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天的文章,整理自一位海淀妈妈的《上岸》一书。

这位妈妈用亲身经历,讲述了从孩子上四年级后,为了帮助孩子考上好初中,从 500 强公司辞职,带娃学习,最终成功“上岸”的经历。

希望她的经历,能给家长们一些启发。

——凯叔

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海淀妈妈说:轻松的妈妈是不存在的,心累的妈妈,各有各的心累!

做妈妈的第一个心累,就是在佛系和鸡血中挣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以前是一个佛系的妈妈,只想让孩子快乐成长。

身处海淀,身边焦虑的父母很多,但我这个人没有强烈的欲望和追求,所以我没给花生多大的学习压力。

在小学四年级前,除了每周有一个线下英语班,我只是按照他的兴趣,报过绘画班和篮球班。

花生这种无忧无虑的状态,一直持续到小学四年级上学期……

自从进入四年级,周围的气氛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连不太敏感的我,都越来越感受到一种紧张——

身边的妈妈都开始忙了,考级的考级,参加竞赛的参加竞赛,本来不报班的都报班了……

有几个热心妈妈看到我依然淡定,就来问我:“你准备让孩子上什么初中?”

我说:“就上我们本校初中部就行。”

她们看了我一眼,似乎有点儿同情我,接着好心提醒:“我们学校虽然不算差,但只有实验班能上重点高中,普通班都没戏。”

我好奇地问她们的目标是什么。

她们说:“当然是六小强啦。”

人呐,不能太高估自己的佛系,有时,佛系只是因为没有足够的诱惑。

登上高峰,还是掉入盆地?就是一两年的事儿

北大在北京开招生咨询会时,一个朝阳区重点中学的家长问招生老师:“我孩子全年级前十,有没有希望上你们学校?”

北大老师摇了摇头:“坦率说,希望不大。”

边上另一个家长接着发问:“哎呀,那我女儿在人大附中,全年级 150 名上下,上你们学校是不是没戏呀?”

北大老师却眼睛一亮:“150 名?不错呀,你赶紧把资料给我看看。”

这不是段子,第二个家长是我舅妈。

“六小强”有多强呢?

海淀区包揽了全北京 50%以上的清北录取名额,而“六小强”包揽了海淀区 90%的清北录取名额;
每年高考,单人大附中一所学校,就有 100 多人被清华北大录取,比云南、海南、青海等一个省上清北的都多;
国际班也碾压了朝阳区和顺义区绝大多数国际学校,2019 年,仅美国的 top30 大学,就有 60%的人大附中学生被录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人说,海淀六小强不就是衡水中学的升级版嘛!

还真不是。

学科全 A 或者 A+只是入场券,哪个学生没点绝活特长傍身?

世界机器人大赛一等奖、日内瓦国际发明博览会金奖、亚洲物理奥林匹克竞赛金牌、全国体校杯足球赛总冠军,还有各种音乐类、绘画类奖项……

这里的学生不光应试过硬,学校还狠抓人文素质教育:

经常请百家讲坛和清北教授面对面讲座,
请中科院院士给学生的实验室项目做辅导,
把秦岭自然保护区当成野外课堂科研基地,
就连学校篮球队都能请到姚明做指导……

更重要的是,这里没有学区房,只能凭实力。

但是想进“六小强”?太难了。

他们的录取率比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都低。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小升初时,考入六小强集团校的初中部。

进入什么高中,决定考入什么大学;

进入什么初中,决定考入什么高中;

小学四年级-六年级这三年,影响孩子一生。

“别人家的孩子,早就起跑了!”

但是自从把六小强定为目标后,我发现一件大事:时间不够了!

花生正要进入四年级下半学期,而那些把六小强定为目标的妈妈,孩子到 10 岁时,都做了什么?

1 岁,一开口说话,就开始中英双语教学;
3 岁,能自己看英文绘本,背 100 首古诗;
4 岁,开始学乐理、学钢琴、学画画;
5 岁,奥数学习,思维训练,能做两位数的加减法;
6 岁,上区里最好的小学,奥数进入创新班,女孩第二乐器跟上,男孩练一项球类运动;
7 岁,钢琴过 8 级,英语过 KET;
8 岁,看完《西游记》和《论语》,绘画拿到全国奖;
9 岁,钢琴过 10 级,古诗词和古文,学完背完初三课本,第二乐器过 7 级,球类运动进入区队或者拿到市级比赛名次;
10 岁,奥数比赛一等奖,英语拿到 PET 证书。

这些家长有一些共同点:早早定下一个教育目标,然后从目标倒推回来规划,具体落实到每个步骤。

对于花生来说,想要逆袭,光靠学校知识已经不够了,我决定给他报班。

没想到,花生听了,不仅不反对,反而很高兴。

我和他开玩笑说:“你怎么也不反对呢?”

花生说:“我们同学都在上这些课外班啊,就我最少,我还奇怪呢,你怎么那么不上心。”

花生还说:“现在同学里,就我进度慢,都感觉没脸和同学讨论升学的话题了……”

我这才开始后悔。

家长是可以佛系,但孩子其实很在意。我自以为的快乐教育,未必是孩子真想要的。

更何况,所谓的"放养"过程是挺快乐,但到头来,竞争和压力是逃避不掉的。

我研究了六小强的招生政策。简单来说,一看简历,二是考试,三是面试。

最重要的,还是成绩。

引发焦虑的,是一个人欲望和行动之间的差距。如果一个人想让自己不那么焦虑,那么一定有两种方法:

一个是降低欲望——也就是心态佛系;

一个是提升行动力——也就是行动鸡血。

如何破解焦虑?

