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鉴赏:这首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当时正是丙辰年的中秋节,苏轼在密州任太守,他与弟弟苏辙已是七年阔别,再加上政事上的不顺心,于是尽抒情怀,乘醉而歌,写出了这首传颂千古的名篇。

上片写词人对月遐思,幻游仙境。以问句起首,开篇奇崛,而问的又是明月、青天,一下子就把人们的思绪牵引到浩渺无边的太空、仙境,意境深邃幽远。“不知天上宫阙”几句回环跌宕,一唱三叹,妙笔生花,是词人在“出世”与“人世”之间徘徊不定的表现。“我欲”三句,是词人对仙境的想象,其中的担忧,是词人矛盾心理的体现。“何似在人间”,是词人最后给出的答案:还是人间的美好更值得留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下片情景交融,抒发对亲人的思念。“转朱阁”三句,写人间之景,月下之人,此人徘徊不定,心事重重。“不应”两句,上接“照无眠”,运笔酣畅,明是写对月圆人不圆的怨恨,其实是写对亲人的思念。“人有”三句,是词人自己的解答,是他经历人生风雨之后的了悟。是啊,在这天地之间,人的悲欢离合与月的阴晴圆缺一样,都不是我们所能够左右的,我们所能做的,只有遵循大自然的崇高法则,体味“道”的精神,去珍惜身边的美好,凡事都积极乐观地对待,这充分反映了词人的旷达胸怀。最后两句是对兄弟苏辙的劝勉,更是对天下所有人的祝福,情真意切,昂扬乐观。

这首词以“月”贯穿全篇,上天入地,笔势纵横,是首蕴涵深刻哲理的佳作。