12度的内倾,可以获得更好的防护效果。除了纵向的主装甲带外,在动力舱和弹药库连接处、前部弹药库前端和后部弹药库后端都有着一道装甲隔壁连接两侧的主装甲带。不过由于超重问题,“妙高”级的主装甲带水上部分高度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防护能力。水平装甲则为32-35mm厚。

(“妙高”级重巡洋舰防护图示,注意这里使用战舰世界的装甲结构只是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游戏中显示的装甲盒结构及厚度不一定是准确的)

在“妙高”级的设计上,日本人首次为巡洋舰配备了鱼雷防护系统,整个防雷突出部长93米,最厚处为2.5米厚。在某些部位填充了大量的密封空心钢管,这些钢管中填充有轻质材料,在防雷突出部进水后可以起到维持浮力的作用,此外钢管在被摧毁时也可以吸收一部分的能量。当然巡洋舰级别的防雷系统也只能说是聊胜于无吧,理论上只能承受约200kg装药的鱼雷爆炸。

4

法国,“迪凯纳”级(Duquesne Class)

标准排水量10000吨,装甲重量459吨,占标准排水量的4.6%

“迪凯纳”级的防护水平是初代条约重巡中最差的。因为在20世纪20年代早期,法国在冶金工艺上要落后于英美。

用于舰体塑造和装甲防护的钢铁材料依据其极限抗拉强度(UTS,Ultimate Tensile Strength)来进行分类, 法国人所使用的低碳钢(Mild Steel)的极限抗拉强度为32吨/平方英寸,而英国于1922年引入的一种新型强力钢“D质钢”的极限抗拉强度则可达到37-44吨/平方英寸,也就是说,使用D质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舰体减重,并且在20年代日本和意大利也开始广泛运用这种钢材。从这个角度来看,法国人在这场巡洋舰的造舰竞赛中实际上处于颇为不利的态势。

虽说留给防护的吨位已经寥寥无几,但法国人也没有放弃治疗,而是尽可能强化了该级舰的生存能力。该级舰的弹药库由单独的内置装甲盒保护,侧面装甲厚度为30mm,顶部装甲厚度为20mm,再加上四周的舱室和设备,基本上可以免疫击中舰体的小口径炮弹所产生的破片,此外主炮塔和指挥仪控制塔也有30mm的装甲保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至于其余无装甲保护的部位,法国人选择在舰体上设置16道横舱壁,这些舱壁厚度为20mm,每道舱壁都从舰底一直延伸到上甲板。由此产生的17个分舱每一个都配备独立的水泵和通风设备。这样的分舱系统可以将损伤控制在最小程度,大大提升战舰的生存性,例如在中雷或触雷时有望将进水限制在3个分舱内,并且还有着足够的动力返航。

5

意大利,“特伦托”级(Trento Class)

标准排水量10500吨,装甲重量888吨,占标准排水量的8%

在“特伦托”级的设计上,意大利人同样采用了经典的装甲盒设计,包括动力舱和弹药库在内的核心区被一个完整的装甲盒保护着。其舷侧主装甲带厚度为70mm,水平装甲厚度为50mm,前部装甲挡板厚度为50mm ,后部装甲挡板厚度为40mm。值得一提的是,该级舰的主炮塔正面和指挥塔有着100mm厚的装甲保护,炮座装甲厚度为70mm,这样的厚度在第一批条约重巡中仅此一家。

(这张图描绘的是1942年4月时的“特伦托”号重巡洋舰,注意此时该舰并没有雷达,小口径防空武器也很少)

6

结语

由于作弊和设计上的原因,各国的条约重巡吨位并不相同。其中“彭萨科拉”级标准排水量为9100吨、“肯特”级和“迪凯纳”级标准排水量为10000吨、“特伦托”级为10500吨、“妙高”级为11000吨。因此如果仅依据文中的数值将其防护水平进行比较并分析出孰优孰劣也并非易事也并不公平,因为即使排水量仅增加1000吨,在防护和航速之间实现平衡的难度也将显著降低。而事实上也只有“特伦托”和“妙高”这两型超重的条约重巡有着较好的防护水平。

参考资料

《British Cruisers: Two World War and After》 Norman Friedman

《U.S. Cruisers An Illustrated Design History》 Norman Friedman

《图解日本帝国海军全舰船 巡洋舰》 石桥孝夫

《French Cruisers,1922-1956》 John Jordan

《Italian Cruisers of WWII》 Mark Still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