选择后的坚持,比选择本身更重要。

花生成绩不算差,但当时肯定够不上六小强,我想,努努力也许有希望,于是先一头扎进了牛娃群,找到一些六小强的往年真题。

随便列举一道题:

科学:下列诗句所描述的场景,出现的时间与图中标示时间段对应正确的是:
A.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④①之间
B. 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③④之间
C.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②③之间
D.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①②之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题真的不简单,连我这个自诩学霸的北大硕士,都做错了。

不得不感叹,时代真的变了,永远不要用自己做学生时的经验,来衡量当下的教育。

衡量很久,我从 500 强公司辞了职,决定专心陪花生这关键性的一年半。

你不能佛系很久,也不能鸡血很久

作为一个曾经的北大学生,500 强员工,我自认为有一些成功的经验,总结出 4 个实用的带娃方法。

以周末或假期陪娃写作业为例:

1. 早起布置任务,晚上复盘检查。

在公司里,领导不可能一天到晚都盯着员工,带娃学习也一样。重要的是,要学会检查工作成果,而不是全过程监督。而且要量化任务。

举个例子:
背 20 个单词;
看完一本英语绘本,记住主要人物和情节;
写一篇 600 字的作文……

2. 引入奖惩机制。

建立一个更有仪式感的奖惩机制。比如我是做了一个表格,按每天完成情况评分,1~5 分,每周累计到 30 分以上可以换一个奖牌,累计 3 个可以领奖品。

3. 让孩子参与规则制定和复盘。

让孩子主动学习,需要激发孩子的参与感和内驱力。比如每天或每周复盘时,我会让花生对自己的表现做一个总结:哪里好,哪里不好,哪里可以改善。

等他思考过了,我再提出自己的建议。

4. 不做“监工”型妈妈,做“教练型父母”。

一开始,我一直盯着花生做作业,事实证明,并不好用。只要我不盯,他就不学。

经过一段时间的修正,我学会了做一个“教练”。

首先,要做到和善而坚定。

这就是著名育儿专家简·尼尔森博士提出的正面管教理论。“和善而坚定”,指的是态度温和,原则坚定。

其次,要鼓励,而不是表扬。

关于鼓励和表扬,斯坦福大学教授罗尔·德韦克做过一个分组实验,实验的结论是:无论孩子背景如何,性别如何,在被夸奖聪明后,都很难再承受遭受挫折后的失败感。

她说:“鼓励,夸奖孩子努力用功,会给孩子一种可以自己掌控成功与否的感觉。”

事实证明是有用的。

花生在后来的日记里写道:“我的命运绝对不能交给摇号机,既然上天给了我一副好牌,那我就一定要努力打好它!”

佛系是一味做减法,鸡血是一味做加法,科学教育不是只加或只减,而是要有选择和取舍。

我们身处不确定的世界,教育,是陪孩子在不确定中成长。教育理念,重在探索中坚守,摇摆后坚定。

培养孩子的习惯、品格和内驱力,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沟通方式,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

严格执行,比制定规则更重要

当然,也遇到过困难。

比如,孩子沉迷游戏怎么办?

开发出 ipone 和 ipad 的乔布斯,自己甚至电子产品对孩子的危害。在平板电脑刚刚上市时,有一个记者问他:“你的孩子肯定很喜欢 Ipad吧?”

乔布斯说:“他们没用过,我们会限制孩子在家使用电子产品。”

我身边很多牛娃的妈妈,绝大多数都会限制甚至禁止孩子在幼年使用电子产品。歌手陈美玲把 3 个儿子送进了斯坦福大学,其中一条教育心得就是:高中前禁止儿子玩电子产品,包括手机。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育儿专家苏珊在她的《陪伴式成长,和孩子一起成为更好的自己》一书里写道:

“如果我们做出明确的规定,孩子是可以适应的,或许他们会挑战家长的底线,但只要关掉电源,他们也能找到其他好玩的事情去做,孩子自古以来就是如此。”

怕就怕在,家长不能制定明确的规矩,或者制定了规矩,不能严格执行。

就说定规矩这事吧,我执行的是密歇根大学的卡特里尔教授建议的三个步骤:

1. 提出明确的规则;

2. 和孩子解释为什么要定规矩;

3. 孩子话语权,讨论电子屏幕的使用。

给与

我跟花生提了这事,我们达成了一致意见:他提出让我设 ipad 密码,让我来约束他玩游戏。

过了一段时间,花生的自控能力明显增强了。

就这样,花生的成绩稳步上升。

终于,一年半后,我们成功“上岸”,考入了六小强之一。

在六小强上了两年学后,我问花生:“你在学校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他的回答是:“遇到优秀的同学,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

真正优秀的学校,展现了管理上的卓越以及超强的责任心;真正优秀的孩子,体现出了他们的自控力和内驱力。

而这一切的背后,离不开家庭教育的配合甚至主导。

焦虑经常来自认知死角和思维误区,探讨教育需要全局意识和长期注意。

作为一个过来人,愿我能带你看到一些关键拼图——包括教育真相、理念和方法,从而能够更明白地规划孩子的教育之路。

用教育改变命运,一代更比一代强,这是做父母的最合情合理的梦想。

如果对你有用,

参考资料:《上岸》,作者安柏,中信出版社。一个海淀妈妈的重点学校闯关记。真实的陪考记录,亲历的升学体验,深刻冷峻的教育观察,毫无保留的实战分享。本文全部内容整理自《上岸》一书,有兴趣的家长可以找原书